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4251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赤脚医生悬壶济世有些职业,曾在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却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成为历史中的旧词,成为一代人温情的回忆。 【释义】 指 20 世纪 6080 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溯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1965 年 6 月 26 日,毛泽东谈到医疗卫生工作时,提出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 。根据“六二六指示” ,中共“九大”以后,开始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大量的农村医务工作者。由于条件有限,一时间培养不出那么多专业的医生,只能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农村“卫生员”来应急。这些仍具农业户口

2、、收入实行工分加补贴的卫生员, “下田赤脚干活,上田治病开药” ,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 。 【往事】 赤脚医生第一人 1965 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实施医疗知识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 28 名卫生员之一。经过短短 4 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 1968 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这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赤脚医生”这个词。该文章经过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 9 月 14 日的人民日报的转载后,在全国引起

3、了极大反响,毛泽东还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 “赤脚医生”便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而王桂珍则被看作“赤脚医生”第一人。20 世纪 70 年代谢晋导演的讲述赤脚医生故事的电影春苗 ,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王桂珍。此外,王桂珍的形象还被印在了 1977 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这可是令人羡慕的殊荣。 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赤脚医生手册 1969 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手册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随即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本册子弥补了赤脚医生非专业出身、只能依靠定期轮训提高医术的

4、不足,成为广大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 “宝书” 。 赤脚医生手册图文并茂,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它不但是赤脚医生的“宝书” ,还是人们居家旅行必备的“家庭医生” 。当时,城市居民中差不多家家都有这样一本书,生活中遇到小病小痛,大家都习惯从里面寻找对策。这样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在长达近 30 年的时间里,保持着“最畅销书籍”排行榜第二名的佳绩仅次于毛泽东选集 。 宝典赤脚医生手册甚至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英国、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了翻译,它先后被翻译

5、的文字达 50 多种,并在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 赤脚医生两件宝:一根银针、一把草药 赤脚农民可以做医生,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想做就做。当时,想当赤脚医生还得具备一些条件: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女,或者是出身于医学世家,或者是高小毕业略懂医理,经过选拔后再送到县或公社的卫生院进行短期培训。赤脚医生的队伍中除了有从农村选拔出来的赤脚农民,还有不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许许多多的赤脚医生像王桂珍一样,身背一个方方正正的药箱,头戴一顶草帽,行走在乡村道路上。他们是不脱产的乡村医生,有了病人,背上药箱就去看病,看完病回来,就下田与社员们一起劳动,有

6、时在水田里劳动时遇到有人求诊,往往来不及洗去脚上的泥,赤着脚就去给病人看病。歌里唱得好,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 ,针灸虽然不能真的治百病,却的确是赤脚医生治病的法宝,而乡间药品的紧缺也让赤脚医生们不得不向大自然“寻医问药” 。并不精湛的医术加上简陋的医疗设备,使得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有限,不外乎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但他们往往都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心,能为广大农民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确实满足了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赤脚医生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

7、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同年 1 月 25 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 “赤脚医生”成为了一个历史旧词,然而其席间炕头、走家串户式的问诊方式却成为了一代人温暖的记忆,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让医患关系变得“拟家庭化” ,更显温情。赤脚医生是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年代的特殊产物,人们怀念赤脚医生,其实是怀念旧时代人与人之间那朴实的邻里乡情和医生所应有的悬壶济世奉献精神。 本文资料来源: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 60 年民生往事 赤脚医生20 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和赤脚医生一样,他们也渐渐消失在生活中,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8、剃头匠】 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剃头匠不但帮人理发,还帮人掏耳朵、修面,甚至会按摩客人睡落枕的脖子或者因酸疼而伸展不开的腰背。随着时代的发展,剃头匠渐渐从生活中消失,那些怀念剃头匠的实惠和精巧手艺的人,怕也只能“剃头挑子一头热” ,一厢情愿了。 【修钢笔师傅】 俗话说: “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钢笔的师傅。 ”修钢笔的师傅往往带着一个上面带玻璃的小木箱,箱里放着各种钢笔及零件。笔尖分叉,出水不畅,经验丰富的修笔师傅用手捏捏就能准确判断出笔尖有什么毛病,再恰到好处地用小锤敲敲或者用小钳子夹一下,坏钢笔就又能在纸上“笔走龙蛇”了。 【磨刀人】 样板戏红灯记里有个瘦老头:头戴旧毡帽、身穿旧棉袄、扛着板凳,一句 “磨剪子嘞抢菜刀”高亢悠长。这句在戏里作为接头暗语的吆喝,曾经伴随着磨刀人的脚步走街串巷,成为许多人记忆里的经典。“抢菜刀”可不是去打劫, “抢”其实指“刮掉或擦掉物体表面的一层”, “抢菜刀”就是磨刀的意思。 【弹棉花工匠】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 ” 说的是一种老手艺弹棉花。弹时,用木锤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再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随着时代的发展,弹棉花的手艺慢慢被机械化操作代替,弹棉花工匠也渐渐从街头巷尾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