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对策研究文化的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协同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历经组合形成的高浓度的汇聚地,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文化是城市之魂,它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推动力量。一、京津冀文化发展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 2 月 26 日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时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完全能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这番讲话既阐明了三地协同发展的历史依据,又指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指出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中国古代将天下分为九州,京津冀区域
2、属于其中之一的“幽州” 。自辽金以来,京畿区域日益增强的一体化趋势,不仅有利于京畿区域社会的综合治理与稳定,有利于区域资源的配置与协调,同时也促进了京畿区域文化的形成。此外,京津冀地区共存于同一生态文化圈,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在自然生态、山川水利、降水气候和资源供应等方面形成了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京津冀区域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京畿文化。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燕文化,隋唐时期的幽州文化,还是元、明、清时期的京畿文化,其核心地带都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京津冀区域。从文化影响力上看,京畿文化具有吸引力强、包容性强的显著特征。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京畿文化所经历的
3、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经验和积淀,尤其是它兼容并蓄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不仅是京津冀文化的最大共同特征,也是京津冀区域在当代协调发展、引领风范的宝贵财富。自元明清以来,由于京畿区域内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商品消费中心城市地位的存在,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发展和空间布局一方面深受京师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经济联系而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例如,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保定,北控三关,南通九省,被称为“天下通道” , “京畿重地” 、 “北京南大门” ,它的发展与北京的政治地位息息相关,在明清时期它始终是京师安危的重要保卫,清代直隶总督驻守于此便是明
4、证。2、京津冀文化发展现状(一)京津冀文化融合的优势和机遇近年来三地都立足于这一现实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一种展示城市风格、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作为全国的政治及文化中心,北京拥有 3000 多年的建城史及 860 多年的建都历史、3500 余处文物古迹、98 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处世界文化遗产和 159 座各色博物馆。有着开放传统的天津,作为后起之秀,除了多家文物保护单位与文物点之外,书法、绘画自成流派,其地方相声、评书、评剧、时调同样引起世人关注,成为近代北方闻名的曲艺之乡。河北拱卫京津,文化资源同样留存丰富,除 3 处世界文化遗产及 5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正定、承德、
5、邯郸、山海关)外,还保有河北梆子、吴桥杂技、曲阳石雕、衡水内画等民间艺术形式及艺术品牌。三地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完全可以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布局,结合各地优势特点,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当前京津冀三地实现区域间融合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区域间的和谐发展,抛开文化的注入很难完成。因此加大三地间文化资源共享及文化产业融合,必然是题中应有的维度。京津冀三地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为新形势下实现区域间的全面拓展与深化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二)京津冀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1、历史文化落差文化的同源性构成了京津冀文化融合的良好基础。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三地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明类型和价值体
6、系。从总体上看,北京属“皇城文化” ,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都城文化,具有厚重、大气、高端等特征;天津拥有环渤海的地理位置优势、便利的空港和海运条件,具有深厚的漕运文化底蕴;河北从明清时期开始由于处于京畿重地,文化开始以追随中央文化风气为务,这种直隶情结和直隶文化,渐渐消解了自身的特点,同时其文化体系也变得复杂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进一步加剧了三地文化发展的落差。2、发展规划脱节京津冀三地政府都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若干适合自身区域文化发展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每个地方的文化管理体系都自成一家,各自为政,缺乏三地联动的系统性规划及配套政策;在运作机制上,有效的协调机制及协调
7、组织也并未组建起来;同时,文化部门及文化企业间的合作大多局限于短期的小范围合作模式,并未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关系。这些一方面说明政府间没有制定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文化发展布局,另一方面也表明三地间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三、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对策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在统筹三地社会经济整体布局的同时也认识到促进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今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要转变思路,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一)统筹协调,完善治理体系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多主体协同发展、实现功能互补、区域联动效应的过程。为保障文化协同发展工作的有序开展,加强对
8、协同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必须从全局性的高度对京津冀文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完善顶层战略设计,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构建和完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二)合作共赢,推进机制建设目前,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也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亟须各地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推进相关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意味着资源要流动、优势要互补,作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协同发展应针对以上瓶颈问题,联合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坚持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共同制定发展规划为载体,以政策对接为突破,以财政投入保障为重点,探索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与
9、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三)发挥优势,建设文化产业带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京津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功能转移和疏解。要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为原则,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自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及特色,错位发展,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发挥政策优势,打造河北省经济的绿色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助推器。要以推进一批产业合作项目为抓手,重点在动漫游戏、艺术品产业、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演艺等领域进行深度对接和项目合作。要依托各自文化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文化产品综合展示交易平台,为三地文化企业在融资、授权交易、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搭建平台。要整合艺术创作力量,鼓励三地艺术院
10、团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环京津冀文化产业聚集带和特色文化连绵区。要建造京津冀地区脉络清晰的文化产业发展系统,逐步形成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 “四带一区”的总体布局,需要“依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主导产业,准确把握文化市场消费特点和未来趋势,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强市(县)或文化产业集群。四、结语京津冀区域文化,历史悠久、贡献非凡,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但是在其历史传承及演变过程中,京、津、冀文化逐渐分散化,渐行渐远,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圈。文化不仅凝结历史,文化也将引领未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透视冀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演变过程,并立足于当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伟大实践,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提升京津冀区域内的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支撑和智力支持。委托课题: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w030课题组成员:刘振东 王欣 冯长 吕静 宋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