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推动国家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海南大学2015-8-20I目录1、必经之路 .11.1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 .11.2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符合国家建立自贸试验区的根本目的 .11.3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深度嵌入国家海丝战略 .11.4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构建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1.5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开放政策的评估创新 .21.6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产业多元化扩张,推动传统产业链向高级化、国际化方向升级 .21.7
2、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南海“共同开发”的制度试验 .22.海南优势 .32.1 海丝前沿 .32.2 公共基础 .32.3 产业特色 .32.4 国际合作 .32.5 开放经验 .32.6 风险管控 .42.7 发展潜力 .43.他山之石 .43.1 自贸试验区理念:改变 “开发区”思维,创新开放制度 .43.2 自贸试验区目标:对标新规则,引领新趋势 .43.3 自贸试验区政策指向: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更大市场空间 .53.4 自贸试验区的区域特色:错位发展,复制推广 .53.5 自贸区基本原则:国际合作、风险可控 .63.6 自贸区标配项目:金融创新、服务实业 .64.海南定
3、位 .64.1目标定位 .64.1.1 探索海岛开放发展的新动力 .74.1.2 探索群岛分工协作的新模式 .74.1.3 探索海丝路上海岛链接的新方式 .74.1.4 探索岛陆融合统筹的新措施 .74.1.5 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产业 .74.2 功能定位 .74.3 产业定位 .8II4.3.1海岛农产品跨国贸易 .84.3.2国际海岛旅游业 .84.3.3海洋贸易结算与离岸金融 .94.3.4总部经济与会展业 .94.3.5临海临空物流及航运服务业 .94.3.6海岛建设材料供给与海洋设备维修保养服务 .104.3.7海洋文化、科研、教育与信息交流服务 .104.3.8奢侈品交易与国际商
4、贸服务业 .105.海南路径 .105.1 尽快启动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相关工作 .105.2 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扩张和升级 .105.3 务实推进南海产业开发,提升海岛经济国际合作能力 .115.3.1 加强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国际合作 .115.3.2 加强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国际合作 .115.3.3 加强远洋渔业和热带海洋生物业开发国际合作 .115.3.4 加强与东南亚海洋贸易和相关产业链合作 .115.4 构筑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提高海南信息化管理能力 .125.5 以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南海开发综合服务基地建设.126、对策建议 .126.1全省上下
5、努力形成“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自贸区战略责任担当.126.2规划为先,通过开放性体制和政策推进陆岛、陆海统筹融合 .136.3加快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 .136.4把“ 离岸” 作为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的灵魂 .136.5实施启运港退税,建设国际海洋航运中转基地 .136.6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深化区域大合作 .146.7以更加开阔的思路,着力构建海洋物流大格局 .146.8加快海岛型自贸试验区政策体系的研究 .14III1海南推动国家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自贸区战略是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基于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国内改革开放升级要
6、求而做出的关乎中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选择,建设自贸试验区便是实施自贸区战略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抓手。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节点和中国第二大海岛,海南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建设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独特优势,也是国家探索海洋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海岛是海洋开发的支点,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纽带,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第二海洋经济带(海岸线为第一海洋经济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和天然驿站。海南在中国最大的特色不是热带,也不是特区,甚至不是海洋,而是海岛。海南在总结借鉴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以海南岛为依托的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探
7、索海岛开放开发、海岛链接合作和陆海统筹的新模式,进而实现开放制度的国际接轨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这无论是对海南本岛的发展,还是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南海区域合作和海洋丝绸之路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试验价值。海南务必要抓住历史机遇,以海岛为锚、以陆地为基、以南海为平台,积极推动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海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可以将海口综合保税区、洋浦港区、三亚国际旅游试验区和木兰湾新区“四区合一”,通过发展“八大主导产业”,形成“六个中心、四个基地和一个论坛”的功能试验平台,探索海洋经济合作新模式。1、必经之路设立自贸试验区是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进行的区域
8、差异化开放试验,作为具有海洋经济特性的海南开展海岛型自贸区试验既是构建开放型海岛经济新体制的需要,也是一种国家担当,试验成果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1.1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海岛是海洋的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依托和前哨,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立足点,发展海洋经济务必要推动海岛开放、海岛链接和陆岛融合。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探索海岛开放发展的新动力、群岛分工协作的新模式、海丝路上海岛链接的新方式和岛陆融合统筹的新措施,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目标提供战略支点。1.2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符合国家建立自贸试验区
