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 年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也叫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的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2、人口比较密度 人口比较密度指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所谓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及草原牧场(后者按 3: 1 折算成耕地)。比较密度可以更清楚的表示为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3、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
2、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的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它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与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 4、地区优势 地区优势是指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等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力条件或优势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 1)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方面 2)经济、社会方面 3)科学技术与管理方面等。 5、郊区化 郊区化亦称郊区城市化。指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 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 二、 简述题 1、比较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答:( 1)形成机制的不同: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
3、中的核心区域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而功能文化区在形式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如国家,城市农场等。( 2)边界划定不同:形式文化区中有三种情况出现:一种是中心地区或核心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的部位 ,是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称之为外围区;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是现象,是一个过渡带,所以,确定文化区的边界十分困难,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的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
4、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而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核心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如首都;功能文化区的功能中心位置明确,没有交错的过渡带,中心区的功能也很明确。 2、简述汤因比的挑战和应战理论 答:汤因比 的挑战和应战学说也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由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他在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的起源提出了三个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其中挑战与应战指的事环境向人们提出挑战,而人们就开始对这种环境作出应战,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埃及文明就是由此而来的;逆境美德中,他认为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
5、相反的,他把环境挑战的逆境分为五类:困难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这些不幸不仅没有给面临其境的人们带来不利,反而促使其在应战中取得成功 ;中庸之道是他对前两个原则的延伸,挑战和应战也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可以,逆境也不能超过人类的适应范围,否则也不会有文明的进步。他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并从其相互关系,彼此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这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答: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应主要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9 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
6、渗透,如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 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总的来说有三点:( 1)它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也受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间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时间,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的主体。( 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3)它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采用的数量化研究,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
7、模糊 化的推论。 2)实证主义在人文地理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为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4、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答:语言发展主要是指语言结构体系的变化,是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相联系的,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集团的影响:位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地理区域,是难 以对外进行语言交流的一方面,区域外的语言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区域内的语言也难以对区
8、域外的语言产生大的影响。原始大陆的孤岛、被高山封闭的峡谷区、人烟稀少的沙漠区、广阔密集的森林区、环境恶劣的高原区等等,这些地区同外部交往很少,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传播扩散,至今保留着各地的方言或民族用语。与之相反,平原及港口地区、交通要道、铁路、公路及河流附近等,这些地区由于位置优越,同外界交往频繁,有利于预言的传播。(二)行政区域的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同一个行政区域内,不仅要求经济管理 等方面的一致,往往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因此,地区的分化和统一也常会引起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使语言在分化和统一中得到发展。另外,
9、行政区域的中心是该区经济、文化、时尚的中心,一般人们的语言心理总是尽量接近行政区域中心,促使其中心的语言很快传播到其周围地区。(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是语言的载体,移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的方式,促使语言的传播发展。如果外地的移民较当地的土著居民有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同时迁移时间又较集中,那么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就有可能取代当地的土著居民的 语言,及时优势这些语言不能取代当地语言,但其语言成分往往能渗透当地语言中,对当地语言产生影响。(四)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它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影响也越大。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一些新词汇也会被其他地
10、区使用,人们为了学习发达地区的技术也会常常学习其语言,这也促进了发达地区语言的传播和发展。 5、国家领土形状类型及政治地理意义 答:(一)按领土形状的特点可以分为六类:一类为坚实型,即从领土中心到边界的距离差别不大,领土形状呈似圆或方形,没有分离的领土( 如波兰);一类为延伸型,即索然大部分领土也是呈紧实型,但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原理领土中心的走廊(如泰国);一类为狭长型,即领土向相反的了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狭窄条带状的分布(如智利);一类为分离型,即一国领土被水域或其他国家分开,形成破碎的分布状态(如丹麦);一类为穿孔型,即 一国领土完全被另一个所包围(如莱索托);一类为飞地型,即某国领土的一部
11、分被邻国领土全部包围,但主权仍属改过(如瑞士意大利境内的堪培尼)。 (二)领土形状对一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意义,一般来说,紧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型国家延伸部分一 般难于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及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及飞地型也因领过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使国家外交制造麻烦。 三、论述题 1、以实例分析行为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企业家行为;政府行为;消费者行为) 2、工业化前中后三个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
12、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 工业。 (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费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 种顺序去发展。
