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504649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就是” ;、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随表达需要而

2、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又非) ”;、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

3、、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要么非” ;、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复杂

4、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而非”vs“而非”则,当时、用的眼光去看,而非成立而当时、用的眼光去看,而非成立(一) 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

5、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 是 A“。公式中的 A 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

6、、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 偷换概念“的错误。-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 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 价“,是“ 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

7、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 的“价“ 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 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

8、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下面再举两例说明。-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

9、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不,我也在学。“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

10、师。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 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

11、,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

12、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 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

13、: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 而且非 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 A“表示与 A 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 而且非 A)“是说:A 和非 A 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

14、和盾( 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下面再举例说明。-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