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 新课程 改革中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及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而成为了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这种理念下,愈来愈多的一线教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广泛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
2、,小组合作学习法一时成为了万能法宝,一些教师上课必小组合作,殊不知合作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导致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不但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甚至还存在许多误区。为此,我 们课题组 决定在小学数学高段中再进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准确 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以提高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
3、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告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状态 ,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通过与别人相互合作、交流之后获得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 ,从而获得同学的认可与友谊,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 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
4、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集在一起,相互依赖,共同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并成为其中一员,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 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
5、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二)研究目的及实践意义 1、分析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原因及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改变师生之间当前教学交往形式单一现象,运用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教学交往形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3、科学的、合理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
6、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品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 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原因分析。 1、随意分组,忽视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 。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它要求教师组织好相对稳定的实实在在的合作学习的集体,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而有些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随意分组讨论,或同一位置两个同学一组,或前后两个位置四个同学一组,不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这样势必
7、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造成不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迷失了自我。 2、小组合作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 合作学习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是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作为一张美丽的标签帖在课堂上,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是否具有小组讨论的必要,就盲目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纯粹是为了合作而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小组合作成为了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导致小组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 3、没有明确的合作 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
8、任务,就直接让学生去合作,导致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不知所措,这时,有的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往往也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一个群体的合作目标,甚至有的学生还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另一种情况则是合作的问题过于简单,研究的内容没有思考的价值,大多学生都能直接解决,完全没有小组讨论的必要,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缺乏挑战性。 4、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某些教师往往热衷于形式, “小组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频繁出现,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此外,不少教师还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学生的合作学
9、习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按部就班,小组合作已丧失了允许学生个体自由思考、自主探索的作用,演变成了一种表面假象的合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忽视了小组中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5、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不明确。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 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大讲特讲,滔滔不绝;有的学生则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还有的学生一言不发,充当旁听。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全组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变成陪衬,成为了听众,小组合作混乱、无序,毫无合作可言,蜕变成了一些学生放松
10、精神和自由活动的大好时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自由放任,缺乏监控,没有对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培养合作意识,使学生想合作。 (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与人合作交流的,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就要切实想办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首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给各小组确定学习任务,让大家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然后,在组
11、内进行学习分工,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家互相尊敬、互相信任,在协作探索、协作表述中执行计划,进行交流,完成任务。使他们 逐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还指出,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增加灵活性,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体验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作
12、用,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化,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实践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 能,使学生会合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 1)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打断;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有自己的补充或独
13、到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 2)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的关键,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了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形成共同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 3)学会表达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
14、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要说,而且要能大胆地说,完整地说。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小组合作学习时,由小组长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其他同学负责如记录、汇报、监督等工作。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互相协 作,共同配合,尤其是操作性学习,更是要求人人参
15、与,齐心协力。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适时更换组织者,轮流担当各种角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点。 ( 5)学会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要公平、具体,以求得出一个较为公正的结果,例如,自评包括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评价(学到了什么)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完成好自己的职责)。对他人的评价:在你们的小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好在 哪里?这次学习,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通过这样的评价,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 6)学会实践 引导学
16、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充分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他们观察和思考、认识和实践。据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信息有 60%-80%来自于视觉,只有 15%-20%来自于听觉。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设计一些一个人操作不方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的内容,培养合作操作的习惯。例如,新概念的建立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很难理解,可借助直观教具操作让他们去观察发现,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认识 实践 再认识 再实践。这样不仅化难为易,而且体现了主动学习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3、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能合作。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
17、,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而有些操作内容依靠 学生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或无法很好地完成的,这时必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到目标。比如:学习“圆周率的认识”时,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操作、计算、比较、归纳才能得出规律,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独立学习的困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
1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这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效率。 ( 2)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数学的学习内容大多是抽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由 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当指导,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通过集体的智慧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感受合作的力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 3)意见不一需要争论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经历等的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迥异,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19、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而应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让意见不一的双方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 (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指解题策略、方法、结果具有多样性。而学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很难达到全面、多样,这时就需要小组成员群策群力,才能达到解题策略、方法、结果的多样性。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学习后,有一个结合生活情境的“设计边框”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设计边框的方法有多种,而且由于方法的不同,所用的材料多少也有不同,从而使学生体验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我校 小学四到六年级全体学生,采用个人研究、分班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 1、研讨法: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并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进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