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146032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 任寿根 南京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提要: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越来越重视用“模仿”、“羊群行为”等来分析经济问题,如 Scharfstein 模型和 Banerjee 模型。本文在引入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行为经济学进行了发展,研究了“模仿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基本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弥补了新凯恩斯主义缺陷,为微观分析转向宏观分析提供了一种过渡,大大增强了经济学的解释力。 关键词: 模仿经济学 羊群行为 模仿 一、引 言 近年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有 一种新的倾向,即用“模仿”、“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分析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发展的

2、必然。 1在整个经济学的演进过程中,对模仿的忽视,或未将模仿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来对待,大大减弱了经济假说的解释力。直到 20 世纪 90年代,人们才将模仿 (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等 )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实质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经济行为互动过程及其均衡的科学。而要研究人的互动就离不开研究模仿,因为模仿是人互动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以模仿作为核心概念构建一门新的经济学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本文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创建“模仿经济学”的构想。 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有一套成熟的理论,至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Tarde,1903; McDouga

3、ll,1928)。 McDougall(1928)认为,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模仿 ” 一词仅用于一个体模仿或再现另一个体的行为和身体动作;从狭义上讲模仿和模仿性(imitativeness)通常被认为属于一种本能。作为一种行为,模仿不能简单归结为“ S-R” (刺激 反应 )的纯物理过程,它属于一种心理过程,反映心理和物理的一种双重变化。现代社会心理学把模仿 (imitation)解释为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周晓虹, 1997)。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入到经济分析中,构成经济学关于模仿研究的理论基础。由于模仿是人类互动关系中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在经济活动

4、中模仿是普遍存在的。用经济学的语言描述,模仿是指后动经济行为主体受先动经济主体的影响,在利益驱使和规避风险的动机下,采取与先动经济主体一样的行为。在经济学中,模仿的“用途”较广。经济学中用“模仿”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成果主要有 Shumpeter 的技术创新理论, Lieberman、 Montgomery、 Fligstein、 Haunschchild 等人的企业模仿行为理论,Scherfstein、 Stein 和 Banerjee 的羊群行为理论, Kahneman、 Tversky、 Laibson、 Thaler等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等。 Shumpeter 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

5、波动,其中涉及到模仿的作用。 Shumpeter 认为,企业家受利润或盈利机会驱使进行“创新”,当一个企业“创新”后,其提供的示范为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导致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产生经济高涨。随着模仿企业 个数的越来越多,盈利机会逐渐消失,导致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 从本质上看,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均由模仿造成的。 减少,造成经济收缩。 Lieberman、 Montgomery(1988)在企业理论中提出,模仿是企业对竞争行为的一种战略回应,模仿者往往占有回避风险的优势,因为风险由首先采取策略的企业所承担。Fligstein(1985)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企业

6、网中,先采用某些策略的企业 (Prior adopter)的数量对模仿者或策略跟随者 (Later adopter)采取该策略的机会有很大的影响。Haunschild(1993)指出,企业间对行为及企业组织 结构的相互模仿非常普遍。Haunschild(1993)在研究连锁董事和企业行为间的关系时得出结论:当某企业的经理兼任其他企业的董事时,他会面对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一系列经营和战略决策,关联企业的组织形式及行为会自然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不论是经理担任连锁董事,还是次要的管理人员或外部董事担任连锁董事,信息的铺垫和模仿的动机使具有重要战略行为的关联企业在企业网中为其他企业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

7、示范 ),从而促使其他企业采取相同的企业行为;模仿收购的行为既发生在相关企业之间,也发生在非相关企业之间,与收购相关的信息通 过连锁董事在企业间传递,为企业间收购行为的互相模仿奠定基础。另外从案例中可以就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得出 (陈东升, 2000):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模仿不是单一式,模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消化、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去学习、模仿,在学习 (模仿 )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市场的特点,再进行创新;首先要找世界上最好的葫芦画瓢,先把这个葫芦画下来,一定会有不太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故就得修改,这个修改过程就是现实化过程、创新过程。

8、 西方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理论。而从根本上看,从众行为是由模仿造成的。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行为会以某种系统的方式偏离理性,非理性行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非理性行为可分为二类,一是不呈时间序列的;二是呈时间序列的。而呈时间序列的又可分为两种形态: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形态和从理性到非理性的形态。行为经济学指出,非理性行为的一个表现形式为从众行为,传统经济理论把所有行为视为理性与现实不相符。另外,行为金融理论 (Behavioral Finamce Theory)从非理性出发动摇了传统金融理论的

