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摘要: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 指数)计算了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表明 SITC 第 0 类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SITC 第 1 类、SITC 第 2 类以及 SITC 第 4 类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GDP、外国直接投资等。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GL 指数;农产品 一、产业内贸易及测定方法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包括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指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
2、之间存在着完全替代性的商品;差别产品指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Grubel 和 Lloyd (1975) 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迄今使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G-L 指数。 GL 指数定义为: Bi= 其中, Bi 为产业 i 的 G-L 指数;Xi、Mi 分别为该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 指数的值介于 0 和 1 之间,即 0Bi1。GL 指数的数值越高,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若同一产业的进出口额相等,Xi=Mi,则 Bi=1,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某一产业进口或出口的贸易额为 0,Xi=0 或 Mi=
3、0,则 Bi=0,表明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若 GL 指数大 0.5 表示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GL 指数小于 0.5 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近年来虽然很多学者指出G-L 指数存在若干不足,如没有考虑贸易平衡问题等。但经过与其他计量方法的比较,GL 指数被证明仍然是目前最优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因此,本文以该种计量方法来测算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采用 SITC(Rev.3)作为分组标准,农产品包括:SITC 第 0 类(食品及活畜) 、SITC 第 1 类(饮料及烟草) 、SITC 第 2 类(粗材料,不能食用,但燃料)以及 SITC 第 4 类(动植物
4、油、油脂及蜡) 。 (全文数据主要来源于http:/wits.worldbank.org 网站 ) 二、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频繁,其产业内贸易总额由 2002 年的 62 亿美元增长至 2012 年的 330 亿美元,增长了 5 倍多,其增速惊人。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从图 1 中国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从 21 亿美元增长至 110 亿。十年实现了 5 倍的增长,这与中国、东盟的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我国关税水平逐步下调的结果。其中,SITC 第 0 类是中国对东盟出
5、口农产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平均占比 77.42%,其次是 SITC 第 2 类,占总出口的 15.23%,再次是 SITC 第1 类,占 6.41%,占比重最小的是 SITC 第 4 类,仅占 0.94%的比重。 从各类产品的增长速度来看(图 2) ,SITC 第 4 类产品以近 13 倍的增速快速增长,是四类产品中增速最快的一类。SITC 第 0 类和 SITC 第 2类,都以近 5 倍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最缓慢的是 SITC 第 1 类产品,增长速度为 2.5 倍。 从中国进口方面的情况来看(图 3) ,农产品的进口也呈现递增的趋势,从 41 亿增长至 220 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 16.3
6、 倍。 其中,SITC 第 2 类产品是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中最多的产品,平均比重达到 57.62%。其次,是 SITC 第 4 类产品,占比 25.89%,再次是 SITC 第 0 类,占比 16.32%,占比重最小的是 SITC 第 1 类,仅占 0.17%的比重。从各类产品的增长速度来看(图 4) ,中国对 SITC 第 1 类产品的进口增速最快,是 15.5 倍。其他三类产品的进口增速较为接近,SITC 第 0类的进口增长速度是 9.5 倍,SITC 第 2 类的进口增长速度是 8.4 倍,SITC 第 4 类的进口增长速度是 7.1 倍。 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产业内贸
7、易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中国从东盟进口大于对东盟的出口,即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第二,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的速度大于向东盟出口农产品的增长速度。第三,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加工程度较高的 SITC 第 4 类产品所占比重最小。 三、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以 2002 年至 2012 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数据为样本,计算其产业内贸易 GL 指数,结果见上表。 SITC 第 0 类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在 2004 年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从 2005 年至 2011 年保持相对稳定,2012 年出现大幅度增长。SITC 第 1类近
8、十年的发展具有较大波动性。2002 年至 2005 年的 GL 指数水平较为稳定,保持在低水平。从 2006 年开始高速增长,2009 年达到峰值0.34,此后又开始出现下滑,有一定幅度的回落。SITC 第 2 类整体发展情况较为稳定,且整体水平维持在 0.16 左右的较低水平。从 2002 年至2004 年出现相对明显的下降,从 2004 年开始出现小幅度的波动性变化。SITC 第 4 类整体维持在 0.02 左右的水平,即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在2005 年和 2009 年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但未能保持增长的态势。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以来,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在不断地发展,并随
9、着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以及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现出活力。从农产品的双边贸易情况可以看出,SITC 第 0 类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整体水平超过了 0.5,但 SITC 第 1 类、SITC 第 2类、SITC 第 4 类现阶段都仍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产业内贸易 GL 指数均小于 0.5。由此可见,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产业贸易中,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国家特征、产业特征和企业特征因素三大类。国家特征因素包括国民收入、人均收入水平、要素禀赋状况、FDI 总量、运输距离等;产业特征因素包括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市场需求等;企业特征因素则包
10、括技术状况、企业战略行为等。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形成的规模经济 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业大多数是加工程度高和高技术投入的制造业,这些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具有明显的连锁效应。90 年代末以来,我国制造业产业迅速发展,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总体水平高出很多。东盟国家从 70 年代以后纷纷转入工业化出口导向阶段,传统制造业的地位总体下降,而新兴制造业行业迅速发展。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国际分工中越来越专业化,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促进了产品的大量出口。 (二)中国-东盟 GDP 的同步增长 收入
11、水平的变化与对产品的需求呈正相关,即国民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大。同时,人均收入水平越相近,其消费需求的重叠性也越大。中国与东盟均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和东盟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收入水平较为相似,消费需求的重叠性较大。所以,这也是导致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较为频繁的原因之一。 (三)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 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因素。随着中国与东盟对外来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与东盟吸收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这不仅带来了大量推动经济发展的资金,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外国直接投资
12、的大量涌入,大力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使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接近,水平型分工也得到不断发展。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效消除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壁垒,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相似的外贸发展战略,导致了贸易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随着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贸易成本也逐步降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带来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四、促进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建议 (一)努力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日益频繁,产业内贸易额也在逐年上涨,但其整体水平较低。在农产品
13、贸易中,只有 SITC 第 0 类产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所以,我国应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在经济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依靠传统的资源禀赋优势生产和贸易是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通过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来实现产业升级是更为有效的。其次,产业内贸易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随着贸易的深化的与发展,技术的制约作用显得越发的明显。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技术进步的效率,对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再次,产业内贸易可以弱化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我国虽然地域资源丰裕,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人口大国,人均
14、资源存在明显的缺口。推进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SITC 第 1 类、SITC 第 2 类、SITC第 4 类现阶段都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产业内贸易 GL 指数均小于0.5。这说明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仍然以加工程度较低的农产品为主,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整体低,附加值较少。出口产品加工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我国应该切实深化农产品的加工,积极培育大型的民族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提高其质量标准,着力培育其竞争力。 (三)鼓励消费偏好的多样
15、化 目前,我国产品差异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因为国内广大消费者还未树立消费差异产品的意识。所以,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消费者进行多样化的消费,鼓励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亚敏.中国和东盟贸易的互补性分析J.新财经,2010(09). 2刘英,谢运,吴明星.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5(06). 3郑邵阳,周昕.东亚死去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GL 指数级发展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9). 4冯阳.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03). *本文系贵州大学东盟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成果、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招标课题(编号:211BMZQ07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