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名义东汉郑玄三礼目录:“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性而言为中,就情而言为和;就体而言为中,就用而言为和;就静而言为中,就动而言为和。中庸的名义简言之,人如果能透过修学的努力,发挥“中”的性体之应用功能,以待人接物,则必定能有效地从源头上来约束其喜怒哀乐之情,而达到“和”的境界。这种以“中和”而贯天人为一的思想,可说是中庸一书的血脉所在。郑玄所谓:“庸,用也”,说的是“中庸”即“中之为用”。程颐、朱熹说的“中”,都不是从本性讲,有些消极、被动的意思。程颐说“庸”是“不易”、“天下之定理”,含混抽象,不知所云;朱熹说的“庸,平常也”,没有真正体现“中庸”的深刻含义。中庸的作者中庸,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n史记孔子世家:“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於宋。子思作中庸。”n郑玄三礼目录:“孔子之孙子思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