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3380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 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地方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剖析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了适应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特征,总结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选择。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24-02 一、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快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通过教师、学生、教材和学术

2、项目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受教育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教育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加强,如远程教学、网上教学、虚拟大学,各种课件交流。主要是依靠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传输声、像、数据,形成高通量的电子信息传递网络。 (2)教育人员和学生的交流扩大,各国都在争取外国留学生,在国外扩展本国市场,如提供奖学金,在国外招生,实现生源的国际化。 (3)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开展跨国和跨地区的合作办学,建立地区、国际间高教联盟,包括互相承认学历、教学阶段前后衔接、互派师资等。 (4)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加强跨国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等,实现知识共享。但是,教育国际化在促进社会综合发

3、展、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也迫使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国家利益的冲突、人才的流失、本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等。(二)高等教育和企业界联系更加紧密 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由于企业、行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知识的生产、流通、交易和培养知识经济中具有核心知识的工作者的认识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些因素使政府、行业、企业和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合作更加紧密。在企业方面,很多跨国公司主动实行部分业务外包给高等院校,甚至把高等学校作为自己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常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政策、技术的革新和用人需求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制定更有利于学生找到

4、工作和就业的教学计划或方针。 (三)高等教育的职业内容突显 2005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职教中心和高等教育欧洲中心在德国波恩共同主办了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职业内容是什么?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地点挑战的回应”的国际研讨会。在该研讨会上,英国牛津大学的 Dr David Johnson 提出了高等教育职业内容的概念,并对高等教育职业内容做了全面客观的分析。他认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开始具有普遍的职业性。的确,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已取得优势的高等学校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方面,凭借学校自身品牌的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大学提供了应用性强、内容新颖的课程。这些课程和专业的设置非常符合当前国际形势下企

5、业、行业急需的技术或管理方法;还有一些课程设置提供了热门行业或新兴行业所需求的相关内容。 二、适应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特征 在精英教育时代,培养学术型或学科型高级人才,亦即精英分子,是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择。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许多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仍然将此培养目标作为唯一的追求。因此,在办学实践中,遇到了重重的矛盾与困难,尤其是在评价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时,更是陷入困境而感到迷惑。可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的类型,包括其职业特点、与职业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正确选择合适的质量标准。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第一特

6、征是多样化。多样化的特征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是一元化,而必须是多元化。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使入学者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追求“人人成功”是它必须奉行的质量宗旨。所以,正确的人才观,应该是多元化的成就观。个体成功的评价应该从传统的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单一的以行政判断为唯一依据的“官本位”成功哲学,转向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等多方面要素来评判” 。这种评判可为成才的多途径化奠定基础。具体说,应该是追求创设这样一个环境,在这里, “不应该单纯提供知识,也不单纯是进行学术的训练,而是一个充满人性氛围的智力环境。在这里,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7、被激发出来,主动地寻找使自己潜能得以发挥的途径。这样,在个体的个性不断充盈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个雏形的人才就发展起来了,只要他们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就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 地方高校承担着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对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地方高校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在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生总体创新素质还不强,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尚不坚实。因此,地方高校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8、与创新,努力培养适应创新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根据地方性大学的办学特色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总目标,在保持传统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能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描述,一般把能力要素融入知识与素质之中,将能力和知识、素质组合成一个整体

9、结构,如图 1 所示。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选择 (一)加强专业建设,培育专业品牌与特色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为导向,整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对办学历史较长、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传统专业,在保持固有优势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拓宽服务面向,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逐步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充实完善新办专业的教学条件,加大对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力度,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整合相关专业,调整专业布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依托重点学科培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

10、特色。 (二)明确培养目标,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贯彻“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深入探索“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认真总结本科专业的办学经验,将教学研究成果及成功办学经验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校教务处的组织下,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全面论证,按照“口径宽、基础实、适应广、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具有一定特色和前瞻性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优化课程结构,建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11、的实际需要,通过对社会各专业岗位和岗位群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深入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要素,按其能力要素的规格要求筛选相应课程,组成课程平台(模块) ,建构起以“平台、模块”为基础,课堂教学系统、课外专业技能训练系统、职业技能资质考试与自主创业实践系统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校本课程为特色的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 (四)深化教学改革,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及时将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专业能力的

12、课外训练和职业技能资质考试与自主创业实践系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认识论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合作学习” 、 “发展性学习” 、 “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学方法,建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数,积极推进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度建设创造条件,支持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科技文化

13、竞赛、专业竞赛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立足市场需求,建构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 借鉴“ISO9000 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的管理模式,研制各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及其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程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全面达成。制定对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工作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各个岗位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和严格的问责制度,通过评估和制度约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薛涛.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的选择与实现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 (5). 2 蒋新华.立足海峡西岸 贴近建筑机电行业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1). 3 张奋勤,薛吉宝.构建应用型大学教育体系探析C/2008 年应用性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高 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2. 4 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刘国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9). 6 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安 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