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增强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955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力增强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着力增强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着力增强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着力增强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着力增强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着力增强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摘要】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提出五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本文从创新的定义出发,探讨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创新能力的现状尝试对如何增强我国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 创新方式 创新体系 创新能力 一、创新的定义及重要意义 创新是什么?在经济学领域,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从而对已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了重组” ;在科技领域,创新被定义为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和发明以前没有过的东西。后者的着眼点在于新发

2、现、新技术本身,而前者重点在于新技术所引起的工业生产过程,这些过程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方式。 显然,党的十八大在经济发展方面强调的创新是侧重于经济领域的定义,一项新技术发明,如果不能改进工业生产过程、促进经济增长的话,在经济领域就不能被称为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将技术进步置于基础性地位。熊彼特说道,“开启资本主义发动机,并使其不断运动的基本推动力来自于新的消费品、新的生产方式或运输方法、新的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所创造的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即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这得益于

3、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继续重视创新的作用,争取尽快实现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二、我国创新能力现状 谈及当前我国创新能力水平,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创新能力不足” 、 “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诸如此类的消极评价。但假如我们观察近年来一些调查、数据,则可能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佐治亚理工学院 2007 年世界“高科技指数”调查,通过对 33 个国家进行比较,综合统计数字和专家看法,在“科技水平”方面,中国获得世界第一。另外,2012 年由世界著名的毕马威咨询公司组织的一项面向计算机和电子等行业超过 6

4、50 名高管的调查显示,中国被认为最有可能在未来 4 年内成为最大的“全球创新热点” 。 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的例子还有很多,但这能不能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领先世界?答案是否定的。这并不是因为我国一贯谦虚的传统,而是因为当前“中国制造”世界闻名,而“中国智造”仍在起步,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事实上,要准确评价中国的技术创新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甚至被称为现代版的“李约瑟之谜” 。一方面,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航天、航空、深海、新能源等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我们将在 2020 年前赶上美国,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另一方面,近现代历史上引起了重大生产过程重组

5、的技术成就极少源自中国,中国的创新体制并不完善,虽然日益精进的“山寨”技术令人瞠目结舌,但是真正意义上“中国智造”的产品还没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这说明,我国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在一些领域,有一些产业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甚至有点畸形发展。可以把我国创新能力现状归纳如下: (一)国家日益重视科技创新,科研投入增长迅速,科研水平不断进步,论文的质量有所提升; (二)学习、模仿能力不断增强,仿照他国新工艺而产生的新产品不断增多; (三)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基本没有掌握, “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基本上被证明是失败的,依然停留在“中国制造”的层面; (四)基本上没有能够引起社会生产方式重

6、大变革的开创性产品; (五)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目光过于短浅,不愿放弃眼前容易得到的利益,不肯花大力气研究,致使过于依赖国外技术。 (六)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得比较明显的领域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比较多。 三、我国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经过对自身多年来为提高创新能力所作的努力的总结与反思,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创新道路,才能促进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二)重视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

7、础。我国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弊端, “应试教育”制度受到很多诟病,舆论观点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创新型人才不足。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继续对教育制度进行探索,努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制度。 (三)扩大创新主体。扩大创新主体,鼓励更多一线工人成为创新主体,鼓励技术人员更贴近生产工人。让创新不再只是设计部门的事情,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的氛围。 (四)创新创新方式。竞争优势在英、美、日之间的历史转移表明,大国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创新方式的竞争。中国要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必须进行创新方式的创新。 (五)鼓励企业创新。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消除或减少企业不愿进行创新的惰性,

8、激发企业创新的欲望。可以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同时可以对取得创新成果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奖励。 (六)把握不同创新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源头进行创新。创新有多种来源,很难论定哪个创新来源更重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创新方式。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我国的创新能力已经有所提高,某些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实现我国的长足发展,我们不能有所松懈。我国要想创造“中国模式” ,应该注重创新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甄志宏,刘长喜,马莹,顾小建,胡玉婷.“举国体制”与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向J.文化纵横杂志社. 2贾晋京.从国家创新体系看世界工业版图J.文化纵横杂志社. 3黄莉.创新与中国科技体制现状,文化纵横杂志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