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评宋永培、端木黎明的中国文化语言学辞典苏新春刊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语言学在短短的近十年间,已走过了三个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阶段。年,游汝杰、周振鹤和陈建民不约而期分别提出“文化语言学” ,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正式出现。年,申小龙的中国句型文化 ,及年他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和邢福义、周光庆的文化语言学几乎同时出版,代表着这门学科理论形态的基本形成,开始步入中国学术之林。三年后,宋永培、端木黎明的中国文化语言学辞典问世了。这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第一次以词典的形式来反映它的成果,显示这一理论已经初步成熟,开始进入学术实用阶段。一种著作,在它活跃着的学科领域中如果能起到代表某个发展阶段
2、的作用,那么它的意义就不是一般书籍所能比拟的了。这就是我特别看重中国文化语言学辞典的原因。首先, 辞典以恢宏的气势,建构了一个纵及古今,横及学说、人物、论著、活动的涵盖面极广的“百科全书”式框架,把这个新型学科丰满地推出在人们的面前。“中国文化语言学综论”部分的核心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质” 。对它的性质、地位、由来、现状、未来、目标、对象、任务、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诸多宏观问题,用了大量的词条逐一进行说明。这种学术“定位”对一门新诞生的学科尤为重要。“语言与文化”部分相当于这一学科的“理论”章,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论述了文化的涵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的文化特征、汉语的文化特征等。这里的
3、论述似乎有点不分巨细,却颇为真实,将人们在现阶段对这一领域的开拓性工作都尽量展示出来。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最后建立,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中国历代语言与文化结合研究”部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类别。粗粗看去,它反映的是历史,其实“中国历代”在这里不是充当主语,而是一个表示范围的定语。它显示的是年代人们对中国古代语言研究传统进行文化再认识的结果。尽管这一部分反映出来的成果还不是很多,但它的设立却反映出编著一个相当深刻的学术见解,那就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建设必须牢牢地与古代传统接轨。从“训诂、词义、词汇与文化”到“语言与民俗”的九个部分,是中国文化语言学具体开展的九个研究领域。它们有的
4、可以与现存的语言分支学科对应,如“文字” “语法”“语音” “训诂词汇词义” “方言” 。有的还不能对应,如“专名” 、 “语言接触、融合” 、 “语言交际” 、 “语言与民俗” 。这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个编纂思想,那就是真实地反映研究现状,而不是强行硬套现成的学科框架。如有传统学科进行定向研究的“修辞” “民族语言”在这里都没单独成类。这九个领域确实是这些年来研究相当充分、成果也较为丰富的领域。作者对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建立及其分支学科的设立是有他独自看法的,但在辞典中他却以这样一个富于弹性,可以随机伸缩的框架来涵盖住了那广泛铺开、恣意开拓的研究现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方法”类的设立是这部辞典一个别
5、出新裁的创制。在现存的语言学辞典中一般都是将方法归入具体学科,很少单独列出自成一章。它的设立是作者学术洞察力的结果。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建设中,方法论的讨论热闹非凡,差异也相当突出, 辞典不拘一格,将这些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提出的带有明显探讨性的见解都一一予以反映。任何一种新学问的兴起,相伴而来的都是方法论的再革新、再创造。方法论横跨在研究主体和客体之间,代表着人们对研究对象不同的认识方式和程度。相信经过文化语言学方法论研究的这个诸子百家时期,肯定将会把人们引入胜景各异的文化语言学新境地。“人物” 、 “论著” 、 “会议、团体、刊物”则将对这门学科的反映带入一个立体、动态的过程,大大增加了辞典
6、的信息量。辞典建构的这个知识构架,把这门尚为幼稚的学科经过精心的梳理, “和盘端出” ,四肢俱全而又五官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它对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成长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辞典在词目的确立和词条的释义上也采取了颇为贴切的编纂方针:用短平快的手法,广角度的视野,客观并尽可能全面地大量收录、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专科性辞典一般总是以这门学科的概念、术语、观点、规律作为词目,再加以描写性的释义来显示这门学科理论大厦的构架和内涵。而中国文化语言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许多基本概念、术语尚未定型,作为这样一个学术时期的产物, 辞典摈弃了惯常的作法,采用了以研究成果立目的方法。虽然书中专门分
