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这里的“写”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学段的读写结合的方法一、读写整合,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
2、,是较好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尺。低年级学生虽然谈不上写大文章,但可写话,因而阅读是必要的,也实为基础。如何在教学上得以落实,以下谈几点体会。1、从数量着手激发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大家公认的。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功” ,追求表现与表扬,我则抓住学生年龄特点采取表扬激励、奖赏、竞赛以及无意转有意、成就体验等方法与心理导向,让学生始终处于浓厚的乐趣中,学的成效显著。低年级学生要学写话,就必须先学说话,要会说话,就必须具备材料,除了生活中的经验外,许多材料靠阅读获得。因而,从阅读的数量上着手,激发学生读的兴致,使说话先有材料而再求质量。一年级学生刚学会拼音,我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拼音读物带
3、回班上,设立一个图书角,并且每人订一份小学生拼音报 ,这样一来,学生读物增多,读书兴致增浓,学生每当下课后又都争先恐后地认真而又开心地读起来,掀起你读我读比谁读得多的热潮。这是获得说写材料的基本保证,又是形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的有利途径。2、从说话着手训练说话能力说话写话是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也是为中、高年级写作打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大量阅读后,要求学生说说感受,说说故事等,引导学生说话,进行说的训练配合教学学会把自己做的事说出来。学生牢固掌握了这一知识,大多数学生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老师,我 XX 时候在XX”我还启发同学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说说,看谁最愿说,听谁最会
4、说,比谁说得又多又好。我用小奖状鼓励学生,学生说得兴趣大增,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热潮,为过渡到写话和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从说到写自然过渡,写话训练持之以恒学生有了阅读数量,说话有了兴趣,就应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那就是写话,这便是将说的转为写了。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时我提议:请孩子们每天在记事本上写一句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写下来,要求所写的一句话明白,通顺即可。于是每人每天进行写一句话的训练,并及时检查、表扬并指正。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完成了从老师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化。学生每每获得老师的小奖状后,写得更欢了。双人拔河比赛“爸爸和妈妈要比赛拔河啦”爸爸和妈妈拿着绳子到了室外,我跟
5、在后面,做小裁判。我先用粉笔在地上划一条线,再帮他们把绳子系在腰上。比赛一开始,妈妈就在用力的把爸爸拉过去。只见爸爸瞪大了眼涨红了脸脖子似乎比平时粗了一圈。妈妈也不甘示弱,身体有些在动,眼看妈妈就要支撑不住了。 。 。 。 。忽然妈妈大叫一声猛地发力把爸爸拔了过来。 “妈妈赢了” “妈妈赢了”我高兴极了。这时爸爸向妈妈眨了一眼。妈妈笑眯眯的对我说:“你爸呀!是故意让着我的。 ”这时裁判宣布拔河比赛到此结束。雨雨,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天,雨趁着太阳睡觉时,只听“哗哗哗”的声音,太阳的全身都湿了,没等太阳醒来,他就溜走了。“捣蛋鬼”雨呢,他呀又跑到了阳台上,把刚晒好的衣服、被子、裤子又弄湿了。雨
6、又把云朵妹妹吓哭了,还招来了风姐姐,雨心想:我都把云朵妹妹吓哭了,还招来了风姐姐,我的本领真大呀!雨想着想着就走到了一个城市,他一看,城市里的花儿怎么都谢了?于是,他请来了春姐姐,问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想不到春姐姐的回答让雨出乎意料,原来城市里已经好几天没有下春雨了。雨虽然很调皮,但是他也很有爱心,他不愿看到这些花儿凋谢,于是他就恳恳求春姐姐把他化为春雨滋润大地。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可以从一年级起步,善教乐学,学生形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必为将来写作文打下良好基础。二、三年级读写训练的方法进行了两年多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在思维想象空间和能力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三年级作文是小
7、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 ,我认为片断练习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写作上路的阶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在课上能让学生动笔写的内容尽量在课上说、写,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则要引导学生说充分,意在开阔学生思路。根据三年级教材中连句成段的一些规律,我采用了下列几种训练形式进行仿写。1. 按总起分述写“总起举例小结”或“总起分述” ,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我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了写的门道后
8、,就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2. 训练描写动植物学生写状物的难点在于理不出顺序,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出状物的顺序。描写动植物的外形不外抓住特点按顺序写,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 ,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 。3、从优美的词、句入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
9、,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长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种你喜欢的花的片段,写出花的颜色和姿态,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我想:只要老师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道。久而久之,学生的
10、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三、高年级读写结合, 提高写作能力高年级的作文已步入了篇章训练,如何提高作文能力呢?其做法是通过读写整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高年级的读写整合,就是要给学生的思维架起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达到不断提高写作技能的目的。要提高读写能力,就得进行多种小作文的训练。通过阅读教学,学习多种表达方法,获得运用语言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读写整合,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1、.观察练笔: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观察则是习作的基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只有用心去体验,进行
11、认真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点,写出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把观察和练笔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习作训练落在实处。如一个夏天的下午快放学时,忽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借此机会我让学生欣赏并把看到的写下来。2、 围绕教材、设置短文训练。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读写整合,设置各种短文训练方法,是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的训练方法:1.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和改写。学生 到了四、五年级,除了继续进行片断仿写外,应进一步把培养想象和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紧密整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把想象的结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
12、来,从而丰富了语言。想象要有根据,要合情合理,课文里所写的人物心理活动、对话或故事情节、场面,在讲读教学中都应启发学生想象,进行补充,再进行续写或改写。如学了童话小木偶的故事 ,我让学生续编故事,拓展升华,假如小木偶有了所有的情感后,来到外面的世界,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接着编下去。2.对富有故事情节的古诗进行改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领悟诗文主旨和掌握诗文素材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样式对诗文进行诠释。如教学古诗所见 ,诗中描写作者在农村偶然见到牧童放牧中的一件小事。全诗通过牧童骑牛唱歌、捕蝉前后动作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活泼、机灵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的情
