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3091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内部辅导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 第一讲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 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

2、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 -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 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3、。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 -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 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

4、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 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 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 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

5、,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 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8、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9、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 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10.(孟子的 )“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 “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6、应 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11 (孟子的 )“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 “知言养气 “说。孟子认 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 “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

7、的言辞。这里的 “养气 “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 “了,才能 “知言 “,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 “说的 “气 “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 “养气 “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12 (庄子的 )“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 “,最 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致虚极,守静笃 “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 “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8、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 “坐忘 “就是 “虚静 “,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 “绝学弃智 “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 “虚静 “说 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 “虚静 “说的影响。 13.庄子的 “物化 “说是与他的 “虚静 “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 是认识 “道 “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

9、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 “虚静 “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 “物化 “的状态。什么是 “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 “大明 “。作 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 “自然 “(天)和客体的 “自然 “(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 “物化 “的境界,这就叫做 “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14 (庄子的 )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 “

10、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 “得意忘言 “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 “得意忘言 “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 “味外之旨 “、 “言外之意 “,而庄子的 “得意忘言 “

11、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5、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人。其思想明显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虚静”说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16、荀子 荀子,战

12、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名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继 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建立了 “ 天行有常 ” , “ 制天命而用之 ”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反对孟子 “ 性善 ” 说,认为人的天性是 “ 恶 ” 的,而立意道德之类 “ 善 ” 的东西,并不是先天就有的 “ 良知良能 ” ,而是人为的结果,特别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由此建立了他的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 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一开头将音乐的产生。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必然 “ 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 ,表现为音乐;接下去讲 “ 立乐之方 ” 。其目的在于 “

13、 感动人之善心 ” ,而排出 “ 邪污之气 ” 对于人的影响。“ 立乐之方 ” 是荀子进行 诗教、乐教的总原则。 荀子把国家的治乱兴衰归因于音乐的邪正,当然有片面性,但是他充分估计了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其可取之处,同时,文艺作品不可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这一点荀子的认识是深刻的。另外,荀子认为 “ 礼 ” 和 “ 乐 ”必须相辅相成而行。使礼乐相辅相成,为 “ 王道 ” 服务,这是荀子乐论的实质。 17. 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

14、不同看法: 答: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答:“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 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答:“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15、”“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答:“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 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答: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

16、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18.孟子 1、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 “与民同乐 “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 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3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5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17、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7 (孟子的 )“以意逆志”说 孟 子的 “以意逆志 “和 “知人论世 “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 “以意逆志 “说。所谓 “以意逆志 “,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

18、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8 (孟 子的 )“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 “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

19、大 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9 (孟子的 )“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 “知言养气 “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 “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 “养气 “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 “了,才能 “知言 “,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 “说的 “气 “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 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

20、作家从 “养气 “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10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 “以意逆志 “说。所谓 “以意逆志 “,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 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孟子选录 “) “

21、知人论世 “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 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孟子选录 “) 11作为文学批评方法,

22、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 “知人论世 “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 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毛诗大序的哪些学理论

23、批评观点? 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 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24、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 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 “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

25、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强调 “诗教 “,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 “文以载道 “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 “诗教 “观的影响;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

26、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 “辞达”说、“文质”说;“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 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王充的 )“疾虚妄”说 王充提

27、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 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 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28、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收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

29、实录”的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 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 王充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是包括了文学作品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十分强调文的真实可信,这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充所谓“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他对于满纸胡言的“妄增”严加批评,对于经艺之中的“增 益之辞

30、”加以肯定。总的说来王充对“增”的现象持否定态度,他肯定了先秦儒家著作经典和其它个别著作中,那些为了使说理更透彻,描摹更鲜明的带有夸张的修辞,而“传语”“儒书”中的虚构和夸张则是“虚妄之言”。这已经涉及了如何看待生活之真和艺术之真的辨证关系了。尽管王充是为了反对“虚妄之言”,但是他对虚构和夸张的否定,却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说往往容易被看作是虚妄不实之辞而受到否定。 试论王充的文学发展史观。 汉代经学“述”而不“作”,复古模拟倾向严重,语言追求艰深古奥,晦 涩难懂,严重脱离当时口语。王充对此十分不满,他大胆突破儒家传统,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复古、主张独创的进步文学思想。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后世超过前代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不一定比“今”好,“今”一定比“古”大大前进。他所强调的发展进步的历史观,对后朝的葛洪、萧统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反对复古必然要提倡独创,王充最赞赏的是有独立创造性的文人。他在超奇中把文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其中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写作文章的鸿儒是最了不起的,在王充看来,品评作者高下,不应以读书多少作标准,而应当以是否 博通能用为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