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构成与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70805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墨构成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墨构成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墨构成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墨构成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墨构成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墨构成与分析曦之 的 水墨构成与分析余自幼习书作画,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无论是表现自然,还是传达主观意念,创造和经营画面形式的手段是其作品具有艺术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形式美的构建,对绘画形式构成的研究是视觉艺术的基本要求。 中国水墨画作为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形式构成法则,研究探寻现代中国水墨画构成的特性及其意义,对当下转型时期中国水墨画的创新和发展不无裨益。 本人总结这些年的书画经验,就中国水墨画构成元素的基本特征,从笔线规律入手,浅述构成在中国水墨画形式分析中的意义,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水墨构成,是指水墨形式语言体现出的组合关系。水墨构成所产生的形

2、式美的肇端,缘自于她独特的笔线痕迹,古代称之为“笔踪”或“笔迹” ,通过运笔使水与墨的相互作用产生于有别于其它画种的特殊的视觉效果,并在动态组合中显现其构成关系。 水墨画的材质工具媒介,直接影响着“笔踪”所产生的形式构成趣味能否顺利形成,它同墨色相结合,利用水的透明性和纸纤维的吸收性,成为一种适合进行叠加绘制的材料,不可删减,直至纤维墨色饱和为限,利用其渗化性,使水墨对撞、交融 ,形成变幻无穷的形态。 水墨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点划痕迹,这种点划亦称之为笔线,传统水墨画对笔线形态的要求,具有极强的美学判断,这也构成了中国水墨形式独一无二的审美特质。 “以书入画”便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 书法早在唐代便

3、成为具有绘画特征的真正的抽象艺术, “以书入画”被认为是绘画用笔的基本功。书体中的提按、顿挫、疾徐、裹散,讲求骨法、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 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曰:“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因为采用了不同方式接受书法用笔。因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使水墨构成所产生的自然形态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感情和精神因素。宋代朱长文墨池篇卷三中 “执笔五法”曰:“韩

4、曰:踪不得粗于迹,点不得小于画” 。即是对书法形式美构成的研究。由于书法用笔的融入,使得“笔迹”在水墨画中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自唐代以来,这种追求书法韵律的格式美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书画用笔同法”成为中国水墨形式美构成的一大重要特征。 水墨构成不同于平面构成,这是因为中国水墨画笔线形质规律的特殊性决定的。水墨画变自然为艺术,是依靠基本的笔墨形态和笔墨形态在动态组合中完成的,笔墨形态的结构既具有平面构成的性质,更具有笔墨形态自身的独立完整性,这就是水墨造型单元中最小的点、线 面、体的穷极变化和驱使这一单元在组合中的笔势运动,以及笔墨结构与笔墨结构之间空白结构的相生相应。水墨构

5、成在运用中具有平面构成的理性和逻辑原则,但是在进入创作阶段,更加注重以情感运动主宰笔势运动。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随即触法,兴尽而止。极尽能事地体现生命运动变化生成的节奏韵律,并借以体现作者性情、风度和审美理想。 水墨形式构成的意义法则包括浓淡干湿、疏密聚散、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构成因素在构成形象时的运用规律,由于水墨形式构成因素本身与自然形态具有异质同构的性质,所以能够产生形象意义,它反映了创作者对自然的感受,所以它也是作者审美意识的表达。因此水墨构成形象的规律是和主体创造意念及水墨构成法则紧密相联的。 清代西窗漫笔中王原祁有这样的论述: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作画于搦管时,须安闲适意,扫尽

6、俗肠。墨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形势,次分间架,次布竦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泊。这段文字形象地反映了古人对立意与实施形式关系的深刻理解。生动揭示了“用笔使墨,用意使笔”的水墨特征。 中国古代画论在对立意、为象、定势、间架、笔法、墨法等形式构成方法论的研究中更加注重从认识论角度进行精神铺垫,如“ 澄怀味象” 、 “气韵生动” 、 “物我两化” 、 “中得心源” 、 “得意忘形”等等,在水墨画的创作中崇尚人的灵性和睿智的发挥,进而表现主体创作情感和胸襟气度。这种强调意象的表现和注重精神层面的情感表达,不求形似

7、,具有极强的主观抽象意味。 南田论画一文曰: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这里所说的逸便是笔墨在水墨画中的传情功能。在水墨构成中笔墨为内容服务但又不直接反映内容的这种抽象独立审美价值,是水墨构成的又一大特点。水墨构成的抽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水墨形质最基本的元素,即点划痕迹所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第二则是这种基本元素在形式构成运用中所形成的象征性质,即几何图式,水墨构成注重若干造型单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法则,讲求把自然物象,抽象为几何形体,并在主体立意的指导下,对各形式构成语言进行有秩序的编排、组合,即着意于几何形