9、两大基石,即随机游走 (Random Walk,RW)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应模型。实际上,羊群行为同样也是由模仿造成的。 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况中,经营者简单地模仿其他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忽略独立的私人信息,虽然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行为是无效的,但对于关心其在劳动市场声誉的经营者而言却是合理的。 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分析羊群行为,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都观察其前面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对他而言,这种行为是理

10、性的,因为其前面的决策者可能拥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别人的决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均衡是无效的。 Banerjee 序列决策模型假定投资者的决策次序,投资主体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这种依次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与 Banerjee 序列决策模型相对的是非序列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也是由贝叶斯法则下得出的。模型假设任意两 个投资主体之间的模仿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当模仿倾向较弱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收益服从高斯分布,而当模仿倾向较强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市场崩溃。此外, Rajan(1994)、 Maug Werners,

11、1998; Graham, 1999);二是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现有关于“模仿”的研究成果存在明显缺陷。首先,Shumpeter 的“创新理论”重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但实际上,企业家同时又是模仿者。因为,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任何创新都是在模仿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实质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虽然 Shumpeter 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波动涉及到 模仿的作用,但他却是以“创新”作为其核心,将模仿置于次要位置,视模仿为外生变量,另外, Shumpeter 解释经济波动过于狭隘,仅把“

12、创新”作为经济波动的初始冲击,但初始冲击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相应从狭隘角度对待模仿的作用。 其次,凯恩斯 (1936)也较早地注意到了“模仿”的作用,但十分遗憾的是,他没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对模仿的内在运行机理进行剖析,没有运用和结合模仿对经济波动进行解释。 再次,行为经济学侧重非理性,倾向于偏离理性,而实际上,经济行为人有时是理性的,有时是非理性的,两者都不能 偏颇,另外,行为经济学缺乏一个核心概念贯彻始终,因而未能重构经济学框架,以“行为”为其立足点过于宽泛,缺乏重心。行为金融理论中的“羊群行为”理论认为“羊群行为”有时从个体看是理性的,但从社会整体看是非理性的,但实际上

13、,有的模仿行为从个体看是理性的,从社会整体看也是理性的,故“羊群行为”理论只是模仿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倒过来把模仿视为羊群行为是错误的。 最后,现有研究成果是封闭式的,均未有意识地引入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提出以“模仿”为核心概念构建模仿经济学的设想。 二、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比较成熟。模仿是社会心理学中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假定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是“本能论”;另一种是“非本能论”或“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Tarde、 McDougall, Baldwin 和 James 等人。 Tarde(1903)强调模仿

14、的本能性,他认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由于模仿的结果而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模仿是社会进步的根源,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发明和社会同化两个方面,发明不断涌现,由模仿使发明进入社会结构之中。 McDougall(1928)认为模仿是一种人类一般或非特殊性先天倾向,是一种伪本能 (pseudo-instincs)。在三种最重要的伪本能中,模仿 (imitation)与其他两种伪本能暗示 (suggestion)、移情 (sympathy)是相互依赖的,扩展的“模仿”涵盖暗示、移情蕴含的过程。模仿动作以及激发和引导这些动作的感觉印象在本质上无特定性,其多样性不是由一种同质的意向的复杂性

15、造成的,模仿多样性的后面没有一种共同情绪状态和在某些状态的特殊变化中寻求满足的共同冲动。 McDougall 依照产生模仿行为的心理过程类型区 分了三类不同的模仿行为。第一类为以移情方式激发的表现性行为 (expressive action)构成的模仿行为。这种外在的模仿行为就是本能,但非来自一种模仿本能,而是来自基本本能意向的感觉部分的特殊适应,附属于其表现出来的移情诱发的情绪和情感。第二类是念动 (idea-motor)模仿行为。念动模仿行为是由于他人的动作表象易激发自身同样动作的表现。第三类是有意的、自愿的或自觉的模仿。某些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些人的羡慕 (admiration),他们有意地

16、进行模仿。 Badwin(1896)认为模仿是最重要的社会过程,属于模仿本能。 James 指出模仿性是人和其他群居动物共有的,是这一术语完全意义上的一种本能。 “非本能论”或“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Miller,Dollard 和 Bardura. Miller和 Dollard(1941)用“强化理论”说明人类模仿行为的产生。 Miller 用动物实验证明模仿是后天生成。因而他认为模仿是后天通过强化习得的。 Miller 把模仿行为分为同一行为、翻版行为和仿同行为。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Bardura 结合人类的认知过程来研究人类的模仿行为,他认为模仿不是本能性的,而是