13、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纺织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试评价距离衰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4、当前加快我国城市化过程的意义?对如何加快我国城市化过程,你有何建议。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进程表明,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经济活动的几句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则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推进中 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 地域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辩证统一,既可以非同步
14、进行,同时又是相互带动的,这给我们在城市化实践的道路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也可以走非均衡发展道路。 (一)以重视实现人口城市化,并且充分发挥人口城市化对地域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人是实现城市化的关键要素,也是城市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要避免出现“只见物而漠视人”的现象出现,它既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也有悖于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重视城市建设的远景规划,使地域城市化能够健康发 展,务实城市化硬件基础。 (三)注重发展城市产业、非农产业。在传统的三要素分析中,产业城市化与地域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并列的三大要素。事实上,单纯的地域城市化或者人口城市化都是难以为继的,它们可
15、以作为城市化要素率先实现,但是城市化又不能停留在间的那的人口城市化或者地域城市化的水平,只有最终实现了产业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才能不断巩固并且得以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 (四)注重城市环境建设,夯实生态城市化建设基础。城市是地球表层一种具有高强度社会、经济、自然集聚效应和大尺度人口、资源 、环境影响的微缩生态景观。因此,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基础。改革开放依赖,中国城市高速发展,在提高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民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改变现状,就要通过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来实现结构耦合的合理,最
16、终改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5、珠三角改革开放依赖经济快速增长的人文背景 一、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 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个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
17、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 阔前景。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 25 各国家, 4.5 亿人口,面积近 400 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 10 万亿美圆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国内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78 年至 200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1473 亿美元增加到 14000 多亿美元,年均增长 9.4%,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 8512 亿美元,外汇储备达 4033
18、亿美元。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净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四位。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国内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巨大的推动力量。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三、粤港澳合作生机勃勃 目前,在基础设施、服务业、口岸、广东居民个人赴港澳游及联合推介大珠三角等方面的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粤港澳合作正从传统的“前店后场”合作关系向有制度安排的新型的“前店后场”合作关系 转变。时间充分证明,港澳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已经形成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 2001 年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土地资源管理 一般是指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
19、开发、利用、整治、 保护的全面活动和过程,以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2、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各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3、 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一个学区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4、 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事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 间的比较关系。在人口系统中,各种人口构成之间是相
20、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按照特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对分割的有机整体。 5、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对于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是,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解释不可能单凭对现象的经验主义研究就能完成。同时,在结构主义的模式和方法论中,人只是复杂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元素,它本身没有独特性,只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这与唯主体性出发的人本主义 有着原则上的分歧。 6、 或然论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
21、择能力。这种思想是法国地理学家 P.维达尔 .白兰士于 20 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老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局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7、 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 是指影响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条件,包括旅游主观需要和旅 游客观条件。其中旅游主观需要有生活地与旅游地的地理差异和旅游者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客观条件有旅游者经济能力、旅游者余暇时间、旅游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条件。 8、 库茨涅茨定理 库茨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
22、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库兹涅茨法则。他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 二、 简述题 1、论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队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 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该百年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它们在多数发达
23、国家以及部分产业部门中的作用,其至大于资本与劳动。 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益,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 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而技术知识、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具有“憨性”,即使在全球化经济下也仍然是地方性的,这种知识传播的特殊途径促使企业在区位选择上有趋于集中的倾向,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例如美国密歇根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是美国先进制造业和汽车研发的领头羊,大量的汽车企业在汽车城底特律附近集聚。由于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密歇根州汇聚了
24、众多的汽车研发机构。目前,汽车研发业已经成为密歇根州的主要产业。 高新技术园区即是伴随这种产业集聚产生的 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区域专业化有助于新知识的 发现和传播,但是多样性同样甚至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因此,专业化的高新技术园区会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如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中关科技园区,依靠信息产业起家且以此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一条街的专业化典型,但近年来已经逐渐开始向电子、医药、食品和建材的科技领域进军。 2、城市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根据全球化历史进程和发展特征,可将城市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
