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摘 要 当今中国,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迁移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人口结构,农村社会老龄化趋向加剧,农村养老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界定了人口年龄花的概念并且考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现状以及不足,认为尽管观念的变化使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被摒弃,但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覆盖,当今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独生子女和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格外突出。优化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应当从居民自身、社会组织、政府等各方面进行着力。关键词:农村居民 养老 模式 优化目录摘 要 .I引言 .1第一
2、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1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 .1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22城镇人口流动进程加快 .33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例上升 .34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运行结构渐趋一元 .4第二章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不足 .4一、农村居民养老的基本现状 .4(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 .4(二)女性也逐步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义务 .5(三)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以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6二、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7(一)传统养老方式面
3、临的挑战 .7(二)农村困难家庭的境况令人担忧 .8(三)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突出 .8(四)推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进展慢 .9第四章 优化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对策 .10一、确立政府在改革农村养老模式中的主体地位 .10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法规 .10三、要建立多种资金筹集渠道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0引言据联合国测算,全球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10%,其中,62%的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为滞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
4、 60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7648705,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 75% ,据测算,从现在到 203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的主体仍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非常严峻,这一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家庭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一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人口老龄化一词是由英语“Aaging of Population”翻译而来的,自1982 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我国才开始从联合国文件口引用该词。在老龄化的研究文献中,“老龄化”自两种含义:一种是人类个体的老龄化,是指伴随时间的推进,个人年龄从童年
5、、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增长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单向且不可逆转的,所以,由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其结果必然是人的死亡;另一种一种是人口群体的老龄化,即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的群体性老化,是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或群体平均寿命延长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而是人类发展进步所出现的必然规律,按照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词典的说法,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在人口的比例增大=那么,本研究所说的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后一种含义。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有三类,它们分别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指标体系、速度指标体系和抚养比指标体系。那么,按照 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
6、后果一书的标准说法,即一个国1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判定指标主要包括老年人口比例、少儿人口比例、老少比及人口年龄中位数。其中,老年人口比例是最常用的判定指标。由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60 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 10或以上,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65 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 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 就日前多数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成果看,多数学者指出:中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逐步提高,人口高龄化、老龄化相伴而生,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本文认为,把“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
7、经济发展水平”列为特点的说法还有待商榷一正如学者姜向群认为,生育率下降而导致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因为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未现代化之前也出现了老龄化。此外,关于学术界化,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未现代化之前也出现了老龄化。此外,关于学术界某些学者把“女性老龄化问题”也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更是有些不切题意甚至是以偏概全。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30 多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又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生育率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下
8、逐步加快,甚至被列入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1 号)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 1 37l 亿,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 177 亿,占总人口的 1326,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8 亿,占 887。同 2000 年第 3 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上升 2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 32的速度增长,从 2001 年到 2020 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 596 万人进入 60 岁以上的老龄时期,大约到 21 世纪 40 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