9、的根本目的。国家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目的是通过贸易开放和制度创新实现区域合作和产业链升级,如上海瞄准长江经济带、天津瞄准京津冀合作、福建瞄准两岸合作、广东瞄准港澳合作。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则是瞄准作为第二海洋经济带的海岛,推动以海岛为基础的产业链升级、海洋区域开放合作和陆海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为实施自贸区2战略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海岛开放经验。1.3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深度嵌入国家海丝战略。海丝之路宏观而言是沿路国家合作链接之路,中观上是沿路海岛及半岛间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微观上则是沿路贸易投资的自由、便利、高效和安全化运作,海丝之路实质上是沿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
10、作共赢通道。作为这条海岛链通道上的海南岛理应当仁不让,主动作为,通过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深度嵌入并聚力推动海丝路上的海岛经济合作,助力国家海丝战略的有效推进。1.4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构建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国家在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和面临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前阶段以出口贸易和招商引资为主要内容的开放战略具有显著差异,设立国家自贸试验区正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措施。虽然地处沿海开放前沿,由于各方面原因,海南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还很低,适应海南发展新阶段和新形势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还远未建成。海南理应抓住国际经
11、济区域一体化新趋势下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这一重要机遇,突出作为中国第二大海岛的海南的独有特色,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1.5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开放政策的评估创新。从建省办特区以来,中央赋予海南诸如开放航权、入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境外游艇临时进出等一系列开放和优惠政策,批准设立了洋浦保税港区、海口保税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国际旅游岛试验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一定要对这些特殊政策和园区试验的成效进行评估,总结好的经验,发现哪些政策措施还没有用或者没用好,以此来推动政策的不断创新,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给予的各类开
12、放政策。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检验政策落实的有效方式,如果是海南自己的问题,就要坚决破除政策落地的阻碍;如果涉及到上级部门的管理,也要积极争取,带动有关部门解放思想。比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能仅以吸引国际国内游客为目的,而应以搭建国际旅游信息交流平台、改善国际旅游企业营商环境、促进海南国际旅游产业链升级为目的。1.6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产业多元化扩张,推动传统产业链向高级化、国际化方向升级。海南通过实施“一省两地”战略和国际旅游岛战略,使得旅游业、热带农业等特色产业取得了规模上的长足发展,但并未形成产业链整合效果和产业引领优势,比如热带农业主要以本岛农业资源
13、为基础,无法形成对东盟甚至国际热带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影响;而作为享有海洋管辖权且管辖海域面积全国最大的省份,海南的传统海洋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海南必须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立足海南岛、背靠大陆、面朝大海,通过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促进产业多元化,推进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快传统特色产业链升级,培育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航运物流、海洋能源、海洋信息、海洋贸易3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南产业国际化程度。1.7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南海“共同开发”的制度试验。南海岛礁开发和南
14、海海洋经济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海南本岛甚至大陆的协同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实现共同开发、和平共赢。比如海南本岛作为三沙开发的腹地,要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搭建优质的对接平台,而目前国内并没有岛与岛之间协同支撑的先例,需要以开放态度探索总结,形成协作模式后推广,实现南海其它岛礁的务实开发。另外,我国在继承“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主张的基础上,通过自贸试验区平台建设可以增加南海资源开发的开放度、透明度和周边国家的跨国海洋协作能力,重新整合周边各方利益关系,发挥好我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主导性作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2.海南优势2.1 海丝前沿。南海周边有9个国家,管辖的
15、海域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南海有四个群岛,其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海岛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海岛经济的发展空间令人憧憬。通过马六甲海峡,南海将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起来,是国际上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之一。南海蕴藏油气资源总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油当量,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可燃冰地质储量约为500亿-700亿吨油当量,堪称第二个波斯湾。随着世界经济对油气的需求日益加大,南海的交通中心地位及资源聚宝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南海之中第二大岛的海南岛地理位置大致处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地理中心,是中国离东南亚最近的地区,最有机会连接起中国、东南亚两个市场,是全国唯一享有海洋管辖权的
16、省份,是中国与海丝合作的前沿,是南海资源开发保障基地。2.2 公共基础。海南已在交通、电力、制造及产业园等多方面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为建设自贸试验区、大规模吸引外资奠定了基础。美兰国际机场、凤凰国际机场和正在筹建的博鳌机场、西沙机场,足够形成覆盖南海局部区域的航空网络;货运港、客运港、游艇码头和渔用码头在数量安排和区域划分上也趋于合理;马村、清澜、东方等电厂已经运营,昌江核电站也正在建设,电力建设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通信网络已覆盖全省;石油化工产业已成为海南第一大支柱产业,完全具备大规模接收南海油气产品的能力;在洋浦综合保税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基础上,海口美兰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在积极筹备,保税