25、、城心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指城市中商业服务区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 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向心型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使城心地区地价飞涨 ,土地利用因此而十分经济节约。拥挤的街区内部高层建筑迭起,而且向地下开拓空间,形成城市和一个高密度、高能量、高效益的极核,改变了传统的城市景观,表现了城市向立体发展的趋势。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这一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极为稳定,地域变动幅度较小,速度和缓,是传递城市各种“流”的过渡地带。中间市区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动态性特点,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变动使中间地带 有可能成为城
26、市中心。城市化在这个地区的主要形式是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即见缝插针地建起住宅、小型工厂和小面积的改造等。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也称为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这里是城市生长最明显、最迅速的区域。在 这一区域,显见的事城市在不断前进。乡村在不断后退,城市发生着平面上的扩张。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对外交通设施就是城市的“触角”,城市要与外部通畅地联系,就必须借助于发达的交通。因此,处于交通线附近对外联系便利的地区往往会成为城市的增长点。交通线的建设一方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就 业结构转变的机会,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也使当代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交通线的建
27、设与完善给城市的外围扩展提供了动力。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以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部分工业项目必须向城市外围转移,一些新建的项目也必须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市区。工业的布局相应地要求工人住宅的建设,同时还要求医院、学校以及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这样原本的人口相对稀疏区就变为了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规模得以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居住是城市的主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 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的、经久不断的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外围扩展的原因所在。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较高,人民追求带庭院的独户住宅,使住宅在外围市区的扩展较为稀疏。在我国,
28、城市用地较为紧张,新建住宅一般采取居住区集中布局的方式,使住宅向外扩散的距离比较有限。但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高级化倾向,我国城市住宅向外围的扩散也出现了发达国家的某种特征,即分散庭院布局。 住宅扩散还会带动城市其他职能部门的转移,如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设施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慢慢繁荣起来,城 市的气氛越来越浓。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住宅向外扩散过程过程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城市边缘地带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购物中心、汽车商场等。所有这些设施基本上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问题,也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郊区的城市化 随着城市人口激
29、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为密切的地域,郊区城市化开始显现,当前,郊区城市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土地利用集约化 郊区是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其与城市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郊区提 供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粮食、蔬菜、花卉、木料等。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促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当代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日本城市地理学家 U 鹿诚次研究了这一过程,将郊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分为三个阶段: 1)作物的商品化。普通农业向近郊农业方向过渡,经营大田作物改为经营蔬菜、瓜果、花卉、庭院林木等农副产品
30、。 2)劳动的商品化。务农家庭的职业构成发生了变化,家中的青年渐渐城市求职,务农家庭变成兼业家庭。 3)土地的商品化。农业土地改为城市性土地利用,兼业家庭不再从事农业。 2、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节约性、创新性以及高度竞争性要求部分落后产业向外围扩散。郊区是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盒向外扩散无疑最先影响到郊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首先是工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向郊区转移,郊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定向高级化。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经济的向外转移,在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兴起了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也开始了农村经济结构后和就业结构的转
31、换过程。不少大城市郊区的经济已转向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转向以农生产活动为主。 3、城市网络化 城市工 业、第三产业和住宅不断向郊区扩展,各种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向外围延伸,不仅导致土地利用集约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且重新塑造地区城市网络结构,使之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城市网络化,是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为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体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此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社
32、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显然,最初这批劳动人口全部是由农业部门提供的。第二、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了新工具、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 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本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生。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3、分析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世界政治景象的区域分布、联系和差异形成规律,以及政治地区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预 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必须结合国际国内实际政治问题进
33、行地理的(区域的)分别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我们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理学的任务也不尽相同。 一、研究我国政治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我国政治地理学的任务首先就在于运用政治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解决我国四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政治地理学课程,最主要的有:政治地理战略的研究;行政区域的研究;为国家政治决策提供依据;边疆政治地理的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地理学。 二、研究世界政治地理学的任务 借鉴有益的理论各研究方法;揭 露西方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阶级实质;研究“政治热点”;研究国别政治地理学 4、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什么?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拟定其发展战略。
34、 影响西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硬环境制约因素,比如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这类因素的影响反握广、时间长,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类是软环境制约因素,比如体质、政策、法律法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等制约因素,这类因素的影响主要从企业运作和人们的工作、生活体验等方面表现出来。在软环境制约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思想观念和 文化形态,再一类是经济本身形成的制约因素。 2002 年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文化整合: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们各又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
35、整合。 2,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的场所和通路,是人们 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人们的直接活动空间包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的移动,活动地点间的规则的往复移动以及向这些地点的周围移动。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4, 城市经济区:是在一定城
