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1页,总3页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2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 B C D3司马迁在史记8226;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2、 )A.郑国渠 B.漕渠 C.都江堰 D.白渠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5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6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
3、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C因出现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是部分史学家误信史料7“(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8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
4、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流动人口众多 制瓷业发达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迅猛发展A. B. 试卷第1页,总3页C. D. 9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 BC D10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
5、”此规定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11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2“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
6、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13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白话诗人,他在吾富有钱时中写道:“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袄袍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注:唐代口语指脸色难看)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诗人通过此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A.唐代商品经济发达,拜金主义盛行 B.描绘了家人贪恋金钱的丑态 C.鼓励人们去追逐金钱,贪图享受D.直率地告诫那些贪财者:不应只贪图钱财,而不顾及人情14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
7、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15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16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
8、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 常遭盗贼劫掠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缺乏政府监管试卷第1页,总3页A B C D17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8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
9、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1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20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辐辏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
10、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21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A. B. C. D.22“(明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明政府精心组织机户生产 B机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C明朝时已经
11、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3(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杭州人张瀚的
12、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清 代 全 史 依据材料,提取至少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在联系予以说明。(1分)(所指出的历史信息明确清楚;内在联系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试卷第1页,总3页合理充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天官 材料三 僇力
13、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五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态度(2分)(2)材料三中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4分)(3)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4分) (4)据材料五,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其提出该主张的根本目的
14、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严重后果?(5分)25【原创】(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徽州人之所以大批经商,道理十分简单:徽州地理环境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除了出外经商,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方法。徽州又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于交通闭塞,中原的士族在战乱时期不断迁移到这个“世外桃源”。新安名族志中说,从两晋起,历代迁移到徽州的名族一共有78个。.在这种士族宗族文化的熏陶下,徽州民风“益向文雅”。胡适曾经把徽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誉为“徽骆驼精神”。 -徽州经济材料二 另一徽商黄氏夫妇为讨好南巡扬州的乾隆皇帝,雇工数千,一夜造成“三贤祠”,乾隆爷见后叹曰:“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15、”再是茶商。徽人在全国许多城市开设了茶号. “徽商开当,遍于江北”。徽州典当,强化薄利多贷,便民济贫,故深得人们欢迎,竞争力也很强。徽商之所以能在众商帮中称雄,重要的还在于有高明的经营艺术。贾儒结合是徽商的重要特点,.徽商贾而好儒,“贾为厚利、儒为名高”。逐名高是为了大名声,而大名声,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增加无形资产。可以说,徽商为逐名高,往往是不惜血本的。徽商的故事材料三 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始耕焉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尽,民力不可惮;不告之以时,而民不
16、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管子乘马试卷第1页,总3页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8分)(2)请结合材料三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论述“均地分力”的合理性并分析这说明了什么道理?(9分)(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但这个政策却没有永固住自然经济,即使没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也会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请结合上述材料试论其原因。(8分)答案第1页,总2页参考答案1C2C3C4B5B 6C 7D8A9D10A11B 12D13D14D15B 16A17D18A19B20A21A22D23历史信息: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有
17、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6分)(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农业、手工业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分析,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24(1)态度: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也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分)(2)时期:战国时期或商鞅变法时期(1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1分)基本含义:强调要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分)(3)观点:农工商皆本(2分)评价: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18、展,是历史的进步。(2分)(4)经济主张:重农抑商。(1分)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分)严重后果: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25(1) 安徽发展手工业与商业的自然资源丰富,有“财”可取;徽商善于处理与统治者还有与贫民间的关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徽商重信誉,诚实守信;徽商守法经营不牟暴利;徽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好儒而“逐名高”,增加无形资产。(8分,写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2)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地分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体
19、制,使商品经济迅速健康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者积极性空前高涨。而周代井田上劳作的人们受奴隶主的残酷剥削,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与权利,并且不能完全的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积极不高。(8分)这一切都说明只有最限度的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富答案第1页,总2页强。(1分)(3)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现象,也是世界上一切进步历史现象的根本的标准与原因所有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事物都将被淘汰(可能会有历史的回流)。(4分)重农抑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这种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但它违背了历史潮流,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它虽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世界先进潮流,但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是无法阻挡,所以当这个生产关系不再适应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时,它即将被淘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