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曲线解读常宁一中 唐文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 尝试探索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特点,分析两重性曲线图。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明确生长素两重性曲线的分析方法。2、 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2、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重性曲线分析。难点: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根生长的作用特点;通过探究活动解释根向地生长的原因。三、教学设想课时安排:8 分钟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问题探究教学,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效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
2、时在不同教学阶段分别采取图表分析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相关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在幼年期生长激素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生长发育,过多会导致巨人症,过少又可能导致侏儒症。那么对于植物来说,生长素越多,是不是植物就生长的越快呢?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如果用曲线来表示,应该是哪一种情况呢?(讨论现象)师:现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适宜的条件下将一棵植物横放,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棵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背地生长,这是为什么呢?(提示:植物横放后,重力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生 1:重力对根、茎的影响不同。对于茎而言,近地侧生长素多,因而生长的快,所以背地
3、生长。而根恰恰相反。生 2:重力等因素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相同的,可能使其他原因导致它们生长的现象不同。师:你同意谁的观点呢?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遇到问题时,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吧。(实验分析)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大蒜后,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展示实验结果和相关数据)动手练习:尝试将表格中的数据变成折线图。师:在建立折线图时,首先需选取横纵坐标轴。一般单一变量的折线图,横坐标为自变量,纵坐标为因变量。那么就选取“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观察表中数据,第一组实验是蒸馏水(生长素浓度为零)时,根也有一定的生长长度,为了更清楚加入生长素到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以第一组实验为对照
4、组,所以以“实验组对照组”为纵坐标,用描点法描绘出折线图。(图表分析)解读曲线图时,往往遵循三个步骤进行分析。1、 解读坐标轴。此图中横坐标为“生长素的浓度” ,纵坐标是“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 ,可以看出横轴上方表示促进作用,横轴下方表示抑制作用。2、 解读曲线趋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超过最适浓度后,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作用;在浓度过高时生长素会抑制生长。3、 解读关键点。在这条曲线上选取几个关键点来分析:B 点为曲线的最高点,它表示的意义是 m 浓度(也就是这一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根生长的最适浓度,这一浓度下,促进作用最大。D
5、 点是曲线与横轴的交叉点,表示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E 点则表示抑制生长的作用。思考:对于根的相对平均长度起到相同作用时,生长素的浓度是否一定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可以看到 A、C,这两点对应的浓度是不同的,但效果却是相同的。 )(练习巩固)1、曲线 AB 段表示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根生长的 促进 作用加强。2、B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表示 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 3、BC 段表示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4、C 点表示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5、CD 段表示: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总结结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
6、: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根的生长。生长素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延伸)如果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植物的其他器官,会不会有类似的结果呢?分析右图:思考:H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的生长效应是相同的吗?对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生长;对芽的生长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的生长效应是抑制生长。得出结论: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2、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敏感性大小依次是:根芽茎。3、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解释现象)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的浓度比远地侧高。茎部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小,近地侧生长素多, ,生长速度快,宏观上就表现为背地生长。而根部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大,近地侧生长素多,但已经是抑制根生长的高浓度,而远地侧仍为低浓度促进生长,远地侧生长的快生长,宏观上就表现为向地生长。在这个现象中,根的向地生长表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根的向地性分析”是很好的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载体,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教学法”,注重以问题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并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图形分析,总结结论并加以延伸。最后利用结论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本堂课包括了图表分析、现象解释和实验探究等内容,时间上较为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