17、在后天的 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 实际上,模仿可能是本能性的,也可能是非本能性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把模仿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类型,如图 1 所示(周晓虹, 1997)。自发模仿是指模仿者无意识模仿示范人。根据其产生的原因,自发模仿又可分为先天本能模仿和后天习得模仿。自觉模仿是指有意识模仿他人。按照模仿意识的程度,自觉模仿又可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适应性模仿是指模仿人为适应新的环境而模仿他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是指模仿人经过思考而有选择地模仿。如果模仿人经思考而采取的模仿行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即为合理模仿 。如果模仿者经思考而采用的模仿行为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即为不合理

18、模仿。 先天本能模仿 自发模仿 模 后天习得模仿 仿 适应性模仿 自觉模仿 选择性模仿 图 1 模仿的类型 社会心理学归纳了模仿的三条定律 (Tarde,1903)。一是下降律,即下层群体有模仿上层群体的倾向;二是几何级数律,即在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三是先内后律,模仿者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一般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认为,作为人类心理的一种基本 倾向,模仿在社会制度中的运作体现在群体间的互动中。模仿是社会心理学中群体与互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模仿反映群体间与群体内部构成单位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因此,要进一步理解模仿就必须分析群体及其互动关系。Bu

19、rgess(1929)将群体定义为若干互动的具有特定人格的个体集合。 Newcomb(1950)指出群体由两个以上的相互分享有关特定事物的规范并扮演密切制约的社会角色的个体组成。Sargent and Williamson(1966)认为从最简单的仅包含两个人在内的“两个组合”到复杂的拥有数百万人口的民族都属于群体 的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可作不同的分类。如可分为初级群体 (首属群体 )与次级群体 (契约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等。 Moreno(1951)运用社会测量学构造了社网图反映群体间的社会心理关系。如 图 2 所示。群体成员由圆圈表示,连

20、线表示相互之间的选择,图中实线双箭头表示相互选择,虚线单箭头表示单方面选择。 Moreno 社网图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如 J 是群体中的一个孤独者。 Moreno 社网图还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群体或次群体,如图中的 A、 B、 C、 D和 G、 H、I 就是两个亚群体。 群体形成的前提为成员间的互动。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互动的解释主要有 Mead and Blumer 的符号互动 (Symbolic Interaction)理论, Garfinkel 的日常生活方法理论 (Ethnomethodology),Homans and Blau 的社会互动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群体的互动是以有意义

21、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符号互动理论中的“托马斯原理”假定表明情景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 (内部解释过程 ),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 Blumer 在接受Meade 所提出的群体互动过程是持续进行这一思想的 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原理:一是人们据其对客观现象的意义采取行动;二是人们赋予客观现象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三是在任何环境下,人们要经历内部解释过程。日常生活方法论主要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该理论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全部日常互动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支配,这些规则包含含蓄的理解、期待或背景假设。社会互动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个人利益是

22、社会互动的影子动机,人际间的社会互动或交往过程是一种至少是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 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 图 2 Moreno 社网图 模仿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或过程。如果互动双方存在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行为相互制约,那么此种互动为对称性社会互动。如果互动双方的关系不是对等的,那么此种互动就是非对称性互动。模仿属于非对称性社会互动。在群体与互动理论中,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了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之下,人们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行为。Asch 经典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问题情境非常明确时,个人仍会因群体压力产生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实质是

23、模仿,它是模仿过程的结果, 是模仿本能的一种体现。此外,社会心理学中的集群行为 (Collective Behavior)实际正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群体间及群体内部个体间的互动关系。不过,集群行为的互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互动关系。在这种行为集合中,模仿几乎居于中心。以时尚为例。时尚流行的大致轨迹为:当一种时髦顺应潮流时,一群人会纷纷模仿,从而使这种时髦在社会中迅速蔓延。如果这种蔓延之风继续受模仿的作用扩张,那么时尚的震荡就不会停摆,最终会演变成为时狂。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解,模仿的作用有保守作用和进步作用之分。模仿的保守作用主要体现在习 俗结块 (the cake of custom)方面,它

