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163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讨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黑龙江省;非农就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23-02 一、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 据不完善统计,2007 年底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2、已达 400 多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约 25%左右,而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仅为 36.8%,待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将日益严峻。 (一)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黑龙江省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中年轻力壮、文化水平较高的部分,他们大多数且有一技之长。这些劳动力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却大大降低了农业中劳动力的素质,使得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技能在农业中的推广速度慢,难以落实科教兴农政策,阻碍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黑龙江省

3、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技术水平均较低,决定其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文化层面、高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农业推向现代化水平。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其素质普遍低于城市劳动力的水平,大多数是从事简单劳动的体力型工作,被边缘化。而市场的主体仍然是城市劳动者,素质更低的劳动者只能滞留在农村,最终形成城乡劳动力素质极其悬殊的局面。(二) 农民非农就业的社会歧视 1.户籍歧视 我国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极大限制了农村劳动者流入城市,缩小了农民非农就业的范围。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国家放松了户籍制度的限制,放宽了农民非农

4、就业的控制,并且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农民非农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形成了一股“民工潮” 。然而,我国市民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观念、意识很强,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受到城市市民的热情接待,而是到处碰壁,经常遭到城市市民的排挤。 2.就业歧视 农民非农就业的歧视包括在求职、就职、日常管理、待遇等方面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求职歧视是指农民工由于自身的身份,由于他们来自农村,自然而然被人为地划入到只能从事城市最脏、最累、最苦、最危险工作的行列。待遇歧视是指付出同等的劳动的劳动者而获得不同的报酬,即同工不同酬。同样,由于身份的原因,农民工所得到的劳动报酬远远低于市民,并且

5、他们还经常被无故克扣工资。 3.社会保障歧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是针对城市市民。在城市,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农民却被排除在体制之外。即使农民实现了农转非,得到职业转变,但他们依然没有享受到和城市职工同等的保障制度。 (三)农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市场障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其重要。同样,在劳动力市场,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要通过市场的调控来实现。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我国由于严重的户籍制度限制,不仅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分离,而且也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动

6、受到限制,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城乡分割的状态。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需要补充劳动力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分割,短期地区域性的劳动力流动都会给流出地、流入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严重侵犯了农民非农就业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了农民就业的成本,不仅使农民在非农择业中表现极大的盲目性,而且给农民的就业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阻碍了农民非农就业的历程。 (四)农民非农就业的土地制度障碍 黑龙江省的农村土地制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国家的多次土地制度改革,黑龙江省不断完善土地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家庭联产

7、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土地产权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化经营。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确看到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承包制的流转受到限制,不仅制约了农村土地的市场化,而且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阻碍了农民非农就业的历程。 二、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分析 制约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基数大 黑龙江省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与规模持续扩大,且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绝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时间。从 2000 年起,乡村就业人员一直维持在 900 万左右人口。 与此同时

8、,黑龙江省农村的生育观念还很落后,农民“重男轻女”的意识仍十分深刻,农村保障制度十分薄弱,使得本来已经快速的人口增长速度再次加快。新生人口的增加,使本来已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快速膨胀。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绝对数量,这样就会使得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大。这也是造成该省农民非农就业现状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工业部门曾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部门将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使得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基数也越来越多,再加之现代部门吸收就业的能力也在下降,这是由于黑龙江省大

9、型重型企业比重大所导致,这也在相应程度上增加农业过剩人口的基数。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早,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扶持该产业的发展,但是却忽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无法实现就近转移,或者跨地区转移。同时,该种转移成本高,也不是农民首选的择业方式。这种情况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普遍,这些城市工业实力雄厚,重工业基础良好,但是其他产业发展极其滞后。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这给黑龙江省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是却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劳动密集

10、型等第三产业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吸纳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消化饱和情况下,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得不到顺利解决。 (三)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因此农业部门本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大,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土地被占用,致使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农村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农业内部产业体系也十分健全,也不利

11、于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是一个不完整的产业,即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结合的产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极大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因农业是其主要产业而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是,却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又是最能吸纳劳动力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黑龙江省吸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种植业内部,吸纳劳动力较为薄弱的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过大;二是在农林牧副渔中,吸纳劳动力较为薄弱的种植业比重也过大。另外,黑龙江省作为工业大省之一,重工发展战略也导致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同样也制约其吸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 (四)城镇化

12、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自改革开放之后,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取得极大成就,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与东部省份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二者仍存在极大差距。由于该省小城镇布局分散、数量少,人口规模小,公共基础建设力度不够等,使得小城镇发展空间有限,而且与农村相比较而言也没有突出其优势,致使其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乡镇企业的饱和,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明朗化,以及小城镇管理体制的落后,使得农民进入小城镇仍困难,而要实现农民在小城镇非农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乡镇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而产生的特殊产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乡镇企业迅速

13、发展。乡镇企业的重大作用之一就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分布在乡村,有利于劳动力的就近转移,降低了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成本,产生了所谓的“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非农就业的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黑龙江省大多数乡镇企业由于计划色彩比较浓厚,企业发展还停留在 80 年代的发展水平,再加上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乡镇企业发展受挫,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下降。(五)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 当前黑龙江省由于专门对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培训机构缺乏,培训机制落后,以及务工中介部门缺乏,农民在进城务工之前没有一定的就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再加之客观因素: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生活习惯不适应等,致使农民非农就业道路艰难,并且在心灵上还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在劳动力输入地也没有相关部门对该类问题给以重视,没有将本地市场劳动力供需情况对外公开发布。机构的缺乏、信息交流的缺失,阻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使农民非农就业现状更加恶化。 责任编辑 王 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