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D 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 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 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
2、D.参加社会实践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B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8.生产方式是 D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
3、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
4、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B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15.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
5、度遵循了 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2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 D A.
6、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2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C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C A.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B.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D.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24.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C 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
7、具体分析法25.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D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B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2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2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2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
8、的含义是指 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3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3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3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
9、的关系界定的3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B.持续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3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3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
10、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9.“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B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40.发展的实质是 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
11、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2.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44.“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
12、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 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4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4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4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48.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D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4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0.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