17、区将逐步扩展到南海岛屿、三亚机场、西沙机场、博鳌机场和大型码头周边地区。2.3 产业特色。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服务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家在产业环境、公共事业、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海南许多政策支持,使得海南服务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趋势,在地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初步显现。海南已具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要进一步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业发展格局深刻变化的机遇,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突破自身地域空间的阻隔和发展瓶颈的制约,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服务业发展要素,提升服务
18、业发展能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4就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取得国家服务业开放创新的试验成果。2.4 国际合作。博鳌亚洲论坛成为中国定期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地区经贸交流往来的重要平台,提升了海南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海南有数百万的侨民分布在东盟各国,活跃于各国的政界、商界和学界中,对东南亚有较大影响,这不仅便于海南与东盟各国开展经贸合作,而且有众多华人的地方,必定保留着中国的传统习惯,海南的商品和服务更容易融入他们的生活,是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2.5 开放经验。1988年海南设省建立经济特区,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试验经验。首先,海南在海
19、关特殊监管区发展方面有一定积累,2007年和2008年分别设立了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其次,海南在政策先行先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它是国内唯一实行全球游客落地签证制度的省份,并对外已开放了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具备了目的地下客权、上客权和延运权等经营权力;同时,海南还享有离境退税政策和离岛免税政策优惠,在博螯乐城设立了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也被列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2.6 风险管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最大特色就是实施“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要放开货物进出限制,而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则要严格管制,征收相应的税收。因此,如果
20、“一线”的开放程度和“二线”的控制力度没有协调好,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开放风险的溢出,增加两大区域之间的隔离成本。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海岛,琼州海峡就是天然的地理隔离带,无需物理围网的巨大投入,具有在境内自主设立的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便利条件。2.7 发展潜力。海洋面积大,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洋产值已占全省的1/4,海南海洋经济尚有巨大发展空间。未来若能开通亚洲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克拉运河贯通印度洋和泰国湾,南海海岛就可能成为中国、东盟和世界各国之间贸易航线的新支点,南海最大岛海南岛的国际物流和集散地位将显著提升。另外,琼州海峡的跨海工程早已纳入十二五规划,届时海
21、南将从离岛变为半岛,也将放大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试验价值。3.他山之石随着天津、广东和福建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运行,中国自贸区建设进入了2.0时代,标志着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部署已全面展开。总体而言,各地积极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有以下四点。3.1 自贸试验区理念:改变“开发区”思维,创新开放制度虽然在十三世纪初欧洲就产生了自贸区的初级形态,从中世纪到殖民主义时期,从30年代的大萧条到战后重建,从欧洲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到亚洲“四小龙”外向型经济的成功,自贸区都作为一种贸易促进机制而备受欧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青睐。然而,把自贸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改变其“政策飞地”特性,创造性地
22、利用其高度开放的形式,带来全局性的改革开放制度试验与创新,进而复制、推广,则只有中国自5由贸易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最大亮点,它承载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仅从开发区算起,我国陆续创办了各种形式的特殊开发区域,如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其间虽然对外商实施了“减二免三”的税收优惠,但在观念和做法上,均未彻底摆脱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特殊优惠政策的观念束缚。比如特殊开放区域要独享“特殊”政策红利,要依靠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要靠拼GDP来扩大利税空间等。自贸试验区就是要彻底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理念,以开放经济的自由贸
23、易思维去进行制度试验,着力营造国际化、法制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因此,自贸区2.0时代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制度试验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显然,没有企业的纷至沓来,没有产业的高度集聚,没有园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制度试验的优质载体。以自贸试验区的巨大发展效应来创造制度试验的广阔空间,是摆在自贸区建设者面前的首要任务。3.2 自贸试验区目标:对标新规则,引领新趋势建设国际一流自贸试验区,营造国际化、法制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基本的目标定位,因此要与国际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规则对标,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保持领先。世界上典型自贸区(FTZ)成功的基石在于形成了以开放、便利和法制
24、为特征的一流的营商环境。我国自贸区建设,要与世界先进自贸区在功能与产业定位、投资贸易政策、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准不足与差距,进行借鉴与学习。一句话,自贸区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目前国际领先的几类贸易规则都是我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自贸试验区的参照系。首先,与国际主要自由贸易协定对标,包括与FTA(两国或多国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贸易协定,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其目标之一是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国际上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议进行对标,使自贸试验区做到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上先行一步。其次,与多边规则对标,包括与已经纳入
