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青马工程模式探索【摘要】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新时期、新环境下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应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遵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动机 在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
2、众基础,切实改进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渠道,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健康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出发,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激发广大青年爱党、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学校的热情,教育广大青年尊
3、敬师长、团结同学、敬老爱幼、行为友善、勤奋学习、诚信自律,成为可堪大用、能堪重任的栋梁之才。 二、大学生“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大学生“青马工程”在全国高校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构建分级培养格局,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训内容不断丰富;采取集中训练营(班)的方式突出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争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持续保证人才培养效果。就笔者四年多来组织实施“青马工程”培训的经验来看, “青马工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及工作能力,能够在高校培养出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政策理论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
4、和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多元化发展的学生骨干队伍。然而, “青马工程”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青马工程”的目标是要培养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必须有优秀的师资做保障,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在校生人数接近 2200 人,可专职团干部只有笔者 1 人。同时,作为一个工科院系,本学院内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工科背景,而且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可以利用的培训师资少之又少。综合考虑时间、精力、知识背景等因素,要想全部开设纲要中要求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
5、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难度很大,可操作性不强。 (二)培训形式略显单调,创新性有待增强 通过四年多来的摸索, “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如我校在培训中加入了领导管理、组织策划、形象礼仪、时政民生、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锻炼等。然而,培训形式上却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生干部培训班集中授课的形式,以听取报告、讲座、专题学习讨论会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说教味过重,缺乏交流和互动性,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三)培训时间短,长效性有待加强 “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培训时间普遍不长,从一两周到两三个月不等,而且多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与之对应的是长效考核机制和晋级
6、制度还不完善。 三、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深化理论学习,依托主题团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邀请省内抗联英雄、理论学者、学校思想政治一线骨干教师担任青马工程培训教师,积极联络校外、校内资源,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报告等加强青马学员理论知识学习。依托“五四”青年节、 “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员观看红色电影、开展“弘扬爱国精神唱响红色经典”红歌汇、举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员文化生活。不断创新交流形式,开展专家研讨会、学员心得体会交流会和网上研讨会等,强化青马培训教育效果。 (二)强化实践教育,突出志愿服务和考察调研
7、学院“青马班”突出志愿服务和考察调研等实践环节,重视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等内容。在课题研究环节,规定“青马班”所有学员利用寒暑两个假期分小组申报课题,开展实践活动,就近取材,积极借助地势资源,并对结题报告进行统一考核评优。如近两年开展了参观“萧红故居” 、 “铁人纪念馆” 、 “虎林要塞”等红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在志愿服务环节,学员必须参加学院与社区共建服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 20 学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制作 PPT 面向全体学员做报告。这些实践内容增加了大学生对国情、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 (12):4347 2董晓蕾.大学生团员意识及思想教育现状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8, (4):2425,33 3杨忠学.探索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5):7577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研究” (1253XS2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