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我见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那什么是数学素养?对于数学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我谈谈自己的
2、初浅认识: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例如在一年级学习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教室内一排有几名学生,走了几名还有几名?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认识加法和减法。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次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要善于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例如,逛商场时,和孩子一起商量 100 元钱能够买哪些东西呢?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帮着想想要准备多少碗、筷?这些形象具体的情境,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因此,数学教育必须开放小教室,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4、,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666” ,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 66 个苹果,平均每人分 6 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 ,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66 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 6 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666”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 ,就是对数的本质的理解和感觉。数的本质是“多与少”或者“大与小” ,从而过渡到数的顺序。有关“数感”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动物的感知,比如说一条
5、狗,它可能敢与一匹狼争斗,但如果有两匹狼它就会害怕,如果面对一群狼它就会逃跑。这说明动物也知道“多与少” 。在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只乌鸦在一家庄园的望楼顶上建了个鸟巢,庄园主对此很生气,决心杀死这只乌鸦。可是,每当庄园主走进望楼,乌鸦就离巢而去,直到庄园主走出望楼才回巢。庄园主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个朋友,两人一起进去,然后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个人去杀乌鸦,但是乌鸦并没有上当回巢。后来又三人进去两人出来,四人进去三人出来,依然如故。直到五人进去四人出来,乌鸦才分辨不清,回巢了。这说明乌鸦关于数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 4 或 5。如果人不会数数的话,能辨别到几呢?实验表明,人
6、也只能辨别到 4 或 5。由此可以推断,在数学方面,发明了计数之后,人类才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差异。有了“多少”这一概念,人类才能理解“有序” 、 “后继数”等概念。从 l 开始,借助“后继数” ,便形成了自然数系;通过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形成了有理数系;通过有理数的代数运算,最终形成了实数系。所以, “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产生而不是通过运算产生的自然数,才是数学最本质的概念,也是小学数学的根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
7、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 1120 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 、 “十位” 和 计数单位“一” 、 “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 11 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 11根。当学生把 11 根分成 10 根和 1 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 10 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 根小棒表示 1 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 捆小棒表示 1 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学生
8、通过 1 个十和 10 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 “数位” “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 “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 1 捆,就是把 10 根小棒看成 1 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 20 你想到了什么?张某说:“我穿 20 号的鞋子。 ”刘某说;“20 十位上是 2,个位上是 0。 ”白某说:“我有 20 支新铅笔。 ”李某说:“20 比 11 大多了。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三、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1、根据
9、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把画图、列表、猜想与验证、动手操作等作为常用策略在教学中加以指导。比如,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圆周长=圆周率直径,学生就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把公式记下来,而对于理解公式的含义则根本无从谈起,若教师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用动态的过程逐步演示出来,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那么学生对圆周长的公式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如果教师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究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则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这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再比如,当遇到如“小军去游泳池游泳,在泳道内游了两个来回,共游了
10、100 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模拟一下真实情境,理解“两个来回”实际上就是 4 个泳道的长。2、设计实践性作业、改革作业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做教材或教师早已编制好的类似于例题的习题,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的依样画葫芦的解答完所有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已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而只是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为此,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为弥补其不足,往往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不定期的为他们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所谓实践性作业是相对于课堂作业、回家作业等一些书面作业而言的,它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
11、力,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 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3、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养成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国外一些专家提出 “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对实用性的知识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而在有用。为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掌握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会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为学生开设了“生活数学”系列活
12、动,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往往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所以,我总是配合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与生理卫生老师联系,让他们来配制酒精消毒液;与常识老师联系,让他们配制浸制动物标本的福尔马林溶液等。还可开展如“购物” 、 “租车”等生活数学活动。这样,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
13、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也有利于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正确应用创造更为广阔的时空场所,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造就跨世纪人才的必由之路。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