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研究【摘要】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难度无疑是加大了,教学的任务也更加繁重了,“五严禁令”的提出更是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课时减少了,课堂教学任务加重了,激活英语课堂,提高效率势在必行。笔者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激活课堂,提高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 激活;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高中生应达到的英语水平要求更高,要掌握的词汇量更大,学习难度更大。因此,要让学生学好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进而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根据本人几年来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浅薄的见解: 一、进一步优化备课工作编写导学案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在
2、认真的备课,可是真正到课堂中实践之后才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依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在备课,而没有让学生也参与到备课工作中来。让学生“备课”?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预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按照大纲的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课程难度,设计成为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新知导学、新知检测几个板块,做成导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预习。这样,有了导学案,很多不会预习的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做好预习工作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人数、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差异等,分编学习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
3、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让他们进行分组预习,这样便于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讨,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词典等各种资源做好预习工作。可以让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让生生之间充分地互动起来。在师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学生就会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大地提高。 二、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要想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缺乏学习
4、兴趣。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语言知识以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有生动有趣的,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课堂导入。 新授英语课的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要新奇(满足学生求新心理) 、多变(不断更新和变化刺激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导入方法多样) 、热烈(创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此外,英语新课导入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
5、意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主题。导语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既能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求知,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旧知与新知联系紧密,进入课题自然合理。具体可以采取直观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预习导入法、实事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和游戏导入法。例如上“Film and Film Events”这一单元 Reading 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电影以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片段和花絮,在新课一开始时播放给学生观看,电影这一主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电影知识的兴趣,然后再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入
6、本课话题,轻松地把学生引进了知识学习的大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情景对话,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展示自己,就能让整节课在轻松愉快、有张有弛的氛围中结束。 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主角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中心”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是激活课堂、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五严禁令”的提出,只有激活英语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彦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祖国?建设版,2012(11) 2黎妮.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当代教学论坛,2012(12) 3蒋陈立美.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77) 4张西平.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祖国?建设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