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298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一、地质概况 原满仓煤矿位于黑岱沟露天矿区之内,与该区地层相近,黑岱沟露天矿为第四系黄土广泛复盖,地层出露不佳,矿区内地层由老至新。阐述如下: 1.下奥陶统亮甲山组(O1L) 。为海相灰岩沉积,岩性为浅黄色、黄色薄层状结晶白云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钙质白云岩,顶部偶有薄层石英砂岩,中部夹竹叶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呈中厚薄层状,自形半自形细晶结构,白云岩含量 90%以上,常见氧化之褐铁矿小斑点,白云岩中普遍含黑色、棕黑色燧石结核及条带,燧石条带一般宽数厘米。出露于黄河岸边焦稍沟、黑岱沟等较大沟谷口一带,由于产状平缓下界未露。2.中石炭统太原组下部地层(C2t1) 。为

2、一套浅海过渡相细碎屑岩沉积,平行不正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下部为浅灰色、暗紫色铝土岩、铝土质粘土岩,块状构造及胶状构造,成分主要由高岭石、水铝石、水云母等矿物组成,三氧化二铝含量 30%50%,品位不高,构成铝土矿或高铝钒土矿层,相当于华北 G 层铝土矿,层厚 06 米,不稳定,常相变为砂泥岩,泥岩。底部富含铁质结核,局部地段形成鸡窝状铁矿层。中部以灰白色石英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砂岩富含铁质坚硬致密。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粘土岩为主,夹透镜状灰岩、泥灰岩12 层,泥灰岩黄褐色,隐晶质结核含泥质较高,富含生物碎屑及黄铁矿结核,有时相变为钙质泥岩。本组地层厚度、岩性在垂直及水平上变化均

3、较大,厚 7.7831.71 米,平均厚 18.70 米,出露于黄河沿岸及较大沟谷中。 3.上石炭统太原组上部地层(c2t2) 。为过渡相陆相沉积,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 6 层,为 6 上、6、8、9 上、9、10 号煤。根据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岩组。第一岩组:起于本组底部深灰色、灰白色细粗粒石英砂岩(K1)底部含砾石、孔隙式胶结,交错层理发育,富含铁质坚硬致密,较稳定作为标志层与太原组下部分界与山西晋祠砂岩相当。其上为灰黑色砂泥岩、泥岩极不稳定煤层 10 号煤无工业价值。第二岩组:起于 9 号煤底板砂岩,止于 8 号煤顶板泥岩,9 号煤底板砂岩为灰白色、深灰色细粗粒石英砂岩含铁质,

4、该层砂岩多不稳定,在本区中部常相变为泥岩、粘土岩,其上为灰黑色泥岩、砂泥岩及煤层夹透镜状砂岩,含煤 3 层为 9、9 上、8 号煤。9 号煤层结构复杂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为不稳定煤层有尖灭现象,常因上部夹干增大形成独立上分层 9 上号煤层,与 9 号煤层分叉合并频繁。8 号煤不稳定在本区局部可采。第三岩组:起于 6 号煤底板砂岩,止于 6 上号煤层顶板粘土岩,6号煤底板砂岩为灰白色细粗粒砂岩,不稳定,常相变为粉砂岩、砂泥岩。6 号煤巨厚且较稳定,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结构十分复杂,在浅部风化现象较严重。煤层顶部夹干较厚,形成独立上分层 6 上号煤与 6 号煤分叉合并。6 号煤顶板一般为灰白色

5、粘土岩(N3) ,块状质硬,有时为软质粘土岩,不稳定,常常相变为泥岩砂泥岩。 4.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 1、3、5 号煤层,据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组。第一岩组:起于底部灰白色中粗粒长石质石英砂岩(K2) ,含砾局部为砂砾岩,具大型斜层理。泥质、粘土质胶结,较坚硬局部地段风化后疏松状。其上为深灰色、灰黑色砂泥岩、泥岩、细砂岩夹 5 号煤层,局部可采。第二岩组:起于 5 号煤顶板粗砂岩,止于 3 号煤顶板粘土岩、砂泥岩。粗砂岩为灰白色、浅黄褐色长石质石英砂岩,分选磨园中等,局部含砾。其上为薄层灰黑色、深灰色砂泥岩、粘土岩及 3 号煤层,含菱

6、铁矿结核。3 号煤结构复杂,经常以上下二个分层的形式出现,不稳定局部可采。第三岩组:为深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夹薄层灰黑色泥岩、砂泥岩,上部含 1 号煤层极不稳定,一般为薄煤线无工业价值。砂岩致密较硬,含小砾石云母片及菱铁矿结核,风化后常见铁质晕圈。第四岩组:为灰褐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夹薄层砂岩。顶部粘土岩深灰色杂色具鲕状结构,不稳定常相变为砂质粘土岩、砂质泥岩。 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井田内上部地层多已剥蚀,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个组:下部以黄褐色砂岩与紫色、杂色粘土岩、深灰色泥岩互层,粘土岩具鲕状结构,含磷质结核,品位不高,底部含砾粗砂岩(K3)

