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 徽 省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2006-2020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二一年四月I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规划背景 .2第一节 区域概况 .2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3第三节 未来土地利用形势 .5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 .7第一节 指导原则 .7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8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9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1第一节 农用地 .11第二节 建设用地 .13第三节 未利用地 .15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调控 .16第一节 土地利用分区 .16第二节 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 .20第三节 市级土地利用调控 .21第五章 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23第一节 保护和合理利
2、用农用地 .23第二节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 .24II第三节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5第四节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6第五节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6第六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27第一节 基本农田建设 .27第二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28第三节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31第七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3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 .33第二节 推进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34第三节 区域土地生态建设 .35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36第一节 法律手段 .36第二节 行政手段 .36第三节 经济手段 .37第四节 社会手段 .39第五节 技术手段 .39
3、1前 言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奋力崛起,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为依据,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基础上,编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省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规划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纲
4、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 14.01万平方公里。规划以 2005 年为基期,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2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区域概况安徽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处东经 11454-11937、北纬 2941- 3438之间,跨 长江、淮河中下游,土地 总面积约 14.01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46%。现辖 17 个省辖市、105 个县(市、区),2005 年全省总人口 6515.51 万,其中农业人口 5147.63万,非农人口 1367.88 万。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
5、相间排列,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湖泊众多,水域辽阔。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省内动植物资源种类较多,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树一帜。安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全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徽已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纺织等为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2005 年地区生产总值 5375.84 亿元,位居全国第 15 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140.03 亿元,位居全国第 14 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8471.00 元和 2641.00 元,均位居全国第 22 位。3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
6、状2005 年,全省共有农用地 1121.21 万公顷(16818.16 万亩),建设用地 162.18 万公顷(2432.66 万亩),未利用地 117.87 万公顷(1768.05 万亩)。农用地中,耕地 573.46 万公顷(8601.88 万亩),园地 34.21 万公顷(513.11 万亩),林地 359.95 万公顷(5399.24 万亩),牧草地 2.86 万公顷(42.83 万亩),其他农用地 150.74 万公顷(2261.10 万亩)。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 124.98 万公顷(1874.67 万亩),交通水利用地 31.94 万公顷(479.06 万亩),其他用地 5
7、.26 万公顷(78.93 万亩)。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自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的措施,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和引导功能逐步显现: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面积保持稳定。2005 年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507.65 万公顷(7614.75 万亩),比现行规划目标增加了 0.05 万公顷(7500.00 亩)。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005 年与 1996 年相比,全省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由 15.34 万元/ 公顷 提高到 27.23 万元/ 公顷,增幅
8、达 77.51%。规划实施期间,优先保障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的用地需要,统筹安排了民生工程用地,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有效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全省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规划实施期内,累计新增耕地面积 6.81 万公顷,连续七年实现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土地生态状况逐步改善。截止2005 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任务 22.00 万公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由 17.60%提高到 25.6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
9、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遏制了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但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72005 年间,全省耕地面积净减少 26.32 万公顷(394.80 万亩),年均减少 2.92 万公顷(43.80 万亩),人均耕地已由 1.49 亩下降为1.32 亩,低于全国同期人均耕地水平。土地利用较粗放,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情况较普遍,城镇建设仍呈外延式扩张,农村居民点点多面广,规模偏大,2005 年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达 199.44 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上限。局部地区土地
10、污染较严重,土地生态保护面临压力。部分低山丘陵区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引起水土流失、河道淤塞、5河床抬高上升等,化肥、农药施用量和工业“三废” 排放量增加,土地污染现象仍未改变,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第三节 未来土地利用形势本世纪前二十年,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十一五” 期间 ,地区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 10%以上,到 2010 年将达到或超过 1 万亿元;到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 2.40 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 3.38 万元以上。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安徽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
11、发展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挑战: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到2010 年和 2020 年,全省总人口将分别达到 6700 万和 7100 万,为满足全省粮食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生产能力增加 220 亿斤的目标,必须保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加强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但是,城镇化、工业化、采煤塌陷和生态建设等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而耕地后备资源的匮乏,将严重制约耕地的补充。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用地难度加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结构、产业结6构的升级等,
12、形成了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支撑,同时又要满足应对金融危机、保障扩大内需的用地需要,但随着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全省可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土地资源供需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任务艰巨,土地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对全省区域土地利用提出更高要求,但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将加大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难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城市群、城市带的培育,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煤炭、化工等重大产业的布局,机械、农产品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等,都要落实到
13、具体的土地利用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难度加大,统筹协调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同时,安徽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也面临着重大机遇。从土地利用现状看,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为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内环境看,安徽正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势明显,全省综合实力将不断提高。从省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加强、技 术手段日新月异等都将为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转变,可有效缓解7土地供求压力,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皖江城市带承
14、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合芜蚌”自主创 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合肥市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芜湖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交易市场试点以及凤阳土地流转交易中心的建立等,将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供政策指引。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制度,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遵循以下原则:严格保护耕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着力推进各业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