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67125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 “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 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 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 礼 、 易 、 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

2、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疏即正义,是对“ 注” 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经今、古文”: 所谓的“文” ,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 ,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3、因相对于“经书” ,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以训诂代本字: 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四部分类法在隋书 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六经注我: 学者按照自己的方便,随意阐释六经,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智慧,诠释自己的生命。 “六经注我” 是相对于 “我注六

4、经”而言的,其提出者陆九渊本意为:理解六经,发挥经义而不为所拘限,使六经为我所用。但后世学者矫枉过正,因此形成了率性处理文献的空疏学风。辨伪:指对伪书及其虚假内容进行分析甄别的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辑佚: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

5、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 朴学”、“考据学”之称。二重证据法:主要指“ 纸上之材料 ”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文史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创立,对 20 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陈寅恪的概括,

6、 “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 “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也可纳入 “二重证据法” 。第二部分:从校勘学角度解释“古籍”:校勘学所研究的校勘特指古籍的校勘。所谓古籍,是指用汉字符号记录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即中国古代的汉字书籍文献。刘向别录对“雠校”的解释:文选卷六魏都赋李善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刘向别录 讎校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仇家相对,故曰讎也。 ”根据这一记载,刘向是将“校”与“讎”解释为比勘统一古书不同文本的两种工作方式。陈垣的四种校勘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总结了他校勘元典章所用的四种校勘方法:1、对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

7、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2、本校,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3、他校,就是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4、理校,即用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这四种校勘方法也是对古人校勘方法的总结归纳,是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正规校勘方法。校勘的内证和外证:校勘取证的范围,可分为所校古籍之内和所校古籍之外两大类,得自前者的称为内证,或称本证,主要来自对校和本校;得自后者的为外证,或称旁证,理校、他校所得即属此类。在校勘考证中,内证处于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外证处于次要地位,从属于内证。异文: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异文的实质是原稿文

8、字和各种错误文字,问题有形可见,其现象多种多样,在校勘学中,通常概括为误字、脱文、衍文、倒文四种类型。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疑误的实质是校书者根据有关知识发现疑难,认为存在错误,但无法找到版本依据,因无迹可寻,这类问题有时较难发现。误乙:在校勘学中, “乙”通常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 “误乙”包括不明文义误乙、不明训诂误乙、不明修辞误乙、据误本而乙、据他书误乙等。抄脱:抄写刻板时的无意脱漏,常见的有重文抄脱、义似抄脱、烦复抄脱、窜行抄脱等。底本:指在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记录异文或改正误字,都是在底本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

9、为便于工作,也方便读者,多用错误较少的足本,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也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校本。参校本:指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为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主要校本要与底本全面比勘,逐字逐句仔细核对,通常选用有代表性的版本,如古本、底本之外其他版本系统地祖本、与底本同一版本系统但文字差异较大的版本、并非该系统祖本但与其祖本文字差异较大的版本。底本、主要校本之外的其他版本则作为参考校本,不必与底本一一对校,可在遇有疑难时备查核参考。第三部分:古籍版本学:我国古籍是指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包括写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等) ,是一门研究古

10、籍版本源流演变及其鉴定规律的学科。书衣:即书皮,是古书外形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指包在古书最外面质地较厚的上下两层有色纸,起保护作用。书名页:又名封面、封页、内封、封面大题,指书衣之后题写书名的一页。扉页:又名护页、副页,指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递修本:古书版本的类别之一,指书版残缺,经过两次以上修补而重新印刷的本子。写本: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一般在唐宋写本、名家写本、佛道写经卷等较狭小的概念上使用。抄本:又名传抄本,指根据底本再行传写之本。使用范围较为宽泛。其中按底本字体行款覆纸摹写的称为影抄本。石经:将经书刻成石碑即成石经,著名的有东汉“熹平石经”

11、、三国魏“正始石经” 、唐“开成石经” 、五代后蜀“孟昶石经” 、北宋“二体石经” 。宋代官刻本:官刻书主要有监本和公使库本。监本即国子监刻本,它主要供朝廷使用,也向社会发卖,内容以经书、史书、医书为多,一般质量较好。公使库本是宋代各路州军所设招待所性质的公使库刻印之书,质量也较好。清代家刻:家刻即私家刻书,清代家刻的代表有周亮工、鲍廷博、黄丕烈、叶德辉等,且多喜刻丛书。元代坊刻:坊刻即书商刻书。元代坊刻数量多,著名的有张存惠“晦明轩” 、刘君佐“翠岩精舍” 、余志安“勤有堂” 、叶日增“广勤书堂” ,它们大量地刊刻举业之书、元曲杂剧等。元代书院本:元代书院十分兴盛,著名的有梅溪书院、西湖书院

12、、象山书院等,书院刻书一般数量大、速度快、质量上乘。南北监本:明朝国子监分南京、北京二处,南北监本好篡改、校对粗疏,历来学者对其评价不高。藩刻本:明代分封藩王,各地藩府刊刻了三百多种书,著名的有蜀藩、宁藩、晋藩等。藩刻本刻印俱佳,是明代官刻本中的精品。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有根据牌记、刻工、讳字、原书序跋、后人题跋识语、藏书印记、著录、书名、卷数、目录、体例、衔命、尊称、谥号、书中所涉人物、年号、史实、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综合考辨等十几种方法帮助鉴定版本。第四部分:汉书艺文志: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为汉书十志之一,属于史志书目。该书是班固根据刘向、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包括六

13、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 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汉书艺文志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兵书十家,增加刘向、扬雄、杜林三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隋书经籍志:这部书是由唐朝廷组织编撰的官修目录,也是继 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隋志以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借鉴了阮孝绪七录的分类体系,并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进行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

14、四分法目录学著作。郡斋读书志:宋代晁公武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郡斋读书志分经、史、子、集四部,45 类,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郡斋读书志著录了不少已佚唐五代文献。其解题涉及许多文学史料,价值尤高,如目录学家陈振孙所言:“其所发明,有足观者。”郡斋读书志在编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袁本和衢本两大版本系统。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这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陈振孙将自己对 5 万余卷藏书的研究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进行整理,历 20 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 卷。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

15、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该书著录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超过南宋官修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其“解题” 的参考使用价值,也较中兴馆阁书目为优。私人藏书目录在数量、质量方面同时超越官修目录,该书是其转折点。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全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简称四库总目 。全书 200 卷。著录图书 3401 种,79309 卷,存目 6793 部,93551 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 总目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大类下又分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每大类与小类前面均有小序,子目后面有按语,简要说明此类著作的源流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本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本书分为“著录 ”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也是一个创例。孙桂平于 2014/4/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