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53085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9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经济学 152 姓名 、学号 王婉 、 1150660044 王御儒 、 1150660046 联系电话: 15868178452、15868141916 指导教师: 刘斯敖 2目录一、引言 .3二、长江三角洲概述 .4三、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 .73.1 上海产业结构 .73.2 南京产业结构 .103.3 杭州产业结构 .133.4 宁波产业结构 .16四、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 .20五、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现状 .21六、长三角都市圈内各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 .256.1 产值结构差异 .256.2 就业结构差异 .2

2、56.3 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差异 .266.4 服务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 .26七、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277.1 升级转型不谋而合,集体转型创意产业 .277.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 .277.3 区域内各个地区联系不充分 .287.4 政府“各自为政” .287.5 产业同构问题 .29八、长三角的产业定位分析 .30九、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对策 .36十、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研究 .3910.1 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协调的思路 .3910.2 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思路 .40十一、长三角的发展前景 .40十二、参考文献 .423【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

3、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依赖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初期已经过去,过去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也不再突出,劳动力价格逐渐提高,在这些新形式下,长三角地区产业亟待进行升级,以继续其发展。本文通过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现状的研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关键词】长三角 产业结构 升级 调整对策 一、引言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随着中国加入 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

4、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面向国内的市场竞争,而且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封闭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必须向开放型的产业结构体系转变,从而使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今后二三十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产业、城镇、财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扎实的基础,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长江三角洲有能力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迈向国际市场的先导地区。本

5、论文主要是在产业结构理论指导下,研究和分析长江三角洲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整合长江三角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4二、长江三角洲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徐州。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

6、: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常州、无锡、苏州;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合肥;资源型城市:淮南、马鞍山;港口集散中心:南通、扬州、宁波、舟山、大小洋山、芜湖;纺织贸易中心:南通。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苏北的宿迁,皖东的滁州。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5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关系现状。从空间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横“W“型,上海位于两个“V“的交汇处,江苏的城市位于北翼,浙江的城市位于南翼,北翼的城市多于南翼。就行政级别而言,长江三角洲有国家直辖市上海,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杭州、南京、合肥,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

7、市宁波以及 18 个地级市,共计 30 个大中城市。以上海为中心。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首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讨论上海与周边城镇关系及其重点发展区域。就首位度而言,第一、二、三产业的首位度分别为 l.47,2.86 和 4.0。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首位度为 2.86,相对城市首位度 3.7 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首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

8、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其首位度仍将会持续下降。上海城镇体系第三产业的首位度为4,说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较大差距,还处于积聚阶段。随着城市分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深,该首位度还将6持续上升。通过中心度的计算分析,清楚地反映出上海及三角洲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中所起的中心职能。中心职能分析。1.对第一产业的分析可见该中心度在各个城市分布的规律并不明显,中心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落后两类地区,表明一方面落后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第一产业也较发达。2.对第二产业,上海仍保持较高中心度,受“苏南模式“和

9、上海辐射影响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有国家计划单列市特权的天然良港宁波的中心度也较高。而南京、杭州则因为国家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暂时落后于一些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中心度最低的苏北几个城市因为长江天堑等交通因素而落后于其他地区。3.对第三产业,上海保持了更大的中心度(0.49) ,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外扩造成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政府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致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第三产业的集聚。4.通过对综合中心度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南京、杭州、宁波、常州、无锡、苏州;第三层: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舟山、绍兴、嘉兴、湖州、合肥;第四

10、层: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淮南、芜湖、滁州、马鞍山。以上海为中心,宁苏锡杭甬庐之所以位于第二层自不必言,第三层的城市有的是因为区位条件不好或交通不便(舟山、湖州) ,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 。嘉兴从区位而言与常州、无锡、苏州相似却不及苏锡常发达,可能与“经济断裂点“有关。根据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来计算两座中心城市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得出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 200 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 140 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这里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这大概可以解释这两个城市为什么

11、不及苏锡常那样发达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7三、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3.1 上海产业结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海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任务,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在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企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特别是从 1956 年和 1992 年起的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上海的产业结构经历从以轻纺工业

12、为主向综合性工业基地的转变,以及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上海传统产业结构的特点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据 1949 年统计,工业总产值 34.34 亿元1,占全国的 25%。其进出口贸易额和港口吞吐量曾占到过旧中国的一半,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整个上海城市经济结构畸形,基础脆弱,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从产业结构来看,轻重工业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轻纺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比重过小,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基本依

