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州加速武鄂同城化进程对策研究摘要:同城化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鄂州市作为 “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城市之一,与武汉市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经济联系上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快地搭上武汉市这个火车头,带动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鄂州市自身课题项目:鄂州市 2011 年度社会科学联合会应用研究结项课题 作者简介:赵欣(1973- ) ,湖北鄂州人,鄂州职业大学建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规划要主动加快武汉与鄂州的同城化进程。本文试就鄂州加速武汉鄂州同城化进程提出对策,以期裨益鄂州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武鄂同城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 一、引言 同城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两个以上)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导致城市间的行政间隔逐渐淡化直至消失,资源和要素能够跨区域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最终使两个或多个城市达到同城效应。 同城化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是城市一体化理论在我国的一种深化形式。国外研究中与同城化最为接近的是城市间一体化、城市群等问题的分析:自 E.Howard(1898)提出“田园城市”开始,P.Geddes、J.Gottmann、O.Duncan 等诸多学者在对城市群体的研究中都开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的
3、纽约市、旧金山市,德国的莱茵-鲁尔、柏林-勃兰登堡等城市均是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在国内,高秀艳等(2007)认为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的关键起步阶段,是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而桑秋等(2009)则认为同城化比城市一体化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就国内发展进程而言,同城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接纳,沈抚同城化、广佛同城化、合淮同城化、丹东-东港同城化等都已进入务实性建设阶段,包括珠澳、宁镇扬等在内的诸多城市群体也已陆续表明同城化建设意向。然而,国内同城化问题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大多数是针对沈抚、广佛、合淮等同城化建设实践地区的分析;在研究思路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本停留在地理区位、
4、经济社会联系、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定性研究以及城市社会学角度的分析,缺乏相关定量方法的应用和研究区域的创新。 “武鄂同城化”所指即武汉市与鄂州市城市建设的同城化。 二、武鄂同城化的基础与条件 (一)鄂州城区与武汉中心城区距离近 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的武汉城市圈圈层图,在武汉城市圈中鄂州城区距离武汉市中心城区最近,为 52 公里,比黄冈市和黄石市的中心城区分别近 2 公里、24 公里。鄂州城区到武汉中心城区在武汉 1+8 城市圈中公里距离最短。 (二)武鄂基础设施一体化不断推进 武(昌)福(州)穿境而过,京广、京九铁路与市区相连,沪蓉高速、316 国道横穿东西,106 国道纵贯南北。市区距离天河
5、机场 70 公里。正处于建设中的汉鄂快速通道鄂州段,将进一步缩短武汉鄂州的行车时间。武汉城市圈中城际铁路武黄城际铁路已于 2009 年 6 月开工。该铁路建成后,从鄂州到武昌只需 20 分钟。除交通外,鄂州其他基础设施也正在与武汉对接,如鄂州与武汉移动联通均成功开通“两城一地”业务。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将带来显著的“同城效应” 。 (三)武鄂经济联系日益增强 作为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在内的经济流量是城市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两地客流为例,鄂州开往武昌及汉口长途汽车班次每天达 70 班,两地人员来玩频繁。 三、加快武鄂同城化进程的对策 (一)发展战略协调。协调组织机构
6、的建立,平衡武鄂行政地方利益。 虽然武汉与鄂州两城市在湖北省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两市都为本地的 GDP 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努力,这导致两市之间在市场准入、优惠政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差异很大,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有学者指出,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差异使得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成为困扰武汉鄂州城市间经济协作的“瓶颈” 。因此,区域内实现“同城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构建城市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使得两个城市的资源的资源能够统一配置。 (二)行政壁垒消除,保证经济要素武鄂间顺畅流动。 推
7、进区域共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行政壁垒对跨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实现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建立公平的市场制度和统一的市场规则,对两市企业在工商注册、税收政策、商品流通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鼓励企业的跨地区经营;搭建金融、产权、人才、科技等市场一体化融合平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当前金融同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边界,完善区域投融资网络,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 (三)社会资源主动融合,保证居民城市生活质量同城化。 推动社会事业协同发展。取消户籍制度在教育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限制,实现居民共同的社会归属感;整合两市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项教育事业
8、的联动发展;构建两市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供需信息平台,探索统一的劳动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城市间社会保障的有效转接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推进社会医疗改革,开展跨地区的医疗合作,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水平。 (四)协调产业分工,促进产业整合。 发挥比较优势,协调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发展的互补整合。大力发展鄂州金融保险、贸易服务、港口物流、中介咨询、会展服务等行业,建立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武汉是中国汽车制造中心之一,提升多佳纺织、顾地塑胶等重点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为武汉的汽车制造生产配套产品,发展零配件制造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业的发展协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
9、拓展客源市场、开展联合宣传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五)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协调推动两市供水、供电、供气网络的衔接。突出信息一体化在两市同城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通信网路、数字电视网络和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整体对接,建立政府层面、企业行会组织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尽早降低直至取消移动通信的异地漫游费用,在信息化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化。 (六)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 人类社会追求财富的今天,汲取工业化城市化工程中破坏环境贻害子孙的教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武汉鄂州两市一衣带水,建立两市跨区域的生态保护防控机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环境综合测评、预警系统,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极为必
10、要。开展在生态林保护、近海污染防治、流域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开采等领域的合作。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理念,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以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倡导清洁生产,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统一。 四、结语 文章在阐述武鄂同城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武鄂同城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并从协调组织、规划对接、设施建设、市场体系、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协调等战略节点出发构建了武鄂同城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同城化问题的分析思路,也为我国同城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和政策实施提供了参考。在当前实践进程中,除了加强区域协作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实质性整合举措外,同城化建设还需关注政府、企业、民众等多主体的联系以及多元异质要素的有效融合,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鄂州市统计局、鄂州市房产管理局. 鄂州市 2007 年 1-12 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EBOL.(2008-05- 2张文忠.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6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