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5780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摘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的营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实践也不是很充分,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结合自己的设计经验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景观设计 植物 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植物自身的多变性与可塑性强,因此可以构造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并与各种空间形态相结合,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产生多种多样的效果。随着人们对于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加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

2、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景观设计是指合理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类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与传统造园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大众群体,它为人类和其他物种服务,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突出植物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植物的空间构成功能、美化功能与生态功能。因此,现代景观设计要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营造足够的绿地和绿化,设计建造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使人们通过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类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可见园林植物空间营造

3、具有重要意义。 1 园林植物空间的特点 植物景观设计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划分为结构性栽植(structural planting)和装饰性栽植(ornamental planting )。结构性栽植强调了园林植物在室外空间营造中的结构性价值,而装饰性栽植是指对空间结构形式影响不大,主要发挥其美观功能的一种种植形式。结构性栽植作为室外空间营造的主要手段,其创造的园林植物空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生命性:园林植物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最大差异是构成材料的不同,建筑空间是由无机的材料构成,而园林植物空间是由有生命的植物材料构成,只有依附于土壤、阳光、水分、小气候等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其形态为有机形式

4、,形态复杂、类型多样,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空间的流动性。 1.2.运动性:植物环境是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植物空间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是其它任何人为环境所不能比拟的。反映在植物个体从幼年向成年的转化,也反映在植物群落由于生态因子的调节而产生的变化,更反映在植物随季节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的空间形态。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延续性和复杂性,与人为的硬质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 1.3.色彩性:植物色彩的宽广幅度,远远大于人工色。同时植物的色彩明暗对比和不同色相的有机配合,又必然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2 园林植物空间的空间要素 园林空间通常是由山、水、建筑、植物和小品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大小不同、景象各异的多

5、种形式的空间组合。园林植物空间主要由意境、园路、边界等构成。 2.1 意境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园林中由来己久。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诗画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往往借助古代诗词歌赋对植物的意境描述,营造出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而园林植物空间不同的设计用意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意境,而这种艺术效果的表现必须以生态文明和简约直观为依托,才能更好的体现出配置手法与安排。比如说佛家认为六根清净是最好的境界,那对于类似的设计就要体现安静惬意的感觉。但除了直观去感受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去“领悟” ,当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园林植物空间的设计正是需要这样一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去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同时设计出更让人感觉

6、更舒服惬意的意境。3 2.2 园路 园路是游览的组织动线,也是视线的通道。游人沿路观赏,可获得所在环境的整体印象。园路与动态观赏有关,具有连续性、方向性、目的性和通达性等特点。当园路穿过不同的景区,运动中的视点和视域不断发生变化,空间的景观特征各不相同,空间序列相继展开,或开敞、或私密, (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故此中国园林一直有移步换景之说) 。 2.3 边界 林缘是边界在园林植物空间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也是园林植物空间的特征性要素。主要靠这个手法来分割出不同的空间和效果。从视觉角度来分析的话,空间的主要赏景面也是边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空间感受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设计边界时,要考

7、虑空间的错落和景观的叠加等各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边界的处理也会影响观赏气氛的形成。 2.4 节点和焦点 节点是游览动线的连接点,多位于入口、方位变换处。在这些重要的节点,人们(往往会)驻足、观察周边环境,因此,节点也是重要的观察点和视点。焦点,又称视觉中心,是园林植物空间中最引人注目的对象。它具有清晰可辨的独特形象,以其明确的体量、形状、色彩、质感、位置突出于所在环境或背景。 2.5 视点、视距与视域 园林设计主要强调对美的追求和感受,一方面是指在停步观赏时能感受到的画面的整体性和直观美;另一方面是指观赏者在不断移动时,还能继续感受到风景画面的连续性。静态观赏与观赏的视点位置、角度、距离等个方

8、面的要素有关,动态观赏还与游览路线和方向有关。视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分布、高低变化,视距和视角等都会影响到观赏效果和空间感受。在园林植物空间中,主要通过视觉器官感知景物和空间的存在。视点又称观赏点,即园林中观赏风景的位置。按照外部空间理论,视距关系到对景物的视觉感受,因而也影响到空间的尺度和层次。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一般将植物高度、视距作为空间尺度感知的参照物。1.2 3 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营造结构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已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生态位、占据不同的空间,将乔、灌、藤和草坪、地被植物搭配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生长空间,营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园林植物空间。以下

9、将对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营造结构进行分析。 3.1 包容结构 包容结构是指在一个大空间中包含了一个或多个小空间而形成的视觉及空间关系。在植物景观中,开敞、半开敞的大空间内可以包含小空间,如草坪空间中包含植物所围合成的虚或实空间,或者覆盖空间中包含小空间。当被包容的小空间与大空间的差异性很大时,小空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或成为了大空间中的景观节点。 3.2 接触结构 园林植物空间之间不重叠,但表面或边缘相互接触的结构关系。此时,植物空间之间视觉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取决于连接它们的植物所形成的面的性质。 3.3 连接结构 在分离的两个园林植物空间中加入一个过渡性植物空间,来连接两个空间。过渡性植物空间的

10、表现形式可以十分多样,包括覆盖空间和竖向植物空间。它本身是作为被连接空间的从属存在的,但亦可上升为统治空间。作为从属存在的过渡性植物空间,将直接影响观赏者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的心理感受。 4 园林植物空间序列组织方式 空间序列反映了空间布局的次第关系。空间序列感与时间、路线和空间密切相关,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路线,穿越不同空间所体验到的。园林植物空间的组织不仅要运用各种手法丰富层次和景深,而且还要从整体上协调好各个局部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形成主次分明,抑扬顿挫,变化统一的空间序列。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4 4.1 串连式 以轴线贯穿植物空间,空间序列沿着轴线依次展开,植物空间依次相套向纵深

11、发展。高潮出现在轴线的后部,或者一系列空间的节点,或者在高潮出现之后还有一些次要的空间延续形成对景。这种序列中的空间布局方式既可呈严格的对称式,也可以突破机械的对称,力求富有自然情趣和变化。串联式在西方园林中应用十分普遍,如法国凡尔赛宫苑的植物空间沿着中轴线层层展开,并形成了虚实、明暗、开敞与封闭的对比,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同时令人感受到雄伟、壮观的气势。 4.2 环状闭合式 植物空间序列沿着路径由一个个单元空间依次组合成单环或套环形式。如杭州太子湾公园是以植物形成的环状闭合式空间序列,在主入口处利用利用植物障景分隔空间,遮挡游人的视线,同池杉林围合成第一空间。转过障景,沿着樱花小径走廊空间

12、、马褂木竖向植物空间来压缩视线形成引导段,引导游人到达第二空间望山坪草坪,由于空间的对比,草坪空间主体得以突出。同时利用地形和园林小品的组合,在制高点设置茅草亭作为焦点,把游人引导到第三空间。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逍遥坡草坪之间,通过一片枫香、麻栎为主的混交林来连接。整个空间序列有抑有扬,有起有伏,变化丰富。 4.3 综合式 现代公园常常将串连式和环状闭合式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运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其中植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占到了很大的比分,园林植物的空间要素、植物空间营造等是在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9. 2查尔斯?詹克斯,李大夏译.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8. 3陈丛周.中国园林鉴赏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英瑾,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5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