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4954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摘 要:本文通过对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分析与解读,得到了一些独特的启示。关 键 词:柏拉图 洞穴 囚徒 太阳 现象 本质 理念一、柏拉图简介柏拉图(Plat,公元前 427-前 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 387 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 40 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

2、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 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1二、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犹如囚徒,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徒会

3、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后来,其中的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个别囚犯被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们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他们开始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们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痛苦。所以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从洞穴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2 这就是“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这个比喻中涉及到太阳、洞穴、囚徒等多个方面,它们各是指什么?值得思考。很明显,洞内

4、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洞内的影像和雕像相当于一种想象和自然物,被锁住的人观看的是幻想,自由的人在洞内观看的是信念。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洞外的太阳相当于在柏拉图“太阳”比喻中的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他的观看是知识,获得知识的渐进过程相当于借助阴影和映像的数学推理,以及逐步上升的辩证法,最后认识到最高原则和万物本原是善。再说这个解放的囚徒,当他回想往事的时候,他在庆幸自己的解放的同时,怜悯他的囚徒同胞。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者,充其量不过是敏于发现转瞬即逝的影像,善于记住他们出现的惯例,正确推测将出现的影像的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向往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宁愿在外面做贫

5、困的主人也不愿回到洞穴中作高级囚徒。但是为了解放他的同胞,这个解放了的囚徒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中。他的失败却是不可避免的,他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已不能适应光明的影像。别人会因为他看不到影像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不合算。没有人相信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在法庭上和其他场合与他们争论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分因此激起众怒,恨不得把他处死。他虽然失败了,但却经历过真正的幸福,值得赞扬,因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光明不能适应黑暗。他的同胞因为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被解放,则是可悲叹的。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了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按照他的想法,哲学

6、家的兴趣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他说:“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参与公共事务,他们的心灵渴望停留在上方;那些从神圣的沉思下降到尘世生活的人会认为自己犯了愚蠢的过错。”3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的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的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公民义务。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之为王和统治者的人成为真正的哲学

7、家,否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为了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政治权利和哲学同样要被同样人掌握,“用一个排斥另一个的做法要被有力的禁止”。4柏拉图还说,他犹豫再三才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看来,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三、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暂且不说这个比喻给哲学家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至少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比喻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比喻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实观的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升华。这种理论升华也是根植于柏拉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是柏拉图试图通

8、过教育的方式来改铸人的灵魂,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度的、正义的城邦共同体。其实,在这个比喻过程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个未受教育到受过教育的长途跋涉的艰难过程。灵魂一开始误以飘忽的影像为事物的真实,并强以为知,这是一种未受教育的愚昧的表现。而一旦上升到洞外真实的世界才知道原来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自出生之日开始就被捆绑了手脚一生囚禁在洞穴内,恐惧的来到洞外看看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除了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之外什么也不能看到,一生都是活在影子的世界里。更有自欺欺人者,认为在洞内看到的就是真实世界。在洞穴比喻中,太阳其实就是这个真实世界

9、。生活中,试想一个人一生都没有见过太阳或者因为恐惧太阳的光亮而拒绝阳光是多么可悲的一生,事实上,洞内人永远见不到真实世界,其人生是没有阳光的人生。其实,柏拉图“洞喻” 的实质就在于通过这个比喻,让一个“解除了桎梏” 的囚徒去体会这两个世界,最后知道哪一个世界更真实,从而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澄明。柏拉图用囚徒来比喻生活在可变的现象世界中缺乏哲学知识的普通人,从洞穴走到洞外,直到见到太阳的过程,就是一个灵魂转向的过程:从以个别事物(洞壁上的影像)为对象,转向理念世界(地面上事物),最终转向善(太阳)。普通人往往只满足于对可感知事物的了解。而哲学家则走出了洞穴,看到了阳光世界的真理以及理念。教育就是促

10、使灵魂的转向。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只是现象,全部的本质则是现象之外。如果要认识本质,必须“转向”不是身体的转向,而是“灵魂的转向” ,柏拉图的意思是:我们不可能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要想认识本质(理念) ,必须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 ,纯洁的理念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因此,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可以得到的真正的启示是: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现象,事实的真相在另一个世界;2.要想认识事实的真相,必须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3.现象是感觉经验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可能我们还生活在洞内,但是,我们渴望阳光,从这一刻开始,我要给给自己拟订一个逐渐适应的计划,让自己的“视力”恢复。在通往真实世界的道路上,有不适,但最终是阳光普照、活在喜悦中。参考文献:1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43 页2柏拉图 理想国 ,514a-517a3柏拉图 理想国 ,517d4柏拉图 理想国 ,473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