13、趣。第二首古诗小儿垂钓描写了一个农村孩子在河边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情景,从他巧妙地应对路人问路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它是个活泼、机智的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从两个农村小孩活泼、机智的行动中,体会到大自然中充满了生活情趣。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一个故事。通过编写故事的练笔设计,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整合,提高写作能力,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把阅读理解的思路同写作构思的思路统一起来,抓住读写整合的连接点,读写整合,读写相长,使读与写的训练互相渗透,相互整合,这样,读写对应,就能使学识读写能力互相迁移,相互促进。
14、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
15、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 ”,女生读“变成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
16、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变成了_,为我们_。你的_,变成了_,为我们_。 ”,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
17、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 “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 ,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
18、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 。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了自己家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可以说是一幅“特写”的除夕图,局限在自己这一家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段,想想自己这样写好,还是老舍先生这样写
19、好?在对比中,学生不难发现:原来,写作不一定非得用华丽的词句,朴实简洁的语言也可以体会到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而且还更耐人寻味!老舍先生就是用他那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需要指出的是,要想找准读写结合点,必须要深入解读文本,明确训练目的,从教材文本具有的特点出发来设计读写结合点。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内容,不要纠缠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更好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好地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拨学生所不懂的,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豁然开朗的感觉。立足“三点” ,促进读写互动。(1)抓住文本的空白点,
20、在想象的天地中驰骋。“言虽尽而意无穷” ,文中总有空白,及时捕捉这些空白点,可以丰富文本内涵,把人物形象读高大、厚实。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在描写女娲冶炼五彩石时,作者用了“五天五夜”一词高度概括了其炼石的过程。可是这“五天五夜”女娲究竟是如何度过的?课本中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想象的翅膀将这个空白点真实地“再现”出来:当她累了的时候,当她被神火烤着的时候,当她饿了、困了的时候,她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炼好五彩石的呢?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抓住这个“五天五夜”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写促读,不仅能够体会女娲为民造福的精神,而且在练笔中抒写自己的独特感
21、受,感受女娲的高大形象。(2)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在仿写中领悟写作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便是“文道统一” 。 “文” ,是指文章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道” ,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文” ,也要重“道”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句话:“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火热。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这个句式的特点,可以设计练笔“ 像 , 。 ”,引导学生仿写,在仿写中体会秋雨所带来的色彩。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
22、红红的苹果像小孩的笑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秋天的丰收。 ”“雪白的棉花像天上的白云,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 ”“紫色的葡萄像珍贵的玛瑙,串啊串啊,串出了秋天的项链。 ”你看,学生的练笔多么形象,多么生动!这样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仿写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3)抓住文本的拓展延伸点,开阔学生思维,用我手写我心。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事物,总之,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上册搭
23、石一课,从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学完课文后,就可以设计这样一则练笔:你从哪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美?用自己的笔写下平凡事物中的美吧!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美,在写作的过程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强课外阅读,并内化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为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感受生活。但多读还不行,还应多写,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开始我要求学生每天一定要坚持阅读,并
24、从课外读物中摘录好词佳句。摘录好词、好句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是从读学写,以写促学写的需要。满以为这样做会使学生的写文“底子”增厚,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只是穷于翻书看报,囫囵吞枣的摘抄一大堆词句,只见其在笔记本上“开花”,就是不见其在写中“结果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消化摘抄的词句。后来,我采用“一日一练”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让学生在摘录的内容后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摘录的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写话的内容很广泛:可以点评,可以谈理解,谈感悟,也可以进行应用方面的写作,如遣词造句,仿写段落,写写读后感等。这样的摘录笔记,既是读的记录,也是写的成果,更是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需
25、要,同时也达到了读写有机结合的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写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汲取写作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能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写话了,写话能力也能有所提高。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找到读写整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整合起来,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科学有效的读写整合,不仅要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心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