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545008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一) 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诚意:真心。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权威:(1) 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2) 在某种范围最有地位的人或事情。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知识而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二) 了解丁肇中 丁肇中(1936 年 1 月 27 日一),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 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

2、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 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 粒子”。 课堂活动(一) 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本文按照 “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形式安排结构,条理分明。默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划分部分层次。第一部分( 段):提出问题: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第二部分( 段):分析问题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 段):分析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 段):指出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 段):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指出我们应该具有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精神,并指出其真正的意义。(

3、2)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是怎样的?(3)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4)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作者在哪些段落进行举例论证? 哪些段落采用道理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句段品读(1)第 12 段作者用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作用?(2)第 12 段开头的 “这方面”是指(3)“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句子中的“惟一”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探索质疑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二) 应用迁移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

4、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死吗? 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 ,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 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5、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这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

6、得好, “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得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正是这种作用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

7、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 原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内涵相符的一句。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 责任与 “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0 字以内) (1)“卸却 ”责任指 (2)“解除 ”责任指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 点。(10

8、字以内)5本文以“ 最苦与最乐 ”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 是怎样看待的 ?(三) 中考链接1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2010 年四川成都)怎么跌得有尊严龙应台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国三的学生自杀了。读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忍去读细节。掩上报纸,走出门,灰蒙蒙的天,下着细雨。已经连下了三天雨,望向窗外,浓浓的雾紧紧锁住了整个城市。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人生最后的三天,所看见的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在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没有人拥抱过他?有没有人抚摸过他的头发。对他说:“ 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没有人发短信给他,约

9、他周末去踢球?有没有人对他微笑过,重重地拍他肩膀说:“ 没关系啊,这算什么”?有没有人在 MSN 上跟他聊过天、开过玩笑? 有没有人打过电话给他,用不放心的声音说:“嘿,你今天怎么了?”在那三天中,有没有哪一个人的名字被他写在笔记本里,他曾经一度动念想去和对方痛哭一场?有没有某一个电话号码被他输入手机,他曾经一度犹疑要不要拨那个电话去说一说自己的害怕?那天早上,十五岁的他决绝地出门之前,桌上有没有早点?厨房里有没有声音?从家门到校门的一路上,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我想说的是,K,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

10、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 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那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 不挠。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 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

11、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 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如果这个社会曾经给那十五岁的孩子上过这样的课程,他留恋我们以及我们头上的蓝天的机会是不是多一点?现在 K 也绊倒了。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 注: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篇随感。有删改)(1)从文章题目到文中的一个个追问,都显现了作者的思考,她针对“男孩自杀”事件阐 述

12、了自己的哪些看法?结合文意概括回答。(2)文章第 段画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结合文章理解:“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句的含义。 (4)对文中作者历数的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缺失,你怎样看待?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那我们又该在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智慧呢?请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2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多用状语、定语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表达对象的范围、程度等作出了规定,语言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其次,议论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另外,要注意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

13、句的能力。实例训练:论 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者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也有不少人,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关男子。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关。最高的关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个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

14、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关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举止优美文雅。有句谚语说得好:“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关貌,却由于缺乏优雅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关貌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全的。世界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关的形貌与美的德 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关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第二段中加点的“ 此”指的是 “彼”指的是 (2)第二段中加点的“ 全”能否去掉,为什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活动(一)

15、1 (1)1 212 2 5 612 13(2)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3)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4)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5)第 4、 12 段。第 5、8、9、13 段。2(1) 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2)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3) 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3略(二)1 知足 安分达观没有尽应尽的责任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