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习新课改关于“学习任务群”和“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临猗中学校 张琴这次我们有幸参加了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分三个月为期八天的研修学习,实实在在是一次视听盛宴,是一次真正的教育教学的盛会,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的解读、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改前沿的成果分享,更是震奋人心的希望,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些天听到的最多的就是“语文核心素养” , “学习任务群”和“整本书阅读”这些词语,围绕这些关键词,既有来自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成员以及北京市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北京四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等的解读及引领分享。在听了专家名师的解读后,我想
2、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与大家交流探讨:一、关于“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和思考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预计年底颁布!新课标最大的亮点是提出“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将改善语文教学内容,改善语文学习方式!这意味着作为教师的我们将要转变教学方式,需要未雨绸缪,研究学习任务群。如何理解新课标?如何落实任务群?如何策划专题学习?这些将是 2018 年以后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学习任务群不是一个靓丽的新概念,也不单纯是一种学习内容的组合方式,而是融合语文课程诸要素、落实语言实践活动的载体,是建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高中语文教师要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需做好三方面准备:一要有“任务”意识
3、,善于将学习内容变成学习任务;二要增强“联系”意识,用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摄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三是提高“统筹”能力,恰当处理不2同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为促进语文学习回归其综合性、实践性的本质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是针对以往抽象的语言知识、孤立的文本理解和单纯的课堂教学等局限提出的。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是“任务” ,从“学习内容”到“学习任务” ,虽然一词之差,它却是语文学习在本体定位上从知识-文本向语言实践活动转化的重要标志。一项学习任务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目的性,即
4、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实现一项语言表达或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主动的、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或仅仅为获得考试成绩;(2)真实性,即无论是语言学习的情境、材料,面对的交流对象,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至少应与日常生活中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相似或相关;(3)过程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知道结论;(4)整体性,即在一个单位时间里(比如一节课) ,围绕一项语文学习任务,完成完整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完成毫无关联的碎片式学习。当一项学习内容变成学习任务以后,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他们置身于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不仅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还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5、,因而也更利于语言素养的养成。当然,我们教师的教学角色也会随之改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播者,变成“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语言和与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开展活动的协调者,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略的指导者和同伴,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 。教师由学习活动的中心舞台转向了幕后,这与钱梦3龙老师在“三主”理论中提倡的教师要做“导演”的主张是一致的。如何实现任务群的教学,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真实意义和目标的学习任务,是实现任务群教学价值的关键。国外有学者把任务语言教学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1)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2
6、)将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3)学习者不仅注重语言的学习,而且关注学习过程本身;(4)把学习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5)试图将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这些特点也可以看作教学设计原则。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妨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改造学习内容,使其具有学习任务的特质:1.将学习活动置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杜甫的登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单纯地分析一首诗的意蕴、格律、修辞,就不如安排学生为某个读者群或某个文学刊物推荐一首唐诗代表作,并阐释推荐理由。 “推荐诗歌”需要理解意蕴、分析特点,还要交流不同看法,还要考虑接受对象。在推荐的过程中
7、,学生也完成了对多个诗歌文本的学习, “推荐诗歌”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情境。2.为学生设置一个沟通交流的对象。比如议论文写作,单纯地讲解议论文的特点和说理的技巧,可能就不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或“劝说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等话题开展写作活动。后者显然对提高学生的说服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更有效。3.让学习过程围绕一个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核心问题展开。比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可联系诸葛亮的出师表 ,可以围绕“怎样评价作者的忠 孝 ”来组织教学。再如学报任安书 ,可与离骚 渔父联系,让学生围绕4“怎样评价司马迁的择生与屈原的择死 ” 来组织教学。4.让学习与生活发生联系,成为彼此的一部分。比
8、如学习“史记选读论语选读”之类的文本,就可以采用“以司马迁的史学观及论语解释生活、以生活评判司马迁的史学观或论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对文本和社会生活的理解。总之,要求我们教师心中应该有任务群的意识,注意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理解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系,考察学习材料和设计学习活动,避免那种单纯的字词理解、手法分析和写作技能训练。不同学习任务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上又存在融通交错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看待单个学习任务群,也应避免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作简单重复,而应通过整合任务群的核心内容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功效,合理处理好任务群学习广度和深度的关系,这
