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427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教学知识与能力 复习资料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2. 学记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三百多年。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主要主张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3. 雄辩术原理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作者是罗马帝国初期伟大的教育家 昆体良。 4. 孟子 “性善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提出了“大丈夫”人格。 5. 夸美纽 斯 捷克教育 家。 1632 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2、立学科。 6.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主要教育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造就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 堂中心”的特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 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 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戚勒发展为 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 五个阶段,即“五段教学法”);提出了教育性教 学原则;教育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7. 杜威 作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3、”的基本主张,并强调“从做中学”。他认为,教育要与当前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应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2 知识。 8. 马卡连柯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作品: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不同的教育起源论: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a. 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c.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3.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

4、特点: 1) 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 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原则,天道、神道和人道 往往合而为一 3) 专制性,统治者通过教育对被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 4) 刻板性与保守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 象征性, 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社会地位高低的象征 6) 无系统 性, 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育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制度 7) 无理论性,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没有独立的教育理论 8)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分离 9) 教育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在西方) 4

5、.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 1)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资产阶级的 统治 及利益 2) 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3) 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 4) 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法受到重视 5)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班级 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 3 6)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5.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工具,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相协调提供条件

6、2) 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实现了统一 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致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拥有 5)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 当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最初由法国教育家保罗 朗格朗提出)、教育 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7. 古代雅典的教育 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有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8.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 目的: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强悍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7、,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9.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以人文教育为主,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 特点: 1) 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司事务的人 2) 主张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德育、 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3)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观察,强调直观,提倡参观、访问,要求尊重儿童,反对体罚,还提出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 10. 非制度化教育 是指用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这种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 1

8、1.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但是制度化教育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是导致许多人“ 精神自杀 ”的 根源。美国教育家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是非学校化运动的创导者。 4 12. 终身教育 核心观点:现代人的一生都应该处在不断地学习之中,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定义: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 人所受 不同类型教育的 统一 综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 ;后者是从横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教育与社会 (一) 教育功能的类型: 1.

9、 根据教育 作用对象 的不同,可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 和 社会发展功能 2. 根据教育 作用呈现形式 的不同,可分为 显性功能 和 隐形功能 3. 根据教育 功能的层次 不同,可分为 本体 功能 (基本功能)和 派生功能 (工具功能) (二)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a. 生产力发展水平 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b. 生产力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 生产力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育结 构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e. 生产力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 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10、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c. 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三)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5 a.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b.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 政治经济 制度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 政治经济制度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b.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c. 教育促进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四)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c.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

11、)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遗传素质是个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制度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c. 不同的遗传素 质对个体潜在的发展 产 生 不同的影响 d.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 环境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6 b. 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 ,具有主观能动性 3. 学校教育 (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a.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b.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

12、教师 c.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 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 a.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的基本需要对人的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人 发展的特殊功能 c.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 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 a. 学校教育不能脱离和超越它所存在的社会条件,不能驾凌于社会之上 去发挥作用 b. 学校教育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 c. 学校教育还应该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 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发挥多方面力量的优势,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d. 学校教育主导

13、作用实现的最重要条件是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 4)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 a. 促进个体个性化 b. 促进个体社会化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 能动性 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7 a.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b. 离开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c.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a. 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14、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 b.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 展。体质的增强、智力的发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遵循“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既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也不能压抑学生对的发展。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是要一步步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儿童不断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a. 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

15、 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少年期又被称为“危险期” 和“ 心理 断乳期 ”, 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但内心也很脆弱。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 的时期,还是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 b. 教育启示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一刀切”,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和过渡。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尊重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目 标,有针

16、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a. 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是指个体身心 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 的先后上具有不均衡性 。 b. 教育启示: 8 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即个体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关键期,适时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一旦错过发展的关键期,就会延误学生的身心发展 ,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a.

17、具体表现: 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 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b. 教育启示: 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意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可塑之处,循循善诱,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a、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b、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 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 美育的内涵 美育旨在

18、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 1. 任务: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 2.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 a、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及感受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以及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9 b、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额种类的能力 c、 挖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三) 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田径、

19、体操、球类、游戏、无数、游泳、军事体育、舞蹈等。 (四)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P46 1.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知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5.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学

20、校教育制度 (一) 学制的内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制建立的依据 1. 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 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受制于学生的年龄特征 和身心发展规律 4. 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受制于社会的人口状况 5. 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既要汲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又要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 学制的类型(西方) 1. 双轨学制 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

21、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10 动者服务的。 2. 单轨学制 特点: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所有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同样的学校进行学习,形成一个系列,拥有多种分段。 3. 分支型学制 苏联建立,它既有单轨学制的特点,也有双轨学制的特点。 (四) 我国近现代学制 1. 壬寅学制 1902 年颁布,未实行 2. 癸卯学制 1904 年初颁布,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但仍然忽视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 壬子癸丑学制 1912 年蔡元培主持拟定壬子学制, 1913 年形成壬子 癸 丑学制,中华民国第一个学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 壬戊学制 1922 年颁布 (五) 义务教育 1. 概念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证的公益性事业。其实质是国家运用法律形式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2. 特点 强制性、普及型、公益性、公共性和基础性 教师与学生 (一) 古今中外对教师的赞誉 1. 英 培根 “科学知识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2. 俄 乌申斯基 “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社会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大机构中的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