24、使不同群体的习俗和传统以路径依赖的方式沿传下来,从而形成不同群体组成个体的行为特色,个体通过模仿而获得的传统性格比先天性格占优势。模仿的保守作用充分显示由模仿获得的行为方式比思考和感觉的方式更稳固。模仿的进步作用表现连两个方面 (McDougall,1928)。第一,通过模仿,使一个民族中特别优秀的成员所产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得以随时在这个民族中传播。第二,通过模仿,使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 模仿有时以反模仿的方式体现。塔德认为反模仿在使 社会同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英国人不喜欢人们彼此拥抱、接吻、随意打手势,其原因是法国人喜欢这样做;英国人不会把头发留得很长或很短

25、,其原因是德国人喜欢这样做。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因而具有行为科学的特性。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基础上形成的。模仿在社会心理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们在经济领域获得的结果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体现,而模仿是这种行为过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解释对经济学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模仿经济学: 以模仿为核心概念 模仿经济学是以模仿为核心概念构建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它处于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交集区域。社会心理学有关模仿的成熟理论为把模仿引入经济学的核心区域、构建模仿经济学创造了前提。模仿经

26、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流经济学是一致的,其特点是从模仿这样一个新的视角对主流经济学关注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趋势进行重新解释与预测。 古典主流经济学关注如何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关注分工如何能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稀缺资源如何在多种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这种新古典式的关注至今仍为主 流经济学的核心。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两难冲突”问题,即给定资源稀缺程度,各种产品之间的生产或消费存在两难冲突。要解决这个“两难冲突”需要决策人权衡选择从而作出决策。但个人作出的决策不是孤立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决策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博弈关系 ),这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结果。同样,模

27、仿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这一最根本的经济学问题,关注个人决策及其相互影响问题。从模仿经济学角度看,创新者 (正面示范人 )的存在为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示范,模仿人纷纷模仿 (这实质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 群体互动关系 )从而使整个社会 (群体 )资源配置问题得以解决。因此,模仿经济学主要立足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互动理论,从模仿角度考察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 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证明,新的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确立其核心概念,否则就会失去重心,导致内部逻辑的不一致。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兴起的货币主义理论以货币数量变化为核心概念,并由此展开其理论推演,获得一系列形式严谨的经济理论模型

28、 (其中包括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兴起的理性预期理论以理性预期为其核心概念展开理论推演并提出政策主张,而且,理性预 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 F穆思于 1961 年从工程学文献中借用的一个概念,理性预期学派由此发端。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兴起的供给学派经济理论以供给作为其核心概念。公共选择学派经济理论以公共选择为其核心概念。产权经济理论以产权作为其核心概念,交易成本经济理论以交易成本作为其核心概念。信息经济学以信息作为其核心概念。以模仿作为核心概念架构模仿经济学的好处是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成果。这至少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从社会

29、心理学的自发模仿 (无意识模仿 )和自觉模仿 (有意识模仿 )可进一步引出理性模 仿与非理性模仿,这样便于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其二,从社会心理学的塔德模仿三定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可进一步推出经济学中的示范人 (强势群体 ) 模仿人 (弱势群体 )模仿理论 (任寿根, 2001)、模仿从众律、 模仿几何循环律等,其中的模仿几何循环律是指正面模仿导致经济良性循环,逆向模仿导致经济恶性循环 (任寿根, 2002)。其三,在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的作用有进步作用与保守作用之分,由此在模仿经济学中可以提出模仿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比如,一种新的有效的企业制度创新后,如果这种制度被模

30、仿,则会产生正效应,推动整个企业制度的效率替换,从而符合效率资源配置的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福利。再比如,从社会心理学中的模仿保守作用可以推论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路径依赖”。其四,社会心理学中的反模仿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经济领域中的许多反模仿 案例。以对同类产品、同类行业、同类产业的差异性的解释为例。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增长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任何企业都希望通过某种优势获得对市场价格的操纵权或控制权,其便利途径是生产差异产品。而生产差异产品的重要决策是进行反模仿,即在掌握示范人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的基础上,生产与其产品性能不同的

31、产品。其五,由社会心理学中的 Moreno 社网图可以推导出模仿经济学中的可模仿与不可模仿,而不可模仿是垄断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垄断的一种新解释 )。由 Moreno 社网图中的亚群体与次群体还可推导出模仿经济学中的内部模仿与外部模仿。内部模仿是指有关的创新品 (技术、组织形式、产品 )仅限于由固定契约关系构成的特定群体内部成员进行模仿。内部模仿通过法律和纪律 (内部制度 )予以保证和确认,如果无法通过法律和纪律 (内部制度 )予以保证,则内部模仿会变成外部模仿。外部模仿是指有关的创新品由非特定亚群体或次群体的成员进行模仿。一项产品生产技术未申请专利权,则可进行外部模仿;如果一项产品生产技术申

