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3 页海口山高中学 2018 届高三元月高考日月考历史试题-答案解析1.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 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 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 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 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答案 B根据题干信息“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题干材料强调的是
2、宗法制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故 B 项正确. AC 两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应排除.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形成是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需要掌握宗法制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结合宗法制的作用分析即可.2.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土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
3、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 B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C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 D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答案 B解析 从材料“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参与公共事务,还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重构了地方历史”表明清朝的改土归流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促进了文明的传播,故 B 项正确;AC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错误,当时地方社会阶层没有引发社会变革。3. 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但如他人的果实落在自己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则不需负责。这表明十二铜
4、表法( )A. 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 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C. 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D. 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答案 C解析 十二铜表法的这种规定在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同时,注意到对日常生活中合乎情理的行为和现象的保护,表明十二铜表法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故答案为 C 项,排除 B 项。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习惯法的一些规定,并非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排除 A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第 2 页 共 13 页4.1787 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
5、定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答案 D解析5.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辛丑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南京条约签订后答案 B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
6、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材料中的“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符合资本输出. 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解析 本题解答关键是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切入,结合马关条约进行思考.6.抗战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反法西斯战中肿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如面对残暴的敌人,“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海外华侨更是毁家纾难,捐款达 12.3 亿元。 这里强调的“抗战精神”具体是指( )A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B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C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D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海外华侨更是
7、毁家纾难”可知,这里强调的“抗战精神”具体是指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所以答案选 D,排除其他选项。7.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第 3 页 共 13 页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 A.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 需要珍惜 D.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答案 B材料中彼得格勒起义者是和平地占领冬宫的,但
8、是苏联官方坚称发生了激烈战斗,在这个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别,只能解释为苏联政府的政治需要, 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形势下, 要充分证明敌人的顽固与凶恶、不会轻易放弃权力,最好是捏造出激烈战斗的场面,故 B 项正确. 这一做法与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无关,故 A 项错误. 这一做法与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无关,故 C 项错误. 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 D 项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需要对彼得格勒起义概况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
9、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详解 B 正确率: 64%, 易错项: C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 项,历史事实并不完全是由历史叙述呈现,还需要对历史叙述进行甄别,并结合其他佐证才能得到历史事实。故 A 项错误。B 项,针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这一历史事实,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有完全不同的记载,表明同一历史事实也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 B 项正确。C 项,历史叙述出现不同并不代表其不能客观再现事实,两部书中关于宋太
10、宗活动的记载本身也包括了客观的内容,需要历史研究者去伪存真,从历史叙述的细节中挖掘历史事实。故 C 项错误。D 项,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对宋太宗活动的记载完全相反,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并不能就此确认历史事实,所谓孤证难立,还需要与出土材料、档案资料等佐证相对照才能得出事实。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8.1954 年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
11、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D第 4 页 共 13 页解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 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答案选择 D 项。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 B 项不正确;1954 年以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人民行驶国家权力的机关,1954 年后,政协成为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故 A、C 项不正确。分析: 考点 1: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
12、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曲折: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发展:1982 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
13、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 100 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答案 B 正确率: 54%, 易错项: A解析 本题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不学他们”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即一种受制于人、
14、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此相对,新中国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C、D 项均是当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题目来源:2014-2015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10.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是战胜那些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这些说法A目的在于反思二战的经验和教训 B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C全面继承了二战期间的对外政策 D促进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答案 B第 5 页
15、 共 13 页解析 材料实质是美国在影射苏联支持的民族解放运动,材料不能印证美国在反思二战的经验和教训,故 A 错误;根据“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美国在影射当时的苏联支持的民族解放运动,所以材料中美国的说法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B 选项符合题意;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是打击法西斯,材料实质是美国在影射苏联支持的民族解放运动,选项和材料表达的意思不吻合,故 C 错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是指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材料不能验证相关知识点,故 D 错误。11.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
16、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 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 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答案 D“贾而好儒”“亦贾亦儒”“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 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表明材料意在说明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ABC 材料未体现,排除. 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 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说明士商价值取向趋
17、同,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变革,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人政治地位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故 BC 项错误。点睛:对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2.1504 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B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C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 D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答案 A解析 由材料“1504 年”“葡萄牙”“威尼斯”“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等关键信息可知,世界开始了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
18、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答案选 A;由材料并不能得出中东经济地位的提升,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到价格革命,排除 C;D 与史实不符,排除。13.19 世纪上半期, 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这说明英国 ( )第 6 页 共 13 页A.继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在世界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C.与世界各国都共同发展 D.加紧了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答案 BA.材料体现出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主导,但没有看出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B.从材
19、料中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可以看出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国,结合所学我们可以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C.材料没有体现出英国外贸的顺差和逆差的特征.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 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和作用来分析材料.14.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20、 B: 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C: 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D: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答案 B 正确率: 37%, 易错项: 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A 项,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客观效果并未达到预期,A 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强调洋务运动结束是因为“违反时代潮流”,因为没达到预期效果而结束并不是违反时代潮流的表现,故 A 项错误。B 项,洋务运动的开始顺应了当时的世界历史发展主流,即采用机器生产,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但洋务运动主要限于经济方面(前期以军事工业为主,后期开始发展民用工业),并未相应地变革政治制度,使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相脱节
