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斌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步伐推动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中国,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要义。 “我预计未来五年之内,大文化(建设)还不可能实现。 ”3 月 7 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谈到文化大部制的实现进程时,对包括本刊记者在内的众多媒体表示。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柳斌杰不仅畅谈了过去十年中国文化引进吸收和走出去的成绩和问题,也探讨了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国家文化相关 qian 部门对于文化的走出去,也可以在两会期间的诸多细节中体会得到。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两会新闻中心大厅,中国的主流报刊和出版物大部分均有外文版。其中,免费拜访赠阅给中外媒体的
2、书籍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京剧、武术、绘画、青铜器、书法等等,不一而足。推动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中国,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要义。 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 记者:怎样看待现阶段中国的文化建设? 柳斌杰: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对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一年多以前,国家专门召开了中央全会研究文化大发展繁荣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建设成为战略性的任务,总理报告强调了文化作为民族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民生、国家复兴上都重要意义。 正因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在文化领域实行改革开放。一方面,加
3、快生产传播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和世界接轨,推动文化的走出去。另一方面,吸收世界其他各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营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优秀出版物,在中国都可以看到。世界重要的出版物,几乎都能够同时发布和出版。你看布莱尔、基辛格,还有施罗德等一大批外国政要的作品,其母语出版和中文版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开放。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还不是特别了解,这需要我们不断走出去。以俄罗斯为例,我们就做了很多事情。第一,作为主宾国参加了莫斯科书展,以中国文化魅力为重点。俄罗斯也在北京举办了推动俄罗斯文化的传播展。同时也建立了两国作家携手出版的机制,像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就能
4、看到他对中国非常熟悉,中国作家作品,像莫言、王蒙,也在俄罗斯有很大影响。 中、俄两国的出版界签定了出版协议,开展了语言年的活动,在俄罗斯推广中文,建立孔子学院。者加强了两国的友谊,加大了文化的合作。下一步,中国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世界文化精髓。 加强文化输出 记者:我们国家对世界目前的版权输入和输出的比例是怎样的?版权方面的贸易逆差什么时候能实现平衡? 柳斌杰:现在这个比例是 1:1.9,十年前这个数字还是 1:15。随着经济发展政治地位提高,世界对中国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也是这个比例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体现出世界对中国文学、图书的关注,世界许多国家都大量地通过版权贸
5、易等合作形式,在推广中国的图书。 版权引进和输出的贸易逆差正在不断缩小。我认为五年以后,这个逆差会得到弥补。 记者:您认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障碍有哪些? 柳斌杰:一方面,中国作品的翻译有一定障碍。遗憾的是,我们翻译的能力比上世纪五十年代下降了。五十年代有大批翻译家从国外回来,把中国经典翻译到各国。外国人读中国作品难度很大。 第二是因为开放。我们是一个国家面对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还会扩大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科学艺术,我们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优秀作品版权和实物。 记者:我们输出的版权主要以哪些领域为主? 柳斌杰:我们输出的书,重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学术著作。第二类是文学类的作品。国际的读者比
6、较相信作家,他们喜欢通过作家了解中国。第三类是少儿作品,中国少儿作品在世界有很高地位。比如郑渊洁,杨红樱,已经是世界前十位的作家,销量都在两千八九百万册,仅次于英国的罗琳。这反映了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成绩。社会变化的理论性著作。也受到了外国政要、政府的关注。去年的伦敦书展,西方国家大量地引进了中国道路和改革类的书籍。这已经改变了过去输出的极限性。过去输出的是四书五经,孔子老子孙子这类的书籍。后来拓展到传统中医药,再后来是汉语课本。现在已经是全方位输出。说明中国文化内力已经有提高。 “大文化”要循序渐进 记者:大文化建设近期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柳斌杰:目前来说大文化建设还不能实行。这有几个原因,一
7、个是我们现在刚刚启动建设文化强国,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实行的分业管理的方式,适合当前的形势需要。因为上层建筑的发展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第二,当前文化发展的速度正在发生变革,对未来文化生产传播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难以预料。包括在座记者所从事的行业,这个领域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所以现阶段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把握,把传播渠道和生产统一起来来。 第三,文化不同门类有不同性质,大家可以注意到,宪法里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有言论出版自由,而文化体育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要求性质都不一样,管理上也有不同制度和法令,大文化建设需要过渡时期。具体需要多少时间,要看改革的进程。市场化的程度越高,推动大部制的力度会越大。市场化程度越低,推动越慢。我预计,未来五年内,大文化的建设还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