36、市空间范围内,有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织而形成的经济地狱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5, 柯思的多极世界模型:柯思是美国地理学家。他在其 1973 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提出他的“多级 世界”模型,反映了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他首先认为世界并不像陆心与防线理论那样存在战略空间的统一性,而实际存在的却是分裂的世界。他把世界分成多个等级的类型区。 6,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的差别取决于利用该地段所得效益与所需投资之间实际的或预测的相互作用,可以采用投入 -产出的数量分析方法来估算。有的用途不限于生产方面,例如旅游,自然保护等
37、,除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 简答题 1, 人文地理的社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 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与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积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
38、形成与发展,人口的分布迁徙,政区和疆域 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 比较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之间的差异 (一)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越小,而位于新的分 布区内。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
39、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可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 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 2)等级扩散。它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 3)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 播。 (二)迁移扩散。这种类型的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
40、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正是这种原因,随着世界人口的迁移运动而把很多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 影响个人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动机 ( 1)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由于男女性别在家庭和社会两方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使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较大区别和发展。加男子的主动性,冒险性,猎奇心理等,使之容易萌发外出旅游的愿望,并容易把其动机付诸实 施;女性处于被动性,求实性等心理,使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把旅游动机向旅游行为转化方面,也显得犹豫、迟滞和稳重。另外,在选择旅游地、旅游工具、旅游价钱方面,也有较大的心理差异。 从
41、年龄来看,年轻人活泼好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要求较强,好奇心和好胜心较重,他们一般不受社会环境约束,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旅游动机产生较易、实施也快。中年人在工作和事业上有一定基础。有较多的生活经验,使其旅游动机倾向于求实、求稳、求名或出自专业爱好及享受方面。人到暮年,由于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大多喜爱清 净面交通方面的旅游区;然能够满足其怀古、访友需求的旅游点,也能引起他们的旅游兴趣。 身体状况是影响旅游心里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体好坏程度不仅对旅游动机的产生及强度影响极大,而且对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性质及旅游环境有较多要求,使旅游行为的实现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 2)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旅游活
42、动是一种较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它也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活动,那么个人的经济能力就成为他选择生活方式的依据和基础。因此,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受其经济能力的制约。如果旅游价格高,则旅游活动这种生活方式所需费用就大,必 然会影响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及向旅游行为的转化。 余暇时间也是个人选择旅游这种生活方式时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旅游活动的业余性,使人们无论在其他什么条件下产生旅游动机时必须考虑余暇时间。没有一定的业余时间保证,旅游动机不会产生,旅游行为不能实现。 ( 3)心理因素。旅游动机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必然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
43、等各方面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体现个人的人格特征。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较稳重的 心理特征的综合。对于某个人而言,其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余暇时间等均屑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而其人格特征是决定其行为动机产生的内在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说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最终是一个人人格特征的体现。 4,对人口转变模式做一个评价 (一) 机遇。从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比例从 36.3%降低到 22.9%,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 59.3%提高到 70.2%,而老年人口比重从从 4.4%上升到 7
44、.0%。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负担较轻的条件下,产生了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 增长的源泉。一是在具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这一潜在人口优势的条件下,劳动的参与率和就业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二是经济活动人口比例高且就业率较高,使得社会储蓄总量大。用每年固定资产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在整个改革期间储蓄率始终在 30%以上, 1993 年最高时达到 44%。利用改革以来的分省人口结构变动资料分析表明,总抚养比的边际效应为 0.115%。19822000 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了 8.6%左右,相当于人口转变对人均 GDP 增长贡献为 26.8%,即四分之一强。 可见,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
45、中国经济通 过改革开放达到的高速增长,得到了有利的人口结构的保障。同时,解释了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中心或“世界工厂”,会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二) 挑战。 ( 1) 国未富民先老。我国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时间短,老龄化速度快。 19652015 年这五十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由于体制原因并没有利用人口红利,从19782015 年将近 40 的时间中,出去短缺经济时期的增长,能够真正利用人口红利的时间还不到 20 年。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发达国家在进入老 年性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 5000-
46、10000 美元左右,而我国却不到 1000 美元。加之老龄化地区差异大,老人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属于“未富先老”国家。 ( 2) 劳动力积压又缺乏。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大量积压,产生一种不利于获取人口红利的倾向:第一,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城镇下岗和失业现象日趋严重;第二,仍然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三,每年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就业机会不充足的条件下,这种就业压力便转化为失业率的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已经初现端倪。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进而发展到劳动力流出地区的“民工荒”。“技工荒”,是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一个最初
47、信号。据专家对非农产业劳动力供求预测,从 2004 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 3) 地区、城乡之间人口发展不平衡。我国人口转变在地区和城乡之间不平衡性特点,就会出现城乡和地区之间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2006 年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6:1,消费水平差距 6: 1,地区差异方面,东中部人均 GDP 比是2.2:1,东西部人均 GDP 比是 2.6:1,。这种状况使得经 济增长不协调、不均衡。 ( 4) 储蓄、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获取人口红利。中国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特别是家庭储蓄至少是其他国家的 2 倍,但是家庭投资率和消费率却是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教育、医疗的产业化落后导致人们不敢消费、不敢投资。贫富差距太大导致有消费能力的没有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有消费意愿的没有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