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淀镇西大街往事今天的中关村创业街,是原来的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但海淀图书城步行街再追根溯源上去,则是清代就有的海淀西大街南段。 海淀西大街位于今中关村西区西北部。旧时它北起海淀路,南止南大街西口,街长约 200 米。自从 1860 年英法侵略军烧了圆明园、老虎洞商业街及海淀一些地方以后,它是京西海淀重镇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昔日繁华胜景 海淀近山傍水,是大自然的造化,就连它的名字,也是由水而来。对其是什么时间成村的其说不一,但根据元监察御史王恽在中堂事记中记载:“中统元年(1260 年)赴开平,三月五日发燕京,宿通元北部。六日憩海淀,距京二十里” 。从这段记载可证,蒙中统元年时,不仅已有海淀村,
2、而且村中还有客店。 由于海淀附近环境优美,明万历帝的外祖父武清侯李伟,便在海淀西大街西北侧,建起了京城第一名园清华园。接下来大书法家、官至太仆寺少卿的米万钟,也在西大街的北侧,建成了一座京城最著名的水景园(勺园) 。清康熙帝于 1679 年圣驾驻跸清华园,看到那重叠的山峰,远处的沙洲,早晨的炊烟,傍晚的薄雾,四季的鲜花,百鸟的歌唱,禾稼的芬芳,不禁感到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于是,便命修葺清华园,易名畅春园。畅春园 1687 年峻工后,康熙帝便移驻畅春园,并决定在此“避喧听政” 。自此,清帝从康熙到光绪在海淀周围建园之风一发不可收,一直延续了 200 余年。清代先后在此建成了三山五园和今燕园内的朗
3、润园、洪雅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蔚秀园、承泽园等 40 多座皇家园林。自康熙到慈禧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园子里。他们园子里吃,园子里住,园子里办公,有的最后死在园子里。在这情况下,首先带来的便是大臣们的上朝问题,因为部分官员住在城内,他们每天上朝吃尽了劳顿之苦。魏源在都中吟中写道:“下海淀、下海淀,请事画诺如邮传,未明往返八十里,郎官住城堂住淀” 。 由于清室几朝的驻园听政,给海淀带来了繁荣的生机,尤其是老虎洞和西大街。清人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载:“海淀大镇也,自康熙以后,御驾岁岁幸园,六部司员各赁寺院。清晨朝趋者,云集德胜、西直门外,车马络绎。公事毕,或食公厨,或就食肆,其肆多临河
4、,举网得鱼,付之酒家,致足乐也。当是时,百货非上者不往,城所用,乃其次也” 。当时由于皇家园林的发展,给海淀尤其是老虎洞和西大街带来第一个繁荣和辉煌时期。可以这么说,海淀是皇家园林的后勤部,同时又是园子里当差和佣人们的“职工宿舍” 。这里的老虎洞与宏雅园、军机处相连,从西直门到熙和园的御路直穿西大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贸易兴隆。 在西大街北端有坐清梵寺,建于明代,康熙年间重修。前殿供佛祖,有康熙御书“清梵寺”三字额;后殿名大悲坛,有雍正帝御书“慈天广佑”额。乾隆二年(1757 年) ,皇上赐藏经全部,以为皇子“同参密藏” 。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 ,又建六祠三楹。该寺共有殿房四十二间半
5、。清初,清梵寺为皇室家庙,自咸丰年间,则成庙市,每年正月成为海淀最大的集市。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六十岁(1713 年)万寿盛典和乾隆八十岁(1790 年)万寿盛典都是把清梵寺作为起点,经黄庄关帝庙、北下关、西直门、北海三座门、景山进入神武门的。中间设彩坊、彩台、皇棚、戏台、彩墙、鳌山灯等景点 600 余处。另外,在康熙万寿盛典时,康熙布告天下耆老,年六十五岁以上者,官民不论、男女不论,均可按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聚宴(又名千叟宴) 。自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到二十三日,总计参加这次宴请的满汉耆老人数不下 7000 人。据传,康熙帝举行的千叟宴,便是在距西大街近在咫尺的畅春园大宫门举行的。 在西大街
6、 67 号一带,有条金龙馆胡同,相传康熙年间,这时原是一家简陋的茶座。某夏的一天,康熙微服出畅春园来此喝茶,走时付了五两白银。朝中大臣闻悉,纷纷来此品茶消暑、吟诗作画。一时间茶馆内挂满了字画,布置更加雅致,名气也越来越大,此后胡同名也叫金龙馆了。 渡尽劫波犹在 康乾盛世后进入了十九世纪,由于清政府的因循尘旧、政治腐朽,失去了与时俱进的良好机会,国力日衰,致使西方列强产生瓜分中国的野心。在短短半个世纪左右时间内,竟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海淀镇工商业的厄运也随之而来了。 咸丰十年(1860 年)秋天,英法侵略军于 1860 年 10 月 6 日侵占了海淀,火烧圆明园。据一些清大臣事后回忆
7、:“二十二日海淀老虎洞、挂甲屯等处,房屋被(英法军)焚” , (翁文公日记 ) 。 “敌人占据海淀后,海淀大街及宫门亦被焚烧” , (庚申实录 ) 。在短短半个月之内侵略军不仅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还把海淀几条繁华的街市焚为灰烬,连老虎洞街上铺的条石也给烧爆裂了。英法侵略军离去后,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说:“自庚申秋御园被毁,翠辇不来(海淀) ,湖上诸园及海淀长街,日就零落” 。 海淀镇虽然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景象,但清代吃皇粮的殷实富户,损失不甚严重。在海淀新建宅园随处可见。被焚毁的店铺,经整修筹措继续开业,海淀镇的工商业又有所复苏,仍不失京西大镇的名声。40 年后,即 1900 年八国联军又来了,