25、WTO多边规则体系的贸易便利化协议对标,与世界海关组织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认证的合格经营者(AEO)对标,让广大贸易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内感受到国际水平的、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最后,与国外的自由贸易港区(FTZ)对标。如美国的对外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等,都有很多自由、灵活、便利的政策及措施,尤其是与上海自贸区同步建立的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在打造自由经济环境方面,着力进行了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创新,这些都值得我们复制、借鉴。3.3 自贸试验区政策指向: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更大市场空间自贸区制度试验的维度涉及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改革和服务业开放等,其政策改革的核心是投资贸易便利化
26、,即简化、协调、透明。可见,中国式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特色就是通过实施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当前国内自贸试验区已经实现了从外资开放的“负面清单”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改革试验。在上海自贸区,浦东首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已经推出,“权力清单”共6460项,分行政审批、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备案等;“责任清单”共513项,分事中事后监管、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监管、公共服务导航等。在天津自贸区,行政许可“一份清单”,最大限度授权给自贸试验区,围绕提高行政效能,将22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21项行政服务事项授权自贸试验区实施,并进一步授权给三个片区管6委会,权力
27、清单实现了自贸区的事自己办。自贸试验区实施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导航系统,使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真正有了可操作的形式,它为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开了一个好头,是自贸区保持对投资者的持久吸引力的关键所在。3.4 自贸试验区的区域特色:错位发展,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要为国家进行制度试验,要针对高水平的国际贸易规则进行风险、压力测试,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必须具备试验的基础和条件,即要有较大的经济体量、丰富的经济形态、完整的产业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较强的辐射能力。因此,中国式的自贸试验区又必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贸区,为地方谋发展、为区域合作搭平台。自贸区2.
28、0时代是实现自贸试验区创新驱动、拓展升级的关键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攻坚期,是区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演化期,是贯彻国家多重战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在“四期”叠加的重要时点上,我们期待着通过自贸区的建设,透过全新思维的改革创新,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提振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助力中国经济的新腾飞。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四个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是明确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继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以及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担当“领头羊”。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通过产业有序转移来推动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也将会为长三角尤其是上海港
29、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腹地。天津自贸试验区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定位,即“一个基地三个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发挥自贸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构筑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广东自贸试验区立足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建设投资贸易便利、服务贸易自由、金融创新功能突出、监管高效的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立足于探索闽台经济合作新模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作用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最终,所有自贸试验区将整体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随着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打通贸易和投资通道,引
30、导资源进入“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3.5 自贸区基本原则:国际合作、风险可控自贸试验区试点必须是国内要素和国外要素的叠加点,实现各国先进生产要素在试验区的跨国配置。在“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下,一国一般只会将其能够经受住国际化竞争的产业部门纳入到清单之中,只要原来没有纳入准许开放的目录,东道国就掌握着决定是否准许开放、开放时机的主动权;但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如果新产业、新技术部门在当初没有纳入负面清单,日后一旦发现不宜对外资开放,要想将其纳入负面清单,必然与外资及其母国发生利益矛盾。自贸试验区既是国家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平台。自贸试验区不仅有可能因为功能定位不当而扭曲市场运行,而且导致额外的特殊监管体系。因此,即使是符合产业导向的改革措施,也必须看到其中蕴藏的潜在风险并时刻注意防范。3.6 自贸区标配项目:金融创新、服务实业经济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而金融则是服务业的重中之重。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有利于汇聚金融创新资源,在金融开放发展中总结金融监管模式,带动区域服务业升级。因此,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的自贸试验均与本地优势条件结合,承担金融创新试验这一“标配”任务。如上海与其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相结合来推进国际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广东与外贸大省和比邻香港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