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4968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成为了日后建筑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关键字: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social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mand for

2、housing,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building like a raging fire, but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expense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come to an e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as a future trend of architecture de

3、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process is essentially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 1.1 建筑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建筑 今天,在现代

4、化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建筑(群)和具备了“智能建筑“特点的现代化居住小区。虽然它们都建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综合“信息系统“,但从整个城市来讲,它们仍只是一个个功能齐全的“信息孤岛“,如何将这些“信息孤岛“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大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进而将整个城市推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数字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可以说“数字化城市“是“智能建筑“概念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扩展。可以设想,在将住宅、社区、医院、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等所有智能建筑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形成“数字化城市“信息平台之上的“ 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住宅“,与现在的“智能建筑“、“智能小区

5、“或“智能住宅“有多大差别?这些可以预见的前景,预示着“智能建筑“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领域。 未来的社会必将是智能化的社会,除了节约能源与仿生建筑,今后的建筑科技必将跟智能化息息相关。建筑智能技术给绿色环保、和仿生建筑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统一结合。 1.2 建筑趋势之二建筑市场循环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制约人类发展的长期问题就是资源,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头等大事。基于此,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为此,必须要把循环经济确立为我国建筑业的一种发展战略,并且要把它贯穿到建筑业活动的各个领域中。我们知道,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6、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和开发与建筑产业相关的诸如:节能降耗技术、优化设计技术、绿色规划技术、资源可回收技术等。通过应用和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实现节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最终达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见,建筑市场循环发展是一大趋势。 说到建筑的未来发展,不可不提的便是绿色建筑。20 世纪 90 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环保型产品逐渐在市场上成为主角,消费者对建材提出了安全、健康、低碳等要求。推广应用绿色技术,使用无公害、无污染、无放射性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是建筑业发展的

7、必然趋势。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绿色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2.1 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 GDP 的增长。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

8、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2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节能建筑不是一种具象的东西,绿色节能中的“绿色”不仅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屋顶” “立体绿化”,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建设一种与生态和谐的绿色环保建筑。绿色节能建筑中的“节能”是指建筑物采用节能型的结构、材料和器具,其中大部分或者全部的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可再生资源。 2.3 绿色建筑的价值体系 节约能源和资

9、源,减 CO2 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 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 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 1/3 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 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4 绿色节能建筑

10、是智能建筑和绿化建筑的有效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建筑仿生学就是将生物学的成果和思想方法引入到建筑设计领域的结晶。人类在建筑上遇到的所有问题,自然界早就有了相应的解决方式。由于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必须进化出高效低耗、自觉应变的生命保障,形成以表皮和内部器官、腔体一起协同作用的调节系统, 增强了生物体的环境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人们营造建筑的直接目的,就是有效地抵御和缓解外部气候的不利影响。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有效结合,就像鸟类一样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换“羽毛”,这就为人类制造一个非常舒适、健康的

11、室内环境。人类有 80%的时间在室内活动,绿色建筑由于改善室内环境,可以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生命将会延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这就是另一方面的节约。 2.5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广应用 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时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而应该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让绿色和节能融入普通百信的日常生活。如果老百姓人人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自己使用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注意到使

12、用绿色节能建筑对个人、社会及未来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好的建筑节能政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但仍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 三、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领域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 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 ,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2009 2 李岩;浅谈可持续发展建筑J;山西建筑;2007 年 04 期 3 潘剑;未来建筑的探索与研究A;2009 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C;2009 年 4 孙中秋,王宇纬.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0,36(24):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