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论文.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61654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

2、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 ”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

3、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做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 。像 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了。中国悠久历史 5000 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一)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4、。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二) 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 ;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

5、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 共享” 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 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 A A 制,各人自付各人账。(三) 餐具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饮食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一团和气: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四) 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

6、个“让” 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中西在婚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 的礼节。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 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 六礼”。所谓的六礼分别为

7、:(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6 )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中国的传统婚礼一般在新郎家里举行,并且到处都充满红色,到处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新郎新娘要三叩礼,并向长辈敬茶。而西方的婚礼则是庄重严肃,又美丽浪漫,令人难忘。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九世纪

8、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礼服的色彩代表着传统,也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的童贞。美国、英国新娘选用黄色礼服则象征爱神和富足。婚礼在礼堂进行,新娘新郎都要在耶稣面前宣誓。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艺术方面 1.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 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 绘画”美。2. 中西的绘画艺术差异。中国绘画旨于画外,西方绘画则旨于画内。中国画是泼墨写意,中国的调色盘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

9、水一样的淡墨。布局上只占画面一角,以简约浅淡为宜。大片大片的留白。而西方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西方色彩成为绘画的基本因素。画家不仅注意色彩的明暗深浅还非常讲究色相、色性、色调、纯度、饱和度、对比、张力(即强度)等因素,以色彩造型,重色彩变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Easter(复活节) , A

10、pril Fools Day(愚人节) ,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and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不只是上面所述,例如神话上的差异,像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龙是凶残凶暴的生物。还有音乐上的差异,中国音乐,注

11、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审美上的文化差异如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等等。不过,不管世界上有多少文化,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简要描述: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

12、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

13、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 的,“ 民以食为天” 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

14、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 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

15、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 ,为什么“好吃” ,“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 来把这种“境界” 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

16、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

17、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 ”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 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

18、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 ,而植物则“无灵” ,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

19、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

20、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

21、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英语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本文阐述了如何结合课堂文化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意识;文化差异;跨文化语言交际一、研究背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古老沧桑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中华儿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继承并发扬着这些优良的

22、文化传统。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两种有着不同底蕴的文化在交流中难免产生一些碰撞,并在彼此碰撞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类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带来了经济、生产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中国加入了 WTO 世贸组织,并获得了 2008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等,无疑使中西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有着 5000 年文明的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击体现在各个方面:从日常生活到风俗习惯,从言语举止到思维方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只有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够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促

23、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组织学生组成了研究小组,对这些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正确使用进行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活动。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1. 文化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关于文化的论述,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的所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显形的和隐形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胡文仲,1999)”英语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2. 语言和

24、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相关社会的文化,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3)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反过来,文化的传播又促进语言的发展,如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就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3. 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三、实践活动1. 开展课前“3 分钟英

25、语”,教师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Speech”,每次英语课前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在手抄报上面插入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3. 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

26、练相声、小品。表演的相声节目有闲话 Chinglish说名道姓等,大家精彩的表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出现尴尬的情况。四、探究结果分析概括地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了解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要让他们了解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有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

27、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两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有效”的基本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来学习中西文化。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在下列几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简单的归纳:(1)思维方式;(2)日常交际;(3)风俗习惯;(4)饮食文化;(5)宗教信仰等。(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人同源,却有不同的表现,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 由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思维方式物化后形成的一系列的文化差异。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反映到生活态度上

28、则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例如把英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比较注重形象,而英语则更多地注重考虑实用价值。像中文的明信片,英语直译就是“传递的卡片”( postcard)。另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以求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 if,两句的逻辑便一清二楚。正因为中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所以表达顺序排列也有差异。在

29、谈地名、时间的排列顺序时,汉语是由大到小,而英语则是由小到大。如:at 10:00 in the morning of May 7th, 2005。姓名的表达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二)日常交际中的差异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因而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常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不然就有骄傲自大之嫌。我们对待西方友人的称赞只说“Thanks 。 ”就可以了。见到熟人时,中西方的问候也不同。中国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问“吃了吗?”“

30、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英美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问题。英美人见面时的客套语通常是 “How are you?”或 “Nice to meet you!”(你好吗?/见到你很高兴!)。而在分手时就要改为“Nice meeting(talking) to you!或 Have a nice day!”(今日好景,今天如意!)等。若与西方友人交谈,你要告辞时,不能打断他们的兴致,要趁他们谈话停顿的时候,有礼貌地说:“Nice talking to you. I a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很高兴与你交谈,恐怕我现在必须得走了)。中国人与朋

31、友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所以有意地把决定权让给对方。在英美国家,“ I dont care.”(我随便/我无所谓。)这句话在朋友听来是不负责任的话,是没有把对方给予的尊重礼貌地对待。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如果互有侵犯,双方都会说“对不起”,表示若有冒犯。意为“我不是有意的,请原谅。”这样,双方都可以免生是非。因此,西方人在公共场所很少会为一点小事吵架。另外,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 Excuse me.”也是“对不起”的意思,常用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之前,如与别人谈话时打喷嚏、清嗓子;又如宴会期间要上“洗手间”;人们常用“ Excuse me.”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

32、往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去都不必交代的,悄悄进行为好。与客人谈话时电话铃响,西方人会先对客人说“ Excuse me.”才听电话,而中国人往往没有这个习惯。在这几个方面要使学生明确不能直接套用我们的语言习惯,避免引起误会。中西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别还有很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多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三)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人乃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皇帝一般自称为“龙( dragon)”,然而在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杀掉了,因此用这个节日来庆贺解除灾难,感谢保护神,所以当学生

33、描写一个人生龙活虎时,应用 “He/She is full of vim and vigor.”而不是 “He/She is as lively as a dragon and tiger”。再如英语中的lion 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威严的象征,关于 lion 在英语词典的释义之一为 “a famous and important person”,英国人以 lion 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The British Lion 就是指英国,而中国人却对狮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如狮子大开口,常做贬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

34、恶倾向。在传统的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例如许多年轻人在自己婚礼时也会选择披上白色的婚纱,以代表纯洁的爱情。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习俗不是个人因素的产物,而是社会群体的共同创造。一个地区的风俗就是该地区文

35、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也成为该地区人们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惯例。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该民族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四)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谁也不会否认,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样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