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038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 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而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2、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体 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

3、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 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读得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小

4、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上,笔者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在学生诵读时,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 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文中 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后再进行诵读,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3. 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教师可根据古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

5、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途径 1. 营造社会氛围。儿童心理是很注重模仿的,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文,就会产生诵读的兴趣,所以营造人人读古诗的社会氛围,会使学生的诵 读兴趣大大提高。 2. “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学生读得愈好就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学生的这种“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他们有进步,教师就应当加以赞赏,使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 3. “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诵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在于读的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回答花样多了,学生自然会感兴趣。 浅谈古诗文经典诵读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

6、,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 蕴。它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好古诗文,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它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好古诗文,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观念上,不能为背诵而背诵,而要认识到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累古诗文,可以为学生打下精神的 底子。诗词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

7、举。因此,教师指导古诗文的诵读,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炼、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的心田撒播文化的种子,播撒做人的良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当读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时,那种不断进取、立志攀登的精神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 第二,在方法上,要突出吟诵,把 握诗歌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古诗文经典诵读,意在突出一个 “诵 ”字。中国的诗词一向也是 “吟诵 ”的,而不是 “朗读

8、 ”的,更非机械识记、背诵。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多次的读,在方法上无疑机械了一些,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吟诵起来有口无心。教师也迫于完成任务,缺乏创造性。 学生是有个性的,每个学生对于诗中形象、情味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学生只有真正进入角色,与诗中景、诗中情、诗中人沟通,才可以读得慷慨激昂,读得委婉含蓄,才能与 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当然,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如字音读错要纠正,停顿有误要指点。教师也可以示范吟诵,更可以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倾听名家大师们的经典诵读作品等。 第三,在操作上,要课内外比翼双飞,让学生

9、自主诵读,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引入课内学习。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古诗文引入课堂集中学习。如学习四季的课文,可以引进相关的季节诗;情感相似的诗文可以一并诵读等。其次,引导课余学习。 课前两分钟背古诗。即利用上课预备铃到正式上课的两分钟间隔,由 一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诵读古诗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告别课间的喧闹,进入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少成多,自然而然地识记、巩固诗文。 组织诗歌朗诵会。可以配乐朗诵,可以浅吟低唱,可以编成小品进行表演。 诗配画和诗化文。从背诵的古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

10、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还可以把古诗词改写成小习作,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 诗文集锦。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再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日记本上。 第 四,在自身方面,要开阔视野,与学生共同阅读,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朗读吟诵,甚至还应该多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等,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做到 “口中有文 ”,随时能为学生范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人生体验,把古诗文读活。例如:读游子吟时,我们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诵读,一起交流感受,一起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眼中的母亲。在浓浓诗情中,师生心灵交融,共同感恩。 最能致远是书香 古诗文教

11、学经典诵读心得 以诗传情,品美悟情。引导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文化魅力、情 感魅力,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丰厚语文素养是古诗文教学的特有内涵: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则更是古诗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文教学如何恰当地把握好一个 “情 ”字,以更好地收到以诗传情、品美悟情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正确、全面地解读文本,不仅要在理解诗句上咬文嚼字、领悟意境、体验情感,还要查阅大量资料,包括对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写作年代、写作风格进行细致探究,从而真正理解诗人情之所系,情之 所在。现就

12、有关桃花的古诗文教学谈一点心得。 桃树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花木,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桃花进入中国古典诗文,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传达出古人不同的情感。桃花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颇高的,全唐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 293 首,全宋词中涉及桃花的词有 169首,全宋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 865 首,加上元、明、清的词及文章,共有 1800余首(篇)。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满眼的 “桃花灿烂 ”。 在如此浩繁的涉及桃花的诗文中,有非常广阔 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就能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

13、,如闻其声。 一、设身处地,品景悟情 在春风料峭之时,在万物尚未复苏之际,桃树开始苏醒,暗淡的树皮泛出了点点的绿意,紫褐色的花骨朵开始突起、胀大,不知道什么时候绽开了鲜艳的花朵,那粉白色、粉红色、淡粉色的花朵,一簇簇,一丛丛,似妙龄女子的脸,似天边的云霞,让我们感到浓浓的春意。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写这首诗时已孟夏时节,诗人登 山寻春,没想到在深山古寺之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桃花! “始盛 ”点明桃花怒放,浓艳欲滴。那一片火红灿烂的桃花在诗人始料未及之时冲入眼帘,扑面而来,这多么令人惊异、欣喜啊!一片桃花唤起了诗人美丽

14、的幻想,表达了诗人对浓浓春意的喜爱。 再如戴叔伦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首诗写兰溪山水之美,抒渔家欢快之情。首句描写月挂柳枝,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的情景。次句写月下山水,皓月当空,银辉四泻,溪平如镜,倒影清明。两句诗文把兰溪山水写得朦胧飘渺, 如诗如画。然而对于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于春潮渔汛:春雨过后,桃花飘零,溪水猛涨,鲤鱼跳滩,拨鳍摆尾,噼里啪啦。看到这种情景,怎能不让人心花怒放?全诗写柳写月、写山写水、写花写鱼,描绘出一幅明澈秀丽、生机盎然的山水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还有很多的诗文,作者都借用桃花这一意象来展现春天