21、,亦即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故 B 项正确。C 项,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是中体西用的具体实践,二者并非是冲突的,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矛盾与冲突,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 D。考生可能对洋务运动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太清晰。考生可能容易把对洋务运动本身的特征分析上升到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层面,容易产生超出材料之外的理解。15.著名当代史学家朱佳木曾发文称,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时,总共不过 100 多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支出总额共需 766 亿元。当时,苏联虽然肯借钱给我们,但总共不过
22、 4 亿美元,仅占“一五”计划投资的 3%多一点。据此推知,作者旨在论述A没收官僚资本的重要性 B和平赎买民族工业的迫切性C寻求西方帮助的合理性 D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答案 D第 7 页 共 13 页解析16.罗斯福新政在当时的美国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锐批评,有的讽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有的说“新政”是“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上述言论反映了 A美国的自由传统根深蒂固 B罗斯福政府丧失了民众基础 C新政侵蚀了自由主义根基 D危机导致社会缺乏基本共识答案 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
23、恩斯主义。(2)从内容上看,国家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3)从目的看,开始以克服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但其根本目的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4)从其直接影响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5)从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来看,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6)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7)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
24、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讽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反对者主要是资本家,而非民众,排除 B;自由主义的根基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新政”并没有侵蚀,排除 C;D 项属于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排除。批评罗斯福“新政”,主要是反对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实际上就是要坚持自由主义政策,A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资本家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对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实施后,存在批评的声音,说明美国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A 项说法正确。B
25、项说法错误,罗斯福赢得美国人民的支持,不可能丧失民众基础,可以排除。C 项说法错误,新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侵蚀自由主义根基,可以排除。D 项说法片面,因为个别声音不能代表社会共识,可以排除。故选:A17.针对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强调,福利的基本原则是拉一个安全网,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同时,架一个梯子,让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该现点A.主张兼顾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B.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诉求C.强调政府应承担起社会救助责任 D.认为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要拉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国家。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西方的福利建设是既防止人们
26、跌入深渊,但又要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体现了公平与效率,但未体现正义的价值诉求,故排除 B;政府承担社会救助责任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 C 不符合题意;福利措施是第 8 页 共 13 页要缩小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而非拉大,故排除 D;“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体现了公平,“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体现了效率,故选 A。”福利的基本原则是拉一个安全网,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同时也架一个梯子, 让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主张兼顾社会的公平与效率,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 BC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政府利用社会福利政策
27、缓和社会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困人群的对社会安定的威胁.国民通过社会福利政策,保证体面的生活. 社会福利政策已然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工具,同时社会福利政策也将福利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8.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 B. 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 D.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答案 B解析 从材料给出的会议俄共(布)十一大上以及人物列宁来看,材料中描述的现
28、象应该发生在 1918 到 1924 年期间,因此排除 A 选项和 C 选项。从“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新经济政策,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排除 A 选项。19.有学者认为,在 20 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A“ 二战” 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了突破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答案 B解析 材料反映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
29、列国际组织出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故选 B。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考点提示】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重难点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是建设经济合作体系化的努力。20.“区域经济一体化不
30、仅仅是为了经济合作,而且往往也包含着民族国家为解决共同政治问题以及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而进行的合作。”材料表明A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政治合作的目的在于经济合作C经济区域化有利于缓和国际关系 D经济政治一体化是世界发展方向第 9 页 共 13 页答案 C题干涉及到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包括“经济合作”、“民族国家解决共同的政治问题”、“适应全球化带来的竞争而进行的合作”,说明全球化下的竞争只是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之一,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阐明政治合作和经济合作的必然关系,故 B 项错误;“民族国家未解决共同的政治问题”是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之一,说明经济区域化有利于缓
31、和国际关系,故 C 项正确;题干是在说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没有说世界发展的方向,故 D 项错误。非选择题21.材料 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 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 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 台院设侍御史 6 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 9 人, 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 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 15 人, 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
32、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答案(1)第一小问的职责,根据材料“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可以得出职责是职掌刑法典章,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
33、吏,维护朝廷礼仪秩序. 第二小问的特点,根据第一小问的职责,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 特点是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监察机构法定化; 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 (2)第一小问的出发点,根据材料“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出发点是整饬吏治,维护统治秩序. 第二小问的作用,根据第一问的职责、特点可以知道,作用是平衡了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察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政局的相对稳定和提高了决策效率;成为经济发展和开元盛世形成的重要制度保障.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职责: 职掌刑法典章,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维护朝廷礼仪秩序. 特点
34、: 分工清晰、职责明确; 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 (2)出发点: 整饬吏治,维护统治秩序. 作用: 平衡了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察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政局的相对稳定和提高了决策效率;成为经济发展和开元盛世形成的重要制度保障.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1)职责:职掌刑法典章,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维护朝廷礼仪秩序。(3 分)特点: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4 分,任写
35、其中两点即可得 4 分。)第 10 页 共 13 页(2)出发点:整饬吏治,维护统治秩序。(2 分)作用:平衡了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察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政局的相对稳定和提高了决策效率;成为经济发展和开元盛世形成的重要制度保障。(6 分)22.材料一 19 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 19 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是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
36、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兰伊春论 19 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材料二 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70 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或者叫做“彻底性”)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
37、 19 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尹朝安19 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分析 19 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 19 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大学教育与时代发展脱节,不利于德国经济发展和民族统一;大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陈旧;科研不受重视,衰败之迹明显。(4 分)(2)成就: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引领各国大学发展的新方向。(8 分)影响:提升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激发了其创新热情,推动了德国 19 世纪晚期经济腾飞,从而成为
38、世界强国。(3 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 19 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是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中可以得出 19 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70 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中可以概括出 19 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根据材料“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或者叫做彻底性)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可以概括出 19 世纪德国教育改革对德国社会发展影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德国的改革德国的教育改革【名师点睛】史料解读的步骤:(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