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股改后国内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067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股改后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股改后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股改后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股改后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股改后国内研究综述【摘要】股权激励制度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得以迅速推广,但在缺乏规范的制度环境下,旨在解决代理问题的股权激励也可能被管理层利用,沦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对股改后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探讨继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综述 一、引言 为解决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引发的代理问题,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应运而生。然而,自世纪之初安然、世通等公司爆发丑闻,到 2006 年引起广泛质疑的美国公司股票期权“倒签”(options backdating)风潮,股权激励所

2、引发的非议正甚嚣尘上。西方学者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对股权激励可能导致管理层为迎合激励条件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2005 年 12 月 31 日,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的推行有了政策依据。本文拟对股改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总结国内学者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根据结论的不同,国内研究可大致分为三类,即认为股权激励刺激了盈余管理、股权激励抑制了盈余管理或二者无显著关系、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条件依存的。 二、股权激励刺激了盈余管理行为 多数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学者都认为

3、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林大庞、苏冬蔚(2012)针对国内鲜有研究 CFO 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及其与 CEO 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借鉴 Bergstresser 和Philippon 的方法计量股权激励强度,用 6 种 Jones 模型测算盈余管理程度,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实证模型结果表明,CFO 股权激励是否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与公司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关,实施股权激励使得盈余管理水平上升。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等(2009)对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后的盈余管理方向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结论:为得到较低的行权价,管理层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三个季度就开始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下调盈余,而在

4、公告日后盈余出现了反转现象。以上研究多是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 Jones 模型或修正的 Jones 模型的基础上计量盈余管理程度,而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2009)则采用盈余分布模型对盈余管理进行衡量。他们选取截止 2008 年 12 月实施了股权激励的公司为样本组,未实施激励计划的公司为参照组,对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目标业绩处盈余分布函数出现了不光滑的情况,证实了管理层有动机并确实为了达到目标业绩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股权激励抑制了盈余管理或二者无显著关系 与主流观点不同,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支持股权激励抑制了盈余管理或二者无显著关系。如罗玫、陈运森(2010)

5、根据公司是否建立了与会计盈余相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将上市公司分为三类来验证薪酬激励是否导致对盈余的操纵,实证结果显示与盈余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并不会刺激盈余管理行为,作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这类公司通常具有更好的公司治理特征和监管机制,从而在与激励可能带来的盈余管理冲动角力的过程中取得了优势。 四、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条件依存性 与西方研究基本认同股权激励导致盈余管理不同,我国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结论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这使部分学者开始思考导致结果嬗变的原因。他们的研究尝试在加入一些独特因素的前提下验证二者的关系。如徐雪霞、王珍义、郭丹丹(2013)引入了一直被忽视的生命周期因素,考察处于不同生

6、命周期阶段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证实成长期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而成熟期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非显著负相关。这一研究可促使学者们讨论以往研究中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视为无差异是否合理。李振华、冯琼诗(2012)则指出公司提出股权激励计划并不等同于执行股权激励计划,而以往的部分研究把两者混同,结论的可靠性必然受到影响。他们的结论显示二者的关系确实与股权激励计划所处的阶段有关:当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公司主要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当公司已提出股权激励计划但尚未通过时,公司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均显著少于其他情形。 五、现有研究的缺陷与改进 国内

7、学者对股权激励可能导致的盈余管理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也必然伴随着一些问题:(1)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可靠性存疑。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 Jones 模型或修正的 Jones 模型,但该模型是国外学者针对欧美资本市场的特点构建的,在我国的适用性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2)用以表示股权激励强度的变量合理性存疑。国内大部分学者都使用股权激励计划中授予管理层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刻画股权激励力度,然而这一指标太过单一,用来表示激励力度缺乏合理性。 (3)忽视了真实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现阶段的研究基本都只关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基于企业真实经营活动的盈余管理越来越多地被管理层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慧辉,赵媛,潘飞.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股权激励契约下的盈余管理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2,10(4). 2林大庞,苏冬蔚. CEO 与 CFO 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 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2,6. 3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4). 4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 5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中山大学学报,200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