7、出“论著”类,收进了项研究成果,有著作种,丛书种,论文种,其实辞典对论著的反映远不止这个范围。可以说, 辞典中的各个部分,都是对“论著”的缩写。这一撰写原则使得它在词条的设立和释义上表现出下面一些特点: 将研究成果进行提要式的概括立为词目。对那些比较短小、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直接将它的研究对象概括为词目。这主要是对论文形式的成果采取的方法。如“汉字对社会文化的作用”条与张世禄的汉字的特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一文、 “汉民族词语创新与使用的心理”条与王铁昆的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一文、“训诂的价值命题 ”条与李亚明的价值:由训诂意义再构造想到的一文。 辞典在“训诂、词义、词汇
8、与文化”类中共有词目条,由单篇论文立目的为条。 “语音与文化”类共有词目条,以论文立目的为条。这里包括一篇论文立为几个词目的情况。 将研究成果进行摘取式的分解立为词目。这主要是对专著采用的方法。把这些内容丰富的著作中牵涉到不同具体问题的部分分别摘取出来,单独立目。如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 、申小龙的中国文化语言学 、邢福义、周光庆的文化语言学 、陆宗达、王宁的训诂方法论 、史有为的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 、胡奇光的中国小学史 、陈建民的语言文化社会新探 、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 、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 、游汝杰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都分出了不少的词目。前三种书的摘录立目率最高。 论证式的释义方
9、式。由于辞典对词条的设立别具一格,它对词条的释义也一反以说明、概括、描写为主要释义方法的传统,采用了论证式的释义方法, “即从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上对词条内容进行适宜的论说与证明,并标明所介绍、引述的成果的名称与作者”(凡例) 。它的好处是把这个词目的成立根据、具体所指、来源出处,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词条内容的客观性,原样反映研究现状,也方便人们进一步地寻找、引证。这样的作法是适宜的,因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发展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让人们从容地抽绎爬梳,从容地字斟句酌。对反映中国文化语言学发展初期的这样一部辞典,用成熟学科的规范词典来要求显然是不太恰当的。但在它现有撰写原则的
10、范围中仍有值得进一步改进的东西,对此是不庸讳言的。一、以研究成果立目的方式对那些研究领域新颖、观点创新的成果比较好办,但对那些带有普遍理论意义,并有较多研究成果问世的词目,这种方法就有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如“语言文化”条,这是文化语言学中带有根本意义的一个问题,众多学者都作过颇有意义的探讨,但辞典只取了史有为先生的一家之说来作为该词目的释义。 辞典中类似的条目不少。对它比较恰当的处理可以采用“几说并存”的方法。几说并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辞典的客观与全面,显示出作者的心平气和、博览慎取。这样的处理在辞典中还不多见。二、如何处理“论著”类中单独立目了的成果与在具体学科类中以提要式立目的成果之间
11、的平衡,还值得进一步考虑。由于辞典相当多的词目都是对研究成果的概括性反映,这就与“论著”类的反映对象出现了重叠。对此采用相互参见,略有侧重的方法不失为可行。但书中多处失去照应,使得“论著”类中收录了的重要成果却在相关学科类的词条中不见了踪影。如“专名与文化”中收有词目“店名对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反映” ,它反映的只是刘宁生的论文关于店名的综合研究商业语言心理研究之一 ,而在“论著”类中收有邵敬敏的论文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 。同一专题,各不相关。又如这一类中与人名有关的只有一个词目:“姓氏与文化发展” ,它的释义来自文化语言学一书的有关章节。而在“论著”类中,收有这方面的专书文化的镜象人名
12、。这种彼此缺乏照应,结果是造成了具体学科“类”中反映的成果失去了应有的全面性。三、 辞典对论证式释义方法的使用也有不够谨慎处。论证式的释义方法所用的篇幅肯定会长于单纯说明描写式的释义方法,但作为辞典来说,它的论证式释义仍有别于论文的具体论证,应该是点到即止,定义与举例都应特别注意简练、浓缩。但有的词目却在这方面讲究不够,拖沓冗长。像“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条,释文达字。它的原型是一篇微观问题的研究论文,原文余字,词条用了原文过半的篇幅,而不少专著词条的介绍文字只有数百字。还如“汉字起源的文化背景”条约字, “社会语言现象的调查”条约字, “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条约字。这样的词条加重了人