8、 “八国联军进入京城和海淀一带时、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他们常常是毁门而入,见人就杀” (王神父日记 ) 。“原清华学校学生张邦永在法国卡勒城,通过华人认识一位经营杂货店的女士,据女士讲她原是海淀人,八国联军到海淀时,抢掠烧杀强奸无恶不作。那年她 18 岁,她家在海淀西大街开的香烛店被焚毁,她一家都死光了,她因被一个法国军官掳走才免于一死。1919 年见到她时,她还不足 40 岁,天足。听说张邦永是清华学校的学生,对海淀情况问得非常详细” 。 (徐征:百年海淀耻记 ) 。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称帝,皖直奉桂滇五大系军阀混战,致使 16 年换了 47届内阁。人民处于水深火
9、热之中,海淀镇仅存的店铺只能在动乱中偷生。尤其在 1916 年后,社会秩序失去了控制,社会盗贼四起,兵匪一家,商店不敢开门,居民不敢外出,海淀周边拦路抢劫者屡见不鲜。原在西大街北端立有一块纪念碑,是海淀商号为感谢陆军十三师组成的共和军维护海淀镇治安而树立的,石碑立于民国六年(1917 年)九月。 可喜的是从 1911 年到 1926 年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相继迁入,给海淀带来一线商机。但好景不长,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早晨,十六架日机在晓光熹微中悠悠而来,投下了三十颗炸弹,只炸西苑一座空营。但这一声巨响,震得一切都变了颜色,海淀被砍死了九个警察” , (冰心默庐试笔 ) 。海淀镇被日本侵略
10、军占领了。从 1937 年 7 月 29 到 1945 年 8月 15 日,海淀镇商业又在日本军蹂躏下,度过了八年又半个月。日本投降了,国民党反动派又来了,为了维护其即将灭亡的统治,对海淀商户进行狂征暴敛,商户苦不堪言。但作为京西重镇的海淀西大街,仍然担负着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用品的供应和服务。据市档案馆所存历史资料统计,海淀西大街 1947 年尚有 115 家商店,合计 43 个行业。 海淀西大街的 115 个店铺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单表一家仁和酒店,就有一段掌故。这仁和酒店位于西大街 46 号,铺长甄秀峰,1899 年开业。专营莲花白酒。莲花白酒始创于金代。该酒是用白莲的莲蕊、莲子、砂
11、仁、丁香、五加皮等 20 多种珍贵药材,再配陈年高梁酒酿制而成,具有滋肾、和胃、健脾等多种功能的养生酒。明清两代皇帝都把它作为宫廷御酒饮用。由于皇帝的厚爱,名声享誉京城,其身价起过当今的茅台酒。1899 年甄家掌握了莲花白酒的酿制技术后,便在西大街开一酒店,前店后厂,专营莲花白酒。后来,清华、燕京中外教师饮用此酒后,同声叫好。名声传到海外,仁和酒店生意十分兴隆。解放后,仁和酒店于 1955年公私合营。合营后根据上级指示将莲花白酒移交西郊葡萄酒厂生产经营。葡萄酒厂于 1962 年广交会上将此酒打入国际市场,被港澳同胞和各国顾客誉为“酒中之王” 。1988 年前后,该厂每年生产 1000 至 20
12、00 吨,主要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1992 年以后,该厂因与河南西峡酒厂注册商标纠纷,法院依商标注册时间制定北京葡萄酒厂败诉。自此北京停止生产莲花白酒。 新时代的旅程 建国后的 1954 年,西大街工商业与全国形势一样,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快了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到 1956 年全区工商业基本上实现了公私合营。各行各业分别划归油盐、棉布、百货、糕点、饮服、五金、牛羊肉和中西药八个区店管理。手工业组织起来的 46 个合作(生产)社,归手工业办事处管理。 1958 年区政府对西大街进行了统一规划调整,调整后的西大街除保留饮服、修理、药店、服装、书店、信托和门诊部等
13、大约 20 多个经营门店外,其余房屋均作为各业基层店使用。一直到 1986 年,近 30 年间虽然中间有某此变动,但整个布局变化不大,因为西大街已不是海淀的主要商业街,主要商业街已向外移至五道口(暂安处) 、甘家口、翠微路和永定路等大商业区经营。 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厉行科教兴国,重视文化。在海淀西大街基础上,兴建起了由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名的“中国海淀图书城” ,荟萃了上百家书店书市。一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这里都是高校学子和社会各界热心文化人士的常去之地。再到本世纪初,随着中关村IT 和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中关村西区的业态不断发生变化。海淀西大街的车马人流、街区风貌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近些年,随着西区的改造和车库咖啡、3W 咖啡等的入驻,海淀图书城应时之运转变为中关村创业大街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海淀西大街的变迁让人生起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