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扬企业文化,推动思政工作【摘要】 在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必要和可行的,需要在企业思政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找准切入点、增强渗透力,尤其要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对员工和社会各界,发生的文化影响也是巨大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导向、净化、激励、平衡职工心理
2、的功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首先重视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精神的凝炼乃至企业灵魂的塑造。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稳定需要经过曲折的历程,需要经过企业经营活动和市场的检验和雕琢,更需要企业员工长期的体验和磨合,因此,企业文化既深刻体现企业形象,也深刻反映企业精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和企业文化建设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属性,同样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统一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推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必要可行的。具体来说,需要在企业思政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找准切入点、增强
3、渗透力。 一、 “好雨知时节” ,必须抓住企业文化载体融入企业思政工作的有利时机 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企业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承担的不尽相同的使命和功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又反映不同的重点和特点。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适时介入和推动文化建设,在企业创业守业发展创新的不同阶段借助弘扬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工作,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中心工作,实现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双轮驱动,达到相得益彰的积极效果。所以说,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随风潜入夜” ,企业思政工作要抓住融入企业文化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
4、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启迪,以达到增长知识、培养健康人格、提高觉悟水平的目的。在企业的创业积累发展转型的不同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借力企业文化的功能切入思政工作的时机也需要恰如其分,恰当其时。 三、 “润物细无声” ,要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刻的渗透功能 企业文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化背后凝聚的共同价值观发挥作用产生一种感召力,具有导向功能;二是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推动思政工作的熏染和陶冶功能。三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领域宽广的文化活动对个体的激励功
5、能。四是文化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消除疲劳和陶冶情操的调节功能推动思政工作的氛围和效果。 四、 “千树万树梨花开” ,要注重发挥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企业文化载体的媒介和辐射功能,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化,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一要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所有职工普遍认同并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态、人生价值、思想境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把企业精神的塑造作为重要内容,在企业精神的提炼、宣传、教育、辐射、凝聚上下工夫。一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准契合点,形成富有企业个性色彩又满足职工精神需求的企业精神。另一方
6、面,要把企业精神的渗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职工内心的规范,成为企业凝聚职工的重要载体。二要加强形象宣传。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其本质是企业的信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将企业形象宣传作为重要载体,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努力塑造企业职工良好的形象。三要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作用,总结符合企业特点和规律,有效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四要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寓教于乐,在职工、企业、社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职工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形成一个团结、和谐、愉快、宽松的环境,增强职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行为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向各个环节延伸。 参考文献: 1黎青川.浅析当前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09, (04) 2陈天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0 3贺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伟航,男,安徽六安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