32、请了专利权,则外部模仿是非法的,但可进行内部模仿。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案例较多。如某饮料集 团公司生产技术 (生产配方 )获得专利权后,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可对该项生产技术进行模仿 (内部模仿 ),而非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不能模仿(外部模仿非法 )。这说明,内部模仿受契约条件限制,而外部模仿则不受契约条件限制。 把模仿作为模仿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符合人的经济行为本性。经济学从理性角度讨论人的经济行为本质,并把它作为研究的起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对理性进行了区分,如个人完全理性与个人有限理性、行为理性与知识理性、个性理性与集体理性等等。所谓理性行为是指效用函数或福利函数等良序函数的一致的极大化。理性行为假定

33、是主流经济学 的基本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用“理性公理” (Axioms of Rationality)刻画理性行为特征,这些公理包括完备性公理、传递性公理和选择性公理。 Simon 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假定进行了否定,他认为经济决策主体面临不确性时,决策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经济决策主体缺乏完整统一的、能对可能选择进行排序的效用函数,经济决策主体的备选方案是有限的,不能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事件估计出一个概率。 Becker(1976)提出非理性概念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定进行修正,他区分了非理性的两种基本含义:冲动 和惰性,前者与概率问题相联系,后者受过去选择的影响。莱本斯坦提出

34、 X 非效率论对理性假设提出质疑。此外,熊彼特、哈耶克、缪尔达尔、罗宾逊、布坎南、科斯、诺思等人推进的经济学研究的社会化倾向,博弈论对完全竞争的否定,新制度学派对交易费用为零的否定,信息经济学对信息完全对称的否定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主流经济等的理性行为假定。实际上,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定、西蒙的有限理性假定、贝克尔的非理性假定等均存在“绝对化”、“一般化”缺陷。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规律是人的经济行为,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又不是理性的。从模仿经济学角度 看,理性分为三类,即完全理性、部分理性 (有限理性 )与零理性 (完全非理性 )。这种三分法融合了现有经济学关于理性的所有假定。由此可推演出模仿可

35、区分为理性模仿与非理性模仿,而非理性模仿包括部分理性模仿与零理性模仿。因此,由于模仿符合人的行为的本质特征,即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又不是理性的,以模仿为核心概念,并把它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建立模仿经济学,大大增强了经济学的解释力。此外,由上述从个体出发推演的三种理性同样适于集体 (群体 )层面,即集体 (群体 )完全理性,集体 (群体 )有限理性和集体 (群体 )零理性。 由于模仿符合人的 经济行为的一般本性特征,以此架构的经济学可以渗透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可以构筑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或框架。模仿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模仿微观经济学、模仿宏观经济学、模仿产业经济学、模仿国际经济学、模仿公共经济学

36、、模仿制度经济学和模仿管理学。如图 3 所示。 模仿价格理论 模仿生产理论 模仿微观经济学 模仿消费理论 模仿信息理论 模仿经济波动理论 模仿宏观经济学 模仿经济增长理论 模仿宏观调控理论 模仿产业经济学 模 模仿国际贸易理论 仿 模仿国际经济学 模仿国际金融理论 经 模仿国际税收理论 济 学 模仿公共经济学 模仿制度变迁理论 模仿制度经济学 模仿交易成本理论 模仿管理学 图 3 模仿经济学理论框架和体系 模仿微观经济学主要从模仿角度出发研究厂商和家庭行为。模仿微 观经济学包括模仿价格理论、模仿生产理论、模仿消费理论和模仿信息理论。模仿价格论认为竞争价格的形成是由于模仿的作用。当在初始点厂商生

37、产一种新的产品后,由于厂商个数小,其产品形成垄断价格,受超额利润驱使,其他厂商纷纷模仿,相继进入该产品生产行列,最终形成竞争价格。如果存在契约壁垒,形成不可模仿后,其他厂商不能进入,则垄断价格继续维持。模仿价格理论实质上为竞争和垄断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不可模仿导致垄断维持,模仿形成竞争。模仿生产理论主要考察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如何通过模仿,并通过二次创新而获得的成本优势等 方面的问题。模仿消费理论认为家庭的消费曲线移动很大一部分是由模仿行为(其中包括从众行为和羊群行为 )组成的。模仿信息理论主要考察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模仿如何影响家庭和厂商行为以及模仿与信息间的关系。 模仿宏观经济