9、对我们是不小的挑战。二、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和思考2017 年即将颁布施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共设计了 15项学习任务群,构成了必修、选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其中“学习任务群 2”,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 “设置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北京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尤其是高考语文命题的变化进步十分明显。例如,北京已把论语 红岩 红楼梦等 12 部经典(整本书)阅读的考
10、查明确列入高考语文考试范围。5经典整本书阅读,应该着重阅读过程的落实,只有学生真正阅读进去了,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才会有自己的感悟、思考和收获。经典对阅读者的熏陶,是在阅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实现的。经典阅读的考查,要的不是结果,不是高分,而应该是这个享受阅读经典的过程和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只有这样的阅读经典,才能真正以经典熏陶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经典整本书阅读,现在已经风行了,市面上已有各种“经典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 。这次,北大附中周晓明及康中梁斌老师作了经典阅读公开课,我认为他们做了很好的引导。对经典阅读,我们除了高度重视,跟上新一轮高考改革和新修订的课标要求外,
11、还要结合我们临猗中学校的学生学情深入思考四个问题:一是读什么经典的问题;二是怎么读的问题;三是阅读时间保证问题;四是读书收获如何考评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读什么经典的问题。北京市高考规定了 12 部, (红楼梦 呐喊 边城 红岩 平凡的世界 老人与海 论语 三国演义四世同堂 雷雨 欧也妮葛朗台 巴黎圣母院 ) ,除论语外,余下11 部全是小说,我个人觉得视野是不是太窄了?古人读书有“经、史、子、集” ,今天也常说“文史哲不分家” ,为什么不扩大类别范围,扩大数量。而且,本人觉得除了小说文学的感染熏陶容易起作用外,历史和哲学方面与大师对话,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考能力,甚至有振聋发聩之效应
12、。我们的学生思想太单调、太贫乏、太肤浅,几乎不读书。所以,我们应结合我们临猗中学的学生阅读实际,应尽快制定适合我们学生自己的阅读书目。这点希望能与吉振峰、史晓明老师协商。6第二个问题,关于怎么读经典的问题。经典整本书阅读的课堂,要展示的应是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点,而不应是教师强加的引导、指导和交待的方法;要展示的应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感悟、思考和收获,而不是教师提供的为应试准备的经典阅读问答题标准答案。现在,新课标的“15 项学习任务群”的部编教材还没有出来,我们用的还是苏教版教材,课内时间用于精教课文,应付考试,大部头经典整本书
13、阅读还不能挤入课内阅读,只能在课外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成。因此,教师的“引导” ,只能是检查督促学生落实读书过程,以及随时地给学生“答疑” “点拨” ,与学生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教师的引导,只能是过程性的,粗略的,如果硬要强加一些方法和要求,越具体对学生的阅读干扰可能会越大。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如何顺着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相机提出一些要求并检查,以落实读书过程。第三个问题,关于阅读时间问题。仅以北京 12 部高考经典来看,学生要挤零零碎碎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这 12 部,恐怕需要 3 到 5 年的时间。等到新课标包含“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 15 个学习任务
14、群新教材出来后,我想那个阅读量会更大!哪来时间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呢?要知道现实是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根本没有什么课余时间去读课外书的!趁新一轮高考改革和新修订课标,也希望我们学校能每周增加一节阅读课。没有读书时间,哪来读书过程?没有读书过程,哪来读书体验?没有读书体验,哪来读书熏陶?要让学生有读书时间,绝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是各科学习、作业时间协调的事,是学校课程时间协调的事,希望领导考虑。第四个问题,关于经典阅读如何考评的问题。用高考去考查经典阅读,能7真正考评经典阅读的效果吗?一套语文试题,如何考查经典阅读?一套语文试题,如何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是专家教授们的问题了,
15、但是,与学生交往最多的,对学生为人道德、思想品质、人格精神、文化品位了解最多的,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师。经典阅读学生读过没有,经典的思想精神对学生有什么熏陶,语文教师从学生平时的随笔作文、言谈举止中,看得最清楚!然而这些,在高考应试的答卷上却很难看出来。高考经典阅读考评问题影响着一线师生的阅读行为。我认为,就是课内课外陪学生一起读,落实读书过程,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有了充实的读书过程,有了读书的真实体验,才会有后面的一切感悟、熏陶、立德樹人。结合名师组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我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操作办法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要有阅读信仰和阅读时间。语文教师们,请与自己的学生同读一本书吧,陪着学
16、生课内课外扎实地读,与学生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唯有如此,才是正途!但是,无论是放置于当前还是未来的课程体系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都面临诸多挑战。 1.教材如何与整本书阅读对接 我们将整本书阅读引入日常教学,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教材如何与之对接。从我们学校当前情况来看,将整本书全部放进课堂也不现实,最可行的办法是在教材篇目中渗透整本书阅读理念,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 2.课堂教学如何融入整本书阅读 从课堂教学来看,整本书阅读同样面临挑战。比如,我们教师忙于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没有多少时间阅读整本书;8在现有评价机制内,教师的投入和收效不一定成正比;学生的阅读方式、感受、经验等都带有个
17、性色彩,难以在教学中评价;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还容易受到功利化、娱乐化阅读风气的影响,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等。但无论情愿与否,无论困难如何,整本书的阅读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得具有“由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延伸的教学意识” ,专家的说法也是边学边教。北师大二附中李煜晖老师围绕经典名著阅读建构出三种课型:在国家必修课程中实施专题阅读教学;在校本选修课程中举办主题讲座;在校本活动中开展自主研修。每一类课程都配有完整的学习方案,包括读书指南、阅读目标、阅读资源、阅读检测。这些探索初步显示出整本书阅读的独特功效,也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有目共睹,大家需要坦然面对这些现实挑战。无论在现有课程体系还是在未来课程体系内,推行整本书阅读书目都必须谨慎,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变成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总之,理论先行,实践必须跟上,就让语文教育改变教学方式和阅读先从我们每一位教师自己的尝试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