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轨道交通不同敷设车站换乘效果的综合量化评价摘要:不同敷设方式下车站的布局及其内部设施的布设均不相同,这些都对地面交通衔接的换乘效果有较大影响。而在评定不同敷设车站的换乘效果差异时,多从定性层面分析,难以有量化类比的参考。本文则通过对轨道交通不同敷设车站从换乘层面出发,对影响换乘效果的因素进行量化,从而为评价不同敷设车站的换乘效果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轨道交通; 车站; 换乘; 评价; Abstract: a different way of laying the layout of its internal facilities laid under the station are not
2、the same as these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ground traffic convergence transfer. Assessing the different laying Station transfer effect differences, and more from the qualitative level analysis, it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analog reference. By laying rail transit station starting fr
3、om the transfer leve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nsfer effect to quantify,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aying Station transfer data. Keywords: rail transport; station; transfer;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U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衔接作为城市客运交通体
4、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客运整体化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功能是为市内公共交通提供高效、安全、方便、舒适的换乘衔接条件,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不同敷设方式车站与地面交通的衔接,其主要的布局、功能效用、规模投资会有差异,对地面交通衔接的换乘效果也有较大影响,进而在运行过程对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敷设类型车站的换乘效果进行具体的类比,在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尝试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指标量化时,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对车站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轨道交通车站
5、换乘效果的量化研究,应以“换乘便捷、连续、舒适”为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达到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的选取其实就是是一些归类的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有具体的反映。指标评价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地、合理地、客观地在量、质量、空间、时间上充分反映车站衔接条件的技术特征和效用品质。 综合性原则:从车站的总体布局、衔接设施配置、功能和运营等方面,全面准确地反映车站的总体水平。 可测性原则:指标可以通过一定的基础资料获得,并具有可靠性。 可比性原则:相同指标可用于不同方案的比较,即力争使指标实现定量化,对于非定量指标,也应有相
6、对优劣程度的评定标准。 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要有层次性,为衡量方案的效果提供方便。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在综合评价中,既包括定量指标如平均换乘时间,又包括定性指标如换乘的安全和舒适程度等。要使得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就必须坚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弥补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以及数据本身存在的某些缺陷。 涉及到整个车站的评价指标至少有几十种,精确的量化不等于评价的准确,对于换乘效果的总体评价,应选取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项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轨道交通不同敷设车站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综合评价就是要针对不同敷设方式给车站衔接换乘的综合效果
7、进行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因此,选择“目标准则指标”层次结构模式,建立轨道交通不同敷设车站与地面交通衔接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提出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方法, 对不同敷设车站的换乘衔接效果从车站客流特征、建筑特征、衔接设施布置等方面着手,可以建立起如下图所示的有效性、通畅性、人性化和经济性等评价准则,选取与这些方面直接关联的重要指标如换乘时间、换乘距离、运能匹配与换乘舒适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不同敷设车站的换乘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四、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 1换乘时间 换乘时间是指乘客完成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所花费的时间。可
8、以分解为换乘步行时间、排队时间、候车时间和转换车时间四部分。其计算式如下: y1(QrbTb+QrmTm+QrnTnQrtTt)/(Qrb+Qrm+QrmQrt) Tbt 步t 排队t 候t 候(公交); Tmt 步t 排队t 候t 存取; Tnt 步t 排队t 候t 存取; Ttt 步t 排队t 候t 候(出租); 其中: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客流量(人次h); 为轨道交通换乘小汽车、自行车、出租车的客流量(人次h); 、 、 、为换乘公交、小汽车、自行车和出租车的步行时间(min); 2换乘距离 换乘距离是指乘客完成整个换乘过程的步行距离,可用乘客从轨道交通车站步行到换乘车辆处的平
9、均距离来表示,其计算式为: 其中:、 、 、为轨道交通换乘常规公交、小汽车、自行车和出租车的步行距离(m)。 3运能匹配度 运能匹配度主要是指市内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地面交通为轨道交通疏散客流的能力。可以用高峰小时轨道交通需要换乘城市其他客运交通的客流量与其他交通运输能力的比值来计算。 (1)高峰小时轨道交通下车客流量。 其中:为客运高峰小时内,终到和途经轨道列车到达的持续时间(min); 、为客运高峰小时内,终到和途经轨道列车到达的平均间隔时间(min); 、为终到和途经轨道列车拖挂的车辆数; 为每节车厢的额定载客人数; 、为终到、途经轨道列车的满载率(); 为途经轨道列车到站时的实际满载率()
10、; (2)常规公交的客运能力 其中:、为轨道交通车站常规公交始发和途经的线路数; 、为高峰时段内,始发和途经线路的发车时间间隔(min); 为常规公交额定载客人数(以标准车计算); 为其他车型对标准车的换算系数; 、 、为常规公交车辆始发线路的满载率、极限满载率、途经线路到达时的实际满载率(); (3)为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的小汽车停车场的集散能力。 其中:为汽车停车场中的泊位数; 为小汽车平均载客数; 为小汽车平均停留时间(min); (4)为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的自行车停车场的集散能力。 其中、与、计算类似。 (5)为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的出租车的集散能力。 其中:为出租车停车场中的泊位数; 为出租车
11、平均载客数; 为出租车平均停留时间(min); 运能匹配度指标为: 其中:为轨道交通到达乘客中需要与地面交通进行衔接换乘的比例(); 、 、 、为轨道交通到达客流中换乘常规公交、小汽车、自行车、出租车的比例(); 、 、 、为换乘常规公交、小汽车、自行车、出租车的客流占全部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出租车客流的比例(); 4方便性 方便性是用来衡量车站内乘客停车换乘的方便程度,可用小汽车、自行车停车场可以用于换乘停车的泊位数与高峰小时轨道交通车站需要停放的小汽车和自行车数量的比值来计算: 其中:Q 为高峰小时轨道交通枢纽内上车乘客数; 、分别为采用小汽车和自行车停车换乘方式的乘客所占的比例();
12、P 为小汽车和白行车停车场的泊位数; T 为小汽车、自行车的平均停放时间(min); 为换乘停放的小汽车、自行车的数量与停放总量的比例()。 5舒适性 换乘舒适性指标可量化为人均换乘面积,用来反映换乘的拥挤程度,计算式为: 其中:、 、为轨道交通换乘其他客运交通的设施面积(m2); 为轨道交通换乘市内其他客运交通的平均换乘时间(min); 6安全性 安全性是用来衡量车站内的环境质量水平,站台楼梯等的设计是否考虑了乘客乘降的安全、方便,以及车站内发生紧急事故时乘客的疏散措施是否有效等,该指标难以量化,可根据经验以车站发生事故的间隔时间来考虑。 7经济性 车站的经济效益是系统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长
13、期以来轨道交通巨大的建设成本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降低运营费用已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主要以初期建设的工程投资和后期的运营费用两项指标来评价车站的经济性。工程费用主要与建设规模、型式、技术设备的购置、安装等相关;运营费用主要指运营管理时期各种设备的维修、新设备的引进等费用。 五、评价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有:专家打分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在上述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多准则综合评价方法。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
14、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这种方法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与定量因素,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系统性、简洁性等有点。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对不同敷设车站换乘效果进行量化类比,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方法则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具体算法相对简单,且较为常用,就不作赘述。 参考文献: 1 陈幼林,杨扬,杨春兰, 轨道交通系统换乘枢纽形式选择的定量化研究,科技与经济,2005 2 李凤玲,葛正义,基于 AHP 的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综合评价,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 3 张萌,毛保华,陈团生,基于层次-主成分分析法的常规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价,城市公共交通,2007 4 郭峰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换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