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研究综述摘要:在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战略下,目前国内外高校广泛开展了双学位教育,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最强的专业之一更是成为高校双学位教育的热点。本文分析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双学位的实践,并进行了目前理论研究状况的综述梳理,进而从会计学双学位实践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和理论研究缺乏多样化方法以及尚未形成系统等方面探究了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学位 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为了迎合现阶段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2、,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等学校把双学位人才培养列入重要的本科教学内容。 一、双学位教育定位及各国状况 双学位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修读了另一学科门类所属的专业规定的学位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另外一个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的教育形式。在本科教育中,双学位教育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兴起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开设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综合性质课程,如杜克大学的“交叉文化” 、 “科学、技术
3、和社会” 、“伦理研究”等方面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跨越时间或空间、国界之内或国界之外识别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技能。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 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人文教育转向重视现代科技教育,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如牛津大学课程三分之一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如“哲学与数学” 、 “经济学与工程科学” 、 “生理学与哲学”课等。1985 年我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为双学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依据,1998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
4、人才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目前双学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普遍现象。 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双学位的实践探索 会计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专业,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其适用性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就业前景,更是成为各个高校学生进行双学位专业的首选。各个学校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培养方案,如表 1 所示。 三、关于双学位及会计专业双学位研究状况 从国外来看,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思(R.S.Woodwoh)1926 年提出了双学位(跨学科)概念,但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
5、出现了深入理论探讨和精细实验分析的文献,国内近十年才开始展开了双学位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关于双学位教育必要性的研究。Batson ela1(2002)指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双学位教育能更好地提供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毕业生;Batson et a1(2002) ,North(2005)指出大学应至少在两个学科间发展技能并在学习之间进行切换,双学位学生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适应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国内学者也指出双学位跨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趋势,双学位教育是教育的一次实质性改革(卢晓东,2003;徐体高,2004) 。 第二,关于双学位的界定与属性研究。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
6、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而获取的学位(高艳芳,2005;谭家健,2007;叶双、曾志新,2008) 。双学位教育应定位于独立于普通本科教育,并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和学科渗透融合等多方面的教育模式(张彦丽,2008) ,会计双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赵宏杰、2010) 。第三,关于双学位本科教育做法、存在问题与采取措施研究。Russell(2005) 、Boucher et a1(2004)指出由于大学学科间明显的差异,跨学科教育可能会存在结构和文化障碍;针对我国高校的双学位,学者们提出目前高校还存在着缺乏灵活的学制、学分制、
7、选课制、导师制等制度保障(龙艳,2009) ,同时国家也存在着缺乏专门机构进行审核及缺乏明确的国家政策(朱红,2007;丁峰,2012) ;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吴亚男(2010) 、杨宗仁(2011)等从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指导教育学生、加强培养方案研究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关于会计学双学位,余兴无(2008) 、邵军(2010) 、徐伟航(2012)分别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赵洪杰(2010)从引进兼职教师、完善会计学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会计学双学位的建议。 四、高校会计学双学位发
8、展和研究现状述评 现有研究和各个高校实践为会计学双学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目前实践和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从高校实践发展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尚未体现出差异化特征。从本文八所学校的培养现状来看,在培养要求上都定位于能在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且开设的课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学分上有所差异。实际上,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科类型有较大的差异性,学科背景不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应体现出差异性,如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层
9、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13 大学科门类,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学校战略定位的差异化导致了其学生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等不同,差异化定位的学校应体现出不同的会计双学位培养特征,但目前在各个高校还没有进行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和细致化的设置。 (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研究还缺乏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非系统性问题。一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关注的问题是客观事物“应当是什么”的规定和陈述,与价值有关,目前研究对会计双学位教育持肯定态度,在满
10、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尚缺乏关于会计双学位目前高校状况的系统化实证的研究,尤其是要证实或证伪会计学双学位对于学生就业、素质提高等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 ,目前尚无定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局限在培养目标等单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研究,如会计学教学模式应体现出会计作为应用型的特征,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移动课程、抛锚式等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另外关于会计双学位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研究,就应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环节、毕业论文环节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
11、保证双学位培养的整体质量效果,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注:本文系 2012 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82) 参考文献: 1.(美) 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 等著.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龙艳.大学辅修专业实践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3) :144-145. 4.赵洪杰.会计学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
12、010, (11):118-119. 5.朱红.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教学建设与改革,2006, (2):40-41. 6.丁峰.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 (11):79-79. 7.余兴无.中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4):170-173. 8.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J.江苏高教,2011, (3):102-106. 9.徐伟航等.中外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2, (4):115-118. 作者简介: 范英杰,女,南京大学博士毕业,青岛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