15、的勃勃生机,表达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而当满树的桃花开始凋零,娇艳的花瓣随着春风的吹拂纷纷落地,这就到了晚春了,文人骚客面对此情此景常常会产生 “春归无觅 ”的惆怅。如李贺的将进酒中有这样的诗句,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 花乱落如红雨。 ”这里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凋落的花瓣比喻成红雨,说明春天将要过去了,也暗示 “青春将暮 ”,传达出一种凄凉感伤的心绪。 再如白居易的夜惜禁中桃花,因怀钱员外, “前日归时花正红,今夜宿时枝半空。坐惜残芳君不见,风吹狼藉月明中。 ”这首诗写前日桃花开得正鲜艳,而今天晚上睡觉时,树上的桃花已经凋落得只剩一半了。诗人叹息桃花的凋落,目睹明月下的零乱花瓣,想起了友人钱

16、员外。桃花凋落狼藉暗指春已去,自己的美好年华也在流逝,传达出诗人难平的心绪。 桃花是美好春天的象征。桃花的盛开,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桃花的凋落,传达出诗人对春归、年华易逝的感伤。 二、以花喻爱,品美悟情 桃花盛开在早春,桃花扶疏的枝干常被形容为女子曼妙的姿态;桃花鲜艳娇嫩的花瓣就像女子美丽的容貌;桃花花落叶繁, “桃子压枝垂 ”,又代表着女性孕育子女的情形。所以,桃花这一意象很早就和美丽女子联系在了一起。如诗经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这里以桃花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以桃花的花叶繁茂比喻女子出嫁后的幸福生活。如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素腕撩金索,

17、轻红约翠纱。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诗中 的桃花,暗指爱恋的女子。诗人借栏下水可以终日和桃花相守,比喻自己不能和心爱的女子相爱相依的伤感。 再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宛如一幅画,以桃花为衬托,表达了诗人对温婉可人、脉脉含情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花掩映的门户,可美丽的女子却不知去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这里还是以桃花为衬托,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束桃花映照而出,而美丽的桃花既是 美貌女子的衬托,也是美貌女子的象征。 诗人把

18、桃花比喻为妙龄女子,表达对她的爱慕和追逐,或是表达诗人寻而不得,爱而不能的伤感。 三、宁静淡泊,品境悟情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 “桃花源 ”就成了自由隐逸的代名词。此后,很多的诗人都借桃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一二两句 “问 ”而 “不答 ”, “笑 ”含悬念, “闲 ”显心性,尽见诗人远离尘俗,自由自在的浪漫情怀。第三句特写桃花流水、窅然远逝的景色,渲染一种天然宁静、淡泊幽 深的氛围。桃花流水,自自然然、清明亮丽,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令人联想到宠辱不惊、淡泊处世的隐士风采。末句对比议论,满蓄真情

19、。山中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山青翠、一心清闲,别有天地而自得其乐。这份目无杂色,耳无杂音,心无杂念的舒适惬意,哪里是滚滚红尘、碌碌人间所能相比的呢?全诗借 “桃花流水 ”展示诗人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 再如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起笔画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山溪之上,长桥横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深幽而神秘,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发问绘近景,涉 “目 ”成趣:水中岩石,如岛如屿(石矾);清溪之上,桃花飘流,源源不尽,绵绵不绝,如红霞映水,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 “问 ”

20、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表达了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但这明知故问也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此外还有张志和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还有杜甫的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还有张说的 “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 ”等等,在这么多诗 文中,桃花这一意象都传达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慕,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厌恶。 四、浪漫遐思,品幻悟情 自从王母娘娘大摆蟠桃宴,招待众位神仙开始,蟠桃以及桃树、桃花也成了丹霞仙境的代名词。如李贺的浩歌里有这样的诗句,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

21、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诗人开篇从虚处起笔,将幻想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南风把大山吹成了平地,天帝派遣天吴去移海水,幻象纷呈,雄奇诡谲,委婉而又鲜明的表达了沧海桑田之意。三四句写仙境和尘世,传说王母的桃树 “三千年一开花,三 千年一生果 ”,当王母的桃树开花千遍的时候,彭祖和巫咸这样长寿的人也不知道死过几遍了。两相对照,见出生命的短促。在感叹生命短促之时,诗人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桃花盛开,永恒存在的仙境,感伤和向往之情通过对照也鲜明地呈现出来。 再如晏殊的燕归梁也有这样的句子, “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 ”借仙境中的蟠桃树的恒久存在表达了词人对于神仙的羡慕,对于长寿的向往。又如

22、唐伯虎的桃花庵歌里这样写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 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这首诗通过对桃花仙人自由自在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桃花仙人的羡慕,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总之,经典诗文中的桃花意象,缤纷多彩,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在感悟中生成,就一定能提升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谈诵读经典古诗文与学生品德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

23、、智、体、美的和谐 发展 。 ”这段话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 教育 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 语言 文字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 学做人,二是学做事。所谓 “人才 ”,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 社会 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经典古诗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 文化的精华积淀,我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准诗文、读好诗韵、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

24、学校德育 工作 的深入开展。 一、传承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民族魂、民族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所以我在诵读课中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自律,以 “诚 ”为先的交往准则,以 “礼 ”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 ”为先的家庭伦理,以 “俭 ”为先的立家之本,以 “仁 ”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

25、文化遗产。再如诵读三字经的内容,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融四岁,能让梨 如囊萤,如映雪 ”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

26、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 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 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泊瓜洲船、忆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 体会 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学生

27、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 “送别诗 ”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 心理 基础。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是我们诵经活动的最终目标。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古诗文不仅能提供 文学 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 会主任陈越光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 风气也随之产生了,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针对学生的现状 ,我认为只把道德品质 教育 推给少先队,推给思品课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 文化 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深受感染、熏陶,从而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高尚 的灵魂和完美人格。如诵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时,诗人的修养、胸怀会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