9、峰。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1 号)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 1 37l 亿,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 177 亿,占总人口的 1326,其中65 岁及以上人J 为 118 亿,占 887。同 2000 年第 3 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上升 2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 32的速度增长,从 2001 年到 2020 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 596 万人进入 60 岁以上的老龄时期,大约到 21 世纪 40 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 年
10、前后,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 4 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 1 5 国的人口总和;到 2050 年,我国 60 岁和 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 45 亿和335 亿,这意味着每 3 个人口就有 1 个老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结果,65 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从 7上升到 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用了 1 15 年,美国为 66 年,日本为 33 年,而我国大约为25 年。1970 年因我国为控制人口增长而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到 2030 年将比世界各国出现的老龄化更为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闲难、缺口加大的主要闪素。我们是在尚未进入富裕社会的 条件
11、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面临的挑战是突出的。2城镇人口流动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结构复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客观上已成为城镇养老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目前以各种形式进城务工和谋生的农业人口大约有 l 亿,而且以内地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为主。随着城市化虑城市人口变化的新特点,不能忽视农民群体的问题,不能忽视人口流动范围扩大、流动性加大带来的养老问题:3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在上海,2005 年,全市户籍人口口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为 266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北京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1 88 万,占总人口的146,据预测,到 202
12、5 年,北京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 416 万,占总人口的30;2006 年底,天津市户籍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有 1488l 万,占总人 LI 比例达到 1568。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3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 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 259)、山东(123 l)、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 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4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运行结构渐趋一元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环境逐步形成,人、财、物在全国范围内依照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进行流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3、体制,其作用和影响尽管不会很快完全消失,但逐渐由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所取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像户口制度、收入差别等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障碍,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法制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消除,我国必须认真考虑这些变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第二章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不足一、农村居民养老的基本现状(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耕种机械化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原始耕作方式对体力的苛刻要求,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的实现、先进交通运输-下具的使用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加强,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对简单化
14、,除非身体状况不允许,中国农民一般都活到老干到老。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相应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一般年景下,大多数老年农民通过自身努力(主要是田间劳作),至少在经济上能确保自身的生存甚至有余,即能实现所谓的自养。为数众多的中国农村老年人(甚至包括部分高龄老人),通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仅维持了他们原本要求不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日常生活的自我料理。农村老年人的自养,降低了养老的社会成本,减少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带来的人口快速老龄化所造成的潜在的养老代际危机转嫁风险。对许多农村老年人而言,劳动不仅是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参与过程也是4他
15、们实现存在价值的社会参与过程。从一定角度而言,老年人适度的劳作在获得经济独立的同时往往赢得子女更多的尊重,不仅可以因此得到子女更多自觉自愿物质上的帮扶和生活上的照料,而且使得传统的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得以维持。有鉴于此,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过程中,对具备一定身体条件的老年人,鼓励其走子女帮扶基础上的自养之路,既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充分发挥老人潜能,满足老人多种需求,让老人为孝:会发展尽力,并从中获得幸福的要求。(二)女性也逐步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在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口,女儿处于从属地位,农民主要依靠儿子养老。农村人们想多生一两个子女,特别是想生一个男孩养老,主要还是从分担养老的
16、负担方面考虑和受传统养老方式影响。只有当家庭里没有儿子时,才由女儿承担赡养义务,但这种被女儿赡养的状况,其父母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认为儿子养老是天经地义的女儿养老不是义务,只是额外孝心的表现。因此,儿子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依托,生儿子以备养老,成为育龄夫妻生育的基本愿望。安徽省巢湖市在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选取农村中最普遍、最薄弱的养老方式问题进行改革,试行的关爱女孩工,不仅注重女孩本身素质的提高,为女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从长远利益着手,关注和宣传女孩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提高“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赡养人”的意识,无疑对改革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有其更深远的现实意义。其他地方如浙江省绍兴市,
17、在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把农村“双农独女户”先行纳入城镇职工 I 养老保险体系中,使农村“双农独女户”享受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双农独女户”的养老问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劳动强度的降低和女性经济活动人口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农村女性人口能够涉足过去仅南男子占领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各部门的劳动强度有所下降。同时伴随着农村女性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使部分女性人口也能操纵各种较先进的劳动工具,掌握较先进的技能和技术。,妇女就业对她们在家庭地位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家庭中便无权利和地位可言。而妇女
