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说课时,说课教师应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处于哪一册、哪一课时。说课的主要内容按顺序介绍如下: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 2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
2、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要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4重点难点: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要灵活多样,对症下药,一把钥匙一把锁。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说学法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
3、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怎样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四、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教学过程通常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及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说明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依据。
4、2说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3说教学设计的意图及其理论依据。总之,说教学过程时,教学环节跟上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差不多,只不过在说时,更加注重各环节间过度语言的使用,以及把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适时恰当的融入到说的过程中,切记死板。五、展示板书说清为什么
5、这样设计板书的意图。我们的板书是随着我们说教学流程的过程自主生成的。附说课案例 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一、说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第 4042 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它是导出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它提供了度量和计算面积的基本道理和方法。因此,教学好这部分知识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
6、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二、 说教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
7、价值的数学” ,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主要采用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物体面积太麻烦,激起学生认知需求。探究实验法:让学生用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再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三、说学法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学习。动手操作:通过摆长方形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小组合作:通
8、过量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摆一摆验证结论。四、说教学流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伊始,我问:孩子们,我们的课桌你们熟悉吗?每天,我们都在课桌上写字读书,那以你们的经验,看下我们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呢?由于学生估计意见不一,我们有必要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由此得出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用 1 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比较合适。然后老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用 1 平方分米的正方
9、形测量课桌面的过程。最后提问:要想知道黑板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 )要想知道我们这间会议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通过提问设疑,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慢太麻烦。这样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激起探索新知的愿望。然后,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鉴于此,我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摆一摆。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 6 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生拼好后
10、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每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生汇报后课件展示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每排的个数 排数。接着引导学生任意取出几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汇报师生一起完成这张表:正方形个数面积( 2)长()宽()然后让生观察表格说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板书)?活动二:验一验师出示 3 个长方形,要求:先用直尺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宽计算出面积,然后用 1 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每个长方形,小组合作填好下表。进一步验证刚才大家得出的结论。图形 长() 宽() 计算面积( 2) 正方形个数长方形 A长方
11、形 B长方形 C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三)灵活运用,迁移方法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纳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于是,我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 9米、宽 7 米;长 8 米、宽 7 米;长 7 米、宽 7 米(实际上是边长 7 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
12、怎样计算呢?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四)联系实际,巩固运用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使数学生活化,课堂上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安排了如下一些练习:(媒体展示)(五)反思体验,作业布置1.反思体验。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那些收获?生:说说。2.作业布置。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测量并算出你们的课桌面积,能行吗
13、?五、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案例 2: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 118120 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形式。教材以条形统计图作为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4、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我对教材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对比,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 数学思考: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解决问题:在分析研究中,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
15、析。教学难点: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三、说学法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
16、,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课伊始,我出示一张图片(反映 2003 年非典情况的)问: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介绍到: 2003 年上半年, “非典”肆虐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抗击“非典” ,终于战胜了这场灾难。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北京地区 2003 年 4 月 26 日至 5 月 31 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老师还
17、制了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人数量的哪些变化?在学生独自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当有学生谈到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时,我即时启发:他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请说到的这位学生上台讲一讲,并让他用手势比划一下变化过程。) 老师肯定学生的重大发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个信息在当时可重要了,让人们心里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看到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来呈现这一信息,大家就能一目了然的发现。 (示北京地区 2003 年 4 月 26 日至 5 月 31 日新增“非典”病
18、人数量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为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板书: 折线统计图)(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我首先让同学们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师:仔细观察北京地区 2003 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学生通过看图,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名称,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接下来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师课件出
19、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师生、生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会让多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抓住学生可能用到的有价值的字眼,如:“斜得最厉害” 、 “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等引导全班学生去理解与分享,使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升华。2. 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发现的机会。紧接着,学生先独立完成第 119 页下面的填空。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在汇报时着重将怎样看“趋势”作为重点。2.议一议。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时我让学生师: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老师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