13、们对辞典为“事典” “论文提要集”的疑虑。当然辞典大多数词条撰写还是相当严谨的,像“文化符号论”所费笔墨不多,却将这一观点的形成由来、所具内涵、价值都清楚地显示出来了。尽管如此, 辞典仍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部辞书。准确地说, 辞典不是从理论上“诠释” “说明”中国文化语言学,而是广搜博集,以丰富的成果在“昭示” “张扬”它。作者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坚定并卓有建树的研究家,肯花出大力气来从事这项琐细而又繁杂的浩大工程,是要有点精神的。辞典的编纂是应出版社之邀而进行的,它传递给人们一个重要信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开始溢出了书斋的范围,变成了社会的一种需求。 辞典在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中搭起了一道牢牢的
14、桥梁。戴昭铭先生视野开阔、观点通达的序文给辞典增色不少。戴先生对这部辞书的作用说过这样一些话:“从事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人可以用它作为索引工具,对文化语言学有兴趣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人可以把它作为入门向导,语言学界以外的人也可以把它作为浏览文化语言学概貌的广角镜 。我甚至还有个奢望,就是那些对文化语言学至今仍持偏见或成见的善意者,在看了这部辞典后,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从总体来看,文化语言学还不能说是怪胎、毒瘤或洪水猛兽,只是似乎稍欠成熟一些而已。这样想过之后,这些人也许就会心平气和多了。 ”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还相信,在若干年后有了中国文化语言学规范辞典的时候,再来读这本“第一部辞典” ,只会愈加感
15、受到它的份量和意义。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五日星期日中午 11:51 分憗拡櫪殧提要:中国文化语言学辞典是中国文化语言学发展十年来的第一本辞典。它建构了一个纵及古今,横及学说、人物、论著、活动的涵盖面极广的“百科全书”式框架,广搜博集,尽量反映了十年间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把这个新型学科丰满地推出在人们的面前。辞典在词目的确立和词条的释义上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直接将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提炼立目;把研究成果的不同论述内容分解立目;论证式的释义方式,对辞条反映的观点都适当引用了原文的论说部分,并标明成果的出处和作者。这些都使得这部辞典的内容详实、客观真实。文中对辞典编写原则的执行情况也提出了一些讨论意见。
16、作者简介:苏新春,男,年月生。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硕士。现为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致力于汉语词汇词义研究。撰有专著汉语词义学() 、 文化的结晶词义 () 、 汉语语言功能论 () 。发表专业论著余篇,主要有论古汉语基本词汇的广义性 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内因汉语词汇结构文化内涵的多角度考察 汉语词义人文研究论纲等。提要译文:A Dictionary of Chinese Cultural Linguistics,the first dictionary evercompil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of its development, constitu
17、tes aframewor of encyclopedia covering widely its past amd present, schools of theorise,authors,works,andactivities.The compilers of thedictionary have extensively searched and collected quite a lot ofmaterials and strenuously reflectde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18、past ten years,thoroughly presenting the new branch of learning with deep-going content to the readers.The dictionary distinguishes itself with its striking features such as theestablishing and esplanations of the entries.The compilers directlygeneralize and extract and establish the entries with ac
19、hievementsofarguments of the achievements respectively.The demonstrativeexplanation enabies the compilers to quote the original argument andto indicate its origin to support the points of view reflected in theentry.All these facilitate the content of the dictionary to be morefull and accurat,objective and authentic.The implementing concerningthe principles of the compiling has also been discussde ing the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