18、走出家庭,走上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就在整个家庭的收人中有了一份能够计量的贡献,能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同时,伴随着整个女性人口文化程度5的上升,妇女在家庭口的地位将不断改善。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状况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步的,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才使女性人口的就业程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许多事实证明,农村女性人口就业,她们的收入已经达到白食其力,或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持者,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与家口其他人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女儿也是赡养人”的养老观念将随着农村女性地位的提高而渐人人心。(三)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
19、养老的载体,辅助以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四种,还有商业养老保险和土地保障。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均选择在家中养老,该比重高达 942,而选择社会养老机构的比重很小,仅为 20,甚至还有 35的人未想过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当代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提供,在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原因在于我国广大农村生产方式低下,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比较落后,这种状况
20、还不具备普遍推行养老金制度的条件,农村老年人还无法脱离子女的直接供养。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的老年人在经济方面由集体资助,但总体而言,这部分老年人毕竟只是少数。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毋须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减弱或放弃。由于历史的原因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面向城市叶|的居民,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未能
21、覆盖农村地区。当然,农村老年人更享受不到退休金和各种补贴,社会尚无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任务。第三,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农村老年人极为渴望子女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农村中的老年人可以忍受物质方面的相对贫乏与不足,但是不愿缺少与子代、孙代的情感交流与家庭6生活交往,因为农民一生中总是围着两种东西而生活:家庭与农活。当年老体衰不能干农活时,其生活的核心便只有家庭了。一旦突然将其养老社会化,老年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与天伦之乐将难以保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因而家庭永远都
22、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二、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一)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闲难。(1)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呈几倍增长。夫妻两人供养双方 4 位老人,抚养 1 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 10 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据一项京沪城市居民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 4 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 23 位老人=(2)死产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1999 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
23、命达到 71 岁,正在向发达国家的水平(74 岁)迈进。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赡养老人的时间电逐步延长;同时,随着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里有可能会出现两代老人,青年人赡养老人的数量开始增多。另外,在家庭口子女的年龄也相应提高的情况下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3)2l 世纪将是老年人独居的时代 1990 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70的人与子女同住。如今,在许多城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数量增长了4050,如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社区空巢化比例达到 5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 7080,代际分离的现实问题增加了家庭养老的网难。(4)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忠孝两全难,南于时间、精力所限,
24、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5)统计表明,无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口的老人是特困老人的多发群体。尤其是老年妇女,无退休金,长期依靠丈夫,丧偶后,失去经济来源,没有地位,没有依靠,更加容易陷入贫困。7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多种适合中围国情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二)农村困难家庭的境况令人担忧这其中包括因计划生育而导致劳动力缺失和因计划生育导致育龄夫妻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家庭成员长期患病而致贫的家庭。据 20
25、05 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浙江、四川、江苏三省,全省农村独生子女夭折数分别为 25 万户、4805 户、13673 户,占独生子女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119、01、025;独生子女伤残且父母未再生育的分别有 3442 户、4934 户、12644 户,占独生子女的比例分别为 016、01、023。由此推算,全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夭折或伤残人数有 30 万人左右,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而患有重度节育手术并发症的育龄夫妻有 40 万人左右。这些家庭因子女少,或子女或父母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甚至失去了赖以发展、养老扶持的依靠,处于较为困难的境遇之中。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的比例虽小,为数不多,但其计划生育的得失,
26、反映了国家政策的取向。如果他们的生活都成问题,这不仅会使计划生育政策在其富民性和说服力上大打折扣,还可能动摇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群众基础。(三)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突出在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家庭在养老方面起着最基本的保障功能。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前,一位农村老人平均大约有六个子女,“养儿防老”不成问题。然而实施计划生育后,农民群众的生育水平从一对夫妇平均六个子女急剧下降到当前的平均两个或两个以下。当他们成为 80 岁以上的高龄时,其一两个子女也已成为或即将成为 60 岁以上的老人。再加上不少子女离开农村,离开家庭,而这些高龄老人仍然留在农村。与现在的农村老人平均有六个左有子女且大多数居住在本村或临近地区的状况相比,二三十年后的老人(也就是从 708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尤其是高龄老人的家庭养老基础将受到极大地削弱。在“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会认为“没有足够的子女,特别是没有至少一个儿子,老了靠谁来养?”怎么实现“家庭养老”?于是,相当多的农民将会继续超生,以非法性别鉴定、流产女婴保男胎的手段达到至少生育一个男孩的目的,从而导致不少农村地区出生率居高不下,出生性别比不断上升的局面无法得到改变,显而易见,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不但大大增加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加剧出生性别比不断升高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