7、厚层状,斜层理发育,胶结中等较稳定与山西骆驼脖子砂岩相当。中部以黄绿色含砾粗砂岩为主,夹紫色、暗绿色泥岩粘土岩。上部以紫色黄绿色泥岩、砂泥岩为主,夹浅黄绿色长石质石英砂岩,局部含砾。 6.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 。陆相碎屑岩沉积,井田内地层大部剥蚀,出露于西部,全层厚约 300 米,最大厚度 50 米。底部为黄绿色含砾粗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其上为绛紫色,紫色泥岩砂泥岩、粘土岩与砂岩互层。 7.第三系红土层(N) 。红色棕红色钙质红土层,含砂质及钙质结核,层理明显,厚度变化较大 021.87 米,平均厚约 4 米,另星出露于沟谷两侧。 8.第四系(Q) 。上更新统马兰组(Q3m):淡黄色、黄

8、褐色粉砂质黄土,夹粘土层,粒度均匀,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厚 0102.56米,全区广泛分布。全新统(Q4):为冲洪积、残坡积之松散砂砾泥砂及见积砂等另星分布于沟谷之中或山梁上。各处厚度不等,一般 05 米左右。 二、构造 准格尔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北缘。本次火区勘察范围总的构造轮廓为东部隆起、西部凹陷,走向近 SN,向 W 倾斜的单斜构造。南端地层走向转为 SW 至 EW,倾向 NW 或 N。倾角一般小于 10,构造形态简单。本区附近构造主要产生于地壳升降运动,构造形式以褶曲为主。区内南部发育有轴向呈 NNE 的短轴背向斜井渠沟向斜、矿区北部发育有 NWW 石圪咀

9、向斜。 (1)褶曲。西黄家梁背斜:位于本区西北部,轴向 N50EN30E 总的构造线方向仍为 N50E,是贯穿本区西部的主要构造形态,由于轴部比较宽缓,受次一级的波状起伏的干扰,故在平面图上显示出扭转现象,北斜呈不对称状,西陡东缓,东翼倾角一般小于 10,西翼倾角局部可达 35以上,一般 25左右。从地质剖面及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来看,西翼变陡部分水平距公为250350 米,再往西延伸不远,倾角即变为 10以内。轴部隆起幅度一般在 100150 米,局部可达 250 米,至本区西南端已呈封闭状,据初步分析延伸至区个即行消失,至北东方向轴部变得宽缓和抬起,使 6 号煤层接近地表,给露天首采区的开发

10、创造了有利条件。井渠沟向斜:位于本区东南端,西黄家梁背斜以东约九公里,轴向 N45E,是本区南部的主要构造形态,两翼地层倾角一般在 5左右,为一轴部平缓而宽阔的,波幅不大的向斜构造。下因如此,在地质图上及剖面图上均反映不明显,仅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有反映。 (2)断层。哈马尔峁正断层(即焦稍沟断层):位于本区北部,断层走向 N35E,倾向南东,倾角 70,断距 80 米,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最末端的断距小于 20 米直至消失,延伸约 2 公里。石疙咀正断层:位于黑岱沟内的本区西部,断层走向N25E,倾向南东,倾角 60,断距 15 米,延展约 2 公里,断层迹象明显。 三、煤层及煤岩特征 (

11、1)煤层。黑岱沟矿区以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自上而下含煤 9 层。分别分:1、3、5、6 上、6、8、9 上、10 号,煤层平均总厚度 33.65m,含煤地层平均厚度 116.50m,含煤系数 29%。 (2)煤岩特征。一是宏观煤岩特征。煤的煤岩组分以暗煤和亮煤为主,丝炭分布于层面,局部含镜煤条带,属半暗型半亮型煤。二是显微煤岩特征。显微组分定量鉴定结果表明,区内可采煤层有机显微煤岩组分以丝质组和镜质组为主,丝质组含量 52.8%60.2%,平均 56.5%,镜质组含量 28.7%35.6%,平均为 32.15%,二者之和占有机显微煤岩组分的 88.65%。煤中矿物质以粘土类含量最高,在 13.8%18.9%之间;其次为硫化物和碳酸盐类,前者含量 0.06%5.6%,后者含量 1.0%1.3%之间。矿物杂质在煤中多以侵染状、链条状态赋存,难以洗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