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验与感悟实实在在的教育摘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已知, 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由简单了解到深刻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个体的体验和感悟起决定作用, 书上写的, 教师讲的,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实践而转化为他们自己可以理解和受用的知识。关键词:营造氛围 体验感悟 教学资源 学习方法 心理需求一天,与朋友闲聊,无意中讲起这样一件事:她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却不知路径,只好在电话中问了又问。她先生在一旁讪笑:“上个月才去过,怎么这么快就忘了?”“那次是她领着我走的,所以一点印象也没有。”事后,她把朋友在电话中指点的线路图记于脑中,边走边认,记住了路名和拐弯处,注意了沿途的特征,终于
2、顺利到达。从此再也忘不了这条路,而且后来还发现了其他几条更快捷的线路。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也是这样吗?老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习耳恭听,老师自以为已把课文分析得清清楚楚一条线,岂不知学生则听得模模糊糊一大片。有些语文知识即使靠死记硬背答对了,可时间一长又忘了。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课堂上老师只是带着学生走路,走完了,学生却没留下什么印象。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设为三维目标之一,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把它视为教学手段的片面认识。的确,那种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获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径,它排斥个性思考,否定智慧参与,完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于是,我在
3、教学实践中尽量让学生体验与感悟。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仅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资源应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化。当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时,教育的信息量就会很大,教育的内容就会很丰富。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 学校里学过的许多东西,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 会在我们心里留下痕迹。”因而, 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并不为过。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 ,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知情理的统
4、一。因此, 充分利用教材,营造一个和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重要手段。在惠山区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省锡中分部的万咏梅老师执教的母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原因就是她充分利用了学生这块潜在的、活的教学资源,并以研究性学习串联整堂课。2万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聆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诵读诗歌纸船咀嚼小品散文免费转述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设计母亲节贺卡等环节。学生们通过参与、探索、合作、实践、综合式的学习方式,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同学们更能通过这一系列特别的学习方式,唤起了对母爱情感的共鸣。这堂课,不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得到震撼,听课老师也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
5、感受。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母爱一课的教学,让我们真正领会到:“教育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二、探寻学生心理需求,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句话说的好:“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个世界绝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如果我们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上课前多思考:学生喜欢什么?他们愿意怎么学?会遇到那些困难?有那些思考方法?那肯定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离他们很近,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我在指教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没有按教参设计的那样抛出一连串的为什么?而是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再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然
6、后,师生带着最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课文的录音。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使自己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而给学生的感觉则是“老师听学生的”能根据学生的意愿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实质是对学生提出听课文的要求,但用了“猜一猜”就使师生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听完了课文学生的问题便应运而生:1、丹顶鹤为什么又叫“仙鹤”?2、“高雅”是什么意思?3 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在那里?然后我再让学生自读解答疑难,通过反复听、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研究。一个个问题都应刃而解。看到水道渠成的时机已到,我则顺势引导:面对如此美丽、高雅的丹顶鹤,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有的同
7、学想背课文,有的同学想画丹顶鹤,还有的同学要到鹤乡去看一看这样的语文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三、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营造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总能发现有的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习效果很好; 有的则无动于衷, 自己恍若旁观者, 局外人, 甚至打瞌睡,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 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 , 使他们从. 先生讲
8、, 学生听 的那种传统单一的接受关系中摆脱出来, 变成在教师启发引导下, 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 改变3过去的那种消积、被动、无所事事的散漫状态。使他们把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 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成为学习上能够自立的人。我们知道诗歌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单凭老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二年级上册水乡歌一课的教学已近尾声,看到孩子们意犹末尽,我萌生了拓展学习的想法。于是我便用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外,还有什么多?将教学进一步延伸。就用这样一句极其简单的话语,竟激荡起七、八岁孩子创作的热情。略加思
9、考,轻轻商议,张正阳第一个吟诵:“水乡什么多?苇多。千棵芦、万棵苇,芦苇长得特别美,我们比苇还要美。(这是个多么自信的男孩,我由衷的赞叹着。)有了同伴做榜样,何周楠紧紧跟上:“水乡什么多?桥多。千座桥,万座桥,大桥小桥河上架,连起水乡新生活。”(对诗歌的意蕴的理解不是机械地背诵,而是不知不觉地融进了自己的创作之中。)程菲更是亮开了嗓子,似乎她的创作才会一鸣惊人。“水乡什么多?灯多。千家灯,万户光,灯光盏盏都通明,照亮我们的生活。”看着、听着、品着这一首首还很稚气的“作品”,我对自己说:水乡到底什么多并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深感悟到: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10、、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营造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4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老师要重视运用多种的学习方式,诸如:游戏学习、探索学习、交流学习、模仿学习、综合性学习等,努力提高他们独立的自学能力。记得,结合一年级下册识字 1 的教学,我组织了一次“春的憧憬”踏青活动。然后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都说了出来。孩子们在交流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出示“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等成语,相机完成了练习 2 读读背背的内容;在称赞小朋友精彩
11、发言的时候,把头饰“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作为奖品送给小朋友,并请小朋友说说这些事物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朋友尽情抒发各自对春的憧憬之时,我则趁势煽情播放一组小草笑眯眯地伸展腰姿,小河丁冬冬地欢唱奔流,小昆虫欢蹦蹦地苏醒跳跃的动画片。此时,春天在那里的乐曲响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赞美春天:有的小朋友诵读古诗春日,有的小朋友边唱边舞春天在那里,还有的小朋友则拿出画笔描绘出一幅幅春的憧憬图。看到小朋友们热情高涨,我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作文本,把诗画般的春天写下来。这真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是巧妙的词串给了孩子们创造的激情?还是美丽的大自然给了他们太多的灵感?我想,不管怎样
12、教师这个牧羊人要把那片生长着鲜美水草的芳草地指引给孩子们。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会学语文”远比“学会语文”重要,因为体验与感悟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应尽量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发,进而给他们提供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铭记教师要做指路人,而不做带路人。参考文献1余映潮走进新课堂J. 语文教学通讯,2004,7-8 月2张加龙体验教学:语文教学的新概念,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月3李桂燕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3,10 月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月5吴栋良把握“三性”实施语文自主学习,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