13、赖国外,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所需的冶金、机械工业等更为落后。以 1949 年为例,上海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 7.247.145.7,第二产业中,轻纺工业所占比重为88.2%,重工业比重仅为 11.8%2,从产值计算,生产消费资料的轻纺工业的纺织、面粉、卷烟、造纸、橡胶、皮革、肥皂、火柴这 8 个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冶金工业产值仅为 0.32 亿元,机械工业产值仅为 1.78 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1%和 5%,大大低于纺织和烟草等轻工行业,而代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仪表、电子、精密机械等行业则几乎没有。从城市产业布局来看,由于上海的发展,基本上是鸦片

14、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主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心城市,因此,在城市空间上,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中国政府、英美联合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市三治”的状态,并由此形成了上海产业空8间的畸形状况:全市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各种市政设施相互不兼容配套,而工业主要为外国资本,特别是英美资本所开设,主要集中在租界范围,人口和工业产业过度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两岸,如上海的纺织业,90%集中在上海市区,市区则集中在杨浦和普陀两区,对上海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二) 、 “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海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

15、发挥上海在全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98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 , 在批文中,中共中央强调,上海要走活第三产业这着棋,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运用综合功能为全国经济建设服务。(1)以金融、航运中心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海是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1992 年中共中央明确上海要建设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1997 年,又明确上海要建设成为中国航运中心。按照这一要求,上海以市场体系建设和深水港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建设金融、航运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2)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突破口,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上海传统优势,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市场需

16、求为主导的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上海原来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已与市场需求结构很不适应,同时由于上海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缺乏,土地、劳动力成本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工业企业发展速度下降,经济效益出现滑坡,工业发展亟须找到新的增长点。从1992 年起,上海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工业新高地,对传统的第二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经过 10 多年的调整,上海第二产业已实现了从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转换,基本形成由电子信息工业领衔、包括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的高技术工业为主导,汽车等支柱工业为基础,都市工

17、业为特色的第二产业新结构。据统计,2008年,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 6 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5664.26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64.2%,高技术产业9完成工业总产值 6041.98 亿元,所占比重达 24.8%。(3)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尽管上海从 1958 年开始卫星城建设和 80 年代的初步调整,但传统工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据 1990 年统计,中心城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仍高达 50.08%,大量工业企业

18、集中在中心城区,对上海产业的调整带来了困难。1992 年根据“三、二、一”产业发展顺序,上海对产业布局开始了大规模调整,内环线内的工业区结合旧城改造逐渐实现“退二进三” ,即中心城区第二产业退出,第三产业进入。 2009 年 4 月,为进一步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加快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和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 ,对上海的产业发展方向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到 2020 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

19、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以“两个中心”为目标,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以扩大后的浦东新区为动力,上海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上海产业集群如今,八大产业集群已成上海经济版图最鲜亮的底色。 在上海市区的北面,精品钢材及延伸产业集群赫然成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宝钢与上钢联合重组,使 200 来家从冶炼、轧钢到各式管、线型材的产、销,非钢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聚集在以宝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链上,形成60 多亿元的年纯利。在南面,多元投资的上海化工区围海造地,先期形成 10 平方公里区域面向全球招标,BP、BASF、BAY

20、ER 三大国际化工巨头同时落户。一个北连金山石化、南接吴泾化工、生态和谐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带雏形已傲立于昔日荒芜的滩头。 在东南,已形成国内微电子生产线最密集区。中央和上海两级政府数十亿元的投资带动了数十倍于国资的海外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先进技术与一流人才的进入。在英特尔、IBM 等国际巨头编织的 IT 产业群落里,近 2000 家 IT 企业的上中下游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往日浦东的繁华只限于黄浦江畔,而今不断东扩。10在西北,上海汽车城雄姿英发。国内唯一的轿车试验场、汽车测试中心崛起于此,汽车学院和 F1 赛场兴建于此,整车与零部件厂商云集于此。在西南,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装

21、备产业集群声名远播,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装备设备多由此出;三峡、秦山等超大型电站的主体设备在此生产。 在长江口,外高桥、沪东中华船厂、振华港机濒海临江而立。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江南造船厂也将搬来布局扩产,一个造船及港口设备产业集群的“婴儿”初闻啼声。此外,临港集装箱、物流产业集群以及新兴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集群也在形成中。3.2 南京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

22、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 年初步测算全市 GDP 完成3775 亿元,是 2000 年的 3.5 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 年我市三次产业 GDP 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2008 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1795、1887 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 GDP 比重(表 1-1)增加值(亿元) 占 GDP 比重(%)年份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4 75.27 1003.99 987.92 2067.18 3.6 48.6 4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