38、学主要由模仿经济波动理论、模仿经济增长理论和模仿宏观调控理论组成。模仿经济波动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冲击是随机因素或非意料因素,当非意料的冲击发生后,作为强势群体的一群私人投资者 (初始示范人 )是信息敏感者,出于理性得失考虑,减少投资,由模仿的作用,另一群私人投资者 (弱势群体 )也纷纷减少投资,最终导 致整个经济的私人投资者均减少投资,引发经济衰退。模仿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模仿人 (此处指后发国家 )模仿示范人 (此处指先发国家 )的制度和技术可以获得后发优势 (模仿优势 )。模仿宏观调控理论认为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核心作用是示范人作用,引导私人投资者模仿。 此外,模仿产业经济学考察产业发展和

39、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因及其运行机理,认为模仿是推动产业发展 (扩张 )和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模仿国际经济学由模仿国际贸易理论、模仿国际金融理论和模仿国际税收理论三部分组成。模仿公共经济学通过建立示范人 模仿人模型提出财政创新理论重新解释公 共部门经济行为。模仿制度经济学由模仿制度变迁理论 (模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要力量 )、模仿交易成本理论 (模仿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组成。模仿管理学主要考察模仿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认为模仿是企业节约创新成本、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战略。 社会科学理论贡献的大小决定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用于说明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

40、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源于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重新解释。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否具有重大意义有四个方面的衡量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逻辑 体系;第二,是否反映人的经济行为的最本质特征;第三,是否能够对重大经济现象予以新的、合理的解释;第四,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学方法论。创建模仿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首先,模仿经济学以模仿为其核心概念,并以之为线索贯彻始终,重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在逻辑结构也具有一致性。它涵盖了现有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或各个分支,具有较大的理论容量。其次,模仿经济学关注的模仿行为反映人的经济行为的最本质特征。从本质上看,经济关系的发生源于

41、交易,而交易是一种典型的博弈关系。模仿同样也反映一种博弈关系。源于Von Neumann 与 Morgensterm给 Nash 发展而形成的经典博弈论以完全理性作为其关键假定,视经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为原子式或机械式的互动关系 (一种纯生物链关系 ),假定其他博弈者选择一定的情况下考察个人最优反应。经典博弈论中的动态博弈假定各参与人有特定的对局者,后动者在观察先动者的选择行为作出最优反应,先动者在预期到后动者的行为反应后作出最优决策。经典博弈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纳什均衡及其精炼。经典博弈论的缺陷是新古典式的,其理论假定是呆板的、单一的,对很多现实经济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进化博弈理论 (evol

42、utionary game theory)弥补了经典博弈理论的缺陷。进化博弈理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为基本思想,典型的进化博弈模型包括参与人集合,各群体个人之间进行重复匿名博弈。进化博弈论假定参与人群体并不是行为最优化者而是幼稚的(naive),认为各群体个体之间进行重复博弈,在博弈的任何时点上选择不同策略的个体在群体中都有一个概率分布与其对应,如果参与人 (参与群体 )知道这种状态且能够采取最大化行为,那么她 (他 )们会选择一个最大化自己期望支付的最优反应策略,如果不知道,他们会根据自 己的信息对群体状态进行推断并据此作出决策,由于选择压力及参与人对成功行为的模仿,本

43、期中成功的行为下期将会为更多的个体采用。如果将模仿视为经济分析中的内在变量,则对模仿的分析既可用经典博弈论分析,也可以用进化博弈论分析。用经典博弈论可以分析理性模仿,用进化博弈论可以分析非理性模仿。通过这种双重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经济行为人的模仿行为,并能对许多经济现象予以解释。因此,从博弈关系看,模仿反映了经济行为人的行为本质。再次,模仿经济学能够对许多重大经济现象予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关于羊群行为研究的日益完善, 模仿优势假说的提出,示范人 模仿人模型的建立,模仿在管理学中的充分运用等等充分说明模仿经济学的解释力。这点与前面一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模仿从最基本的互动关系开始,注定模

44、仿经济学是有较强解释力。随着模仿经济学的发展和日趋完善,其解释力会越来越强。最后,模仿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基础。模仿经济学再次提醒人们必须从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博弈论的成功在于它立足于互动关系。模仿经济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经济行为人的互动关系,为人们观察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模仿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 主流式的,它在引入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纯数学推理分析、计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且主要采取案例分析。 Jevons(1879)指出,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必须是一种数学的科学。模仿经济学在理论模型的建立方面高度重视纯数学推理分析,主张引入博弈论对模仿进行内生性分析。此外,模仿与信息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行政管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