8、体化的基本单元的购置,又重视按照、重复、渐变、放射、近似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旨在将自然形态抽象为艺术形态,把自然空间幻化为艺术空间,体现出美在关系中的法则。 水墨形式因素是由形和色两方面构成的,形和色是自然存在的基本范畴,二者相辅相成,并各自有其丰富的内容,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色由明度、色相、纯度共同构成了自然的万变存在,传统的水墨中,将形中的点线面与色中的明度择取出来用于水墨自身的语言之中,在现代水墨中,又重新置入了色相、纯度,并对现代水墨媒材进行拓展,如以刷带笔、以指代笔、以色代墨、以胶代水、以布代纸及揉、喷 拓等多种肌理组合技法。在实际运用中,点线面体是相互构成的,每一种形态中都有其它形

9、态,色相、明度、纯度也是如此,形与色的关系也是如此,并且包含了其它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南朝宗炳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水墨形色构成的形象代替了自然形色,当色形进行交叉、重叠时,会产生一种色形的立体。 以墨代色的水墨构成形式同纸形成了对立的关系,黑白构成的形象意义代替了自然客体中种种存在于虚无的关系。黑白互为作用,产生虚无,二者相互转化的秩序产生了灰色,从而产生对立统一阴阳相生的关系,秩序和形象意味,代替了自然存在及其秩序。同一色构成的秩序属于同一单元层次,不同色阶在各具内部秩序的同时,之间又构成不同层次的秩序系统,在形与色构成中复杂多变的笔法墨法又构成不同层次的肌理效果,黑白关系,将这些

10、层次组成一个等级排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色和笔墨网络关系,相互对比又相互呼应。在这里每一笔应服从某一个层次,每一个层次服从某一个等级范围,每一个等级范围服从整体的构造秩序,从而构成图式的明确含意。所有形之间形成一种相生相化的秩序,色的秩序依靠浓淡产生,形的秩序则指诸如面积、形态、方向趋势及内部开合等性质的变化与统一,即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设置对立。 水墨构成中的形色关系可以互为转化,形密极成色,密极为疏,色可为疏,亦可为形之极密。当形的秩序和色的秩序相联系时,会产生无数个色形秩序,此时不同形色的点线面浓淡交织构成可任意表达主创意象。 石涛话语录曰: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又将万

11、物归于“一画” ,一画立,自然有形有色,有笔有墨了。关键在于寻找水墨形式构成中形与色对立和统一的个性。 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所谓“水墨之道”即是变通地使用构成法则,表达意念,在“体道”的过程中,运用虚实、强弱、干湿、聚散、开合、疏密、松紧、连断、曲直、整零、完缺、隐现、清浊等水墨构成要素,依据总体意图进行量的编排,这其中对度的把握,至为关键。水墨构成的诸多形式单元中,不同阶层的局部因素,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含义,但作为整幅画面的结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周围单位相辅相成而产生的整体感。一但局部孤立地“表现自我”时,我们便应对其加以限制或削弱,因为这种对某一局部的完善,超越了它自身在整体中的功

12、能,破坏了整体的鲜明特征,因而强调水墨构成的宏观把握,不计较一笔一墨的得失,在对运动、态势的流动中求得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变化和统一,从而达到对主体人格力量的落实,体现创作者素养和能力。 现代水墨构成实践中,在强化基本形观念的同时逐渐消解笔线的传统审美模式,注重笔线间形与形的关系,对画面形态作多层面,全方位有秩序的量的处理。从视觉经验的角度融入平面构成法则,对客观形态进行新的解构组合,使水墨构成的画面更具有张力。随着水墨构成手段的多样,以及工具材媒的拓展,必将增添新的水墨构成元素,使水墨形式状态语言产生更深的系统层面。从而对传统水墨模式注入新的生机。 总之,由于中国水墨画构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形式构成方面有其显而易见的特殊性,并在审美经验方面具有极强的民族化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水墨构成语言的多样性和变通性,为现代水墨构成研究在继承传统优秀精髓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造型理念,重新整合水墨构成语汇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提供了可能,在研究探索新的水墨画构成规律的同时深化对传统水墨画走向现代的认知,以现代观念总结传统、发展传统、充分运用水墨构成这一形式规律丰富和完善中国水墨艺术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