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病害的防治措施摘要:质量病害不易消除,它的存在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一大痼疾,也对结构安全构成一定的隐患。本文通过对混凝土工程的常见质量病害现象的分析,并根据其发生机理和施工过程的研究,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混凝土工程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混凝土结构工程在经济的发展迅猛的今天已经成为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地位是无可取代的。混凝土工程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安全性和耐久性。混凝土工程包括混凝土的配比设计、制备、运输、浇筑捣实和养护施工过
2、程,各个过程相互联系,任何一个施工过程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到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最终质量。 混凝土工程质量病害现象及原因 混凝土工程质量病害问题的出现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是紧密相关的,不仅与混凝土工程本身的材料和施工过程有关,还会受到钢筋工程和模板工程的影响。常见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混凝土坍落度差 主要原因: 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 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 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 (2)混凝土离析 主要原因: 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小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 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
3、入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 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3)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 主要原因: 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 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 (4)混凝土表面缺陷 主要原因: 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 。 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 漏振或振捣不实。 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5)混凝土表面裂缝 主要原因: 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 混凝土表
4、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6)混凝土强度不足 主要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 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 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 混凝土工程质量病害的预防措施 质量病害虽不易消除,但只要我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并加强管理,还是可以消除或避免的。针对于上面所列举的几种常见混凝土质量病害,通过分析其原因,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及预防措施。 (1)混凝土坍落度差的防治措施 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混凝土
5、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 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 1/3。细骨料通过 0.35mm 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 15,通过 0.16mm 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 5。 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土离析的防治措施 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 50100mm 厚与混凝土
6、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 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3)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的防治措施 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 (4)混凝土表面缺陷的预防措施 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对局部
7、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 (5)混凝土表面裂缝的防治措施 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 12h 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 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6)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防治措施 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相当一部分是立窑生产,安定性有时不
8、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 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 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 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 总结 通过对混凝土工程的常见质量病害现象的分析,并根据其发生机理和施工过程研究,对其中一些不会对结构承载力产生很大影响的质量病害,可以进行必要的修补,以满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适用性要求;而对于一些对整个混凝土结构安全有一定影响的质量病害,应该从根源上去预防,从施工过程中杜绝和排除可能会产生此类质量病害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张誉,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 3 王宗昌.建筑工程质量百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红(1969-)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环境工程专业,现任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