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 黄学军 文章来源: 语文组 点击数: 508 更新时间: 2009-6-1 12:53:43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它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的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实教材为基 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学习恰好给予了学生
2、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弘扬了自由探索的精神,给语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正如教育家施瓦布所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但我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调查中发现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还存在一些 问题。 一、学生缺少探究的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采用的是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即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的指导下,由于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还经常出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现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
3、与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因此现在很难适应这种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种情况表现在作为探究主体的学生身上就尤为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探究,探究什么,怎样探 究,因此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不愿探究,还是教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 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真正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其中学生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从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概念中就可看出它非常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怎样主动地提出合理恰当的问题。一个人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不善于思考,就不能发现
4、问题,正如爱因斯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问题意 识这点在探究学习中最强调的、最关键的,恰是学生身上最缺失的、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探究式学习往往因为这一点而无法顺利进行。他们普遍存在着对知识疑点“不问”、“不敢问”、“不主动问”、“不多问”、“不会问”的五不现象。 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刚才所谈的其中两点存在问题,结合我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情况,为了使“探究式学习”机制高效运作,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
5、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目前语文课堂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 ;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迷信书本 ,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师生间 的平等、学生间的友好 ,给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
6、、爱问。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 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7、。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注意帮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从而使学生敢问。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多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全体参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全方位地问。这样,整个 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敢于思考,勇于创新 探究式教学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千个
8、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文本可以进行多元的解读。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意的结论。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学生可能认为愚公搬家是更省事,现代移民不 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未尝不可呢?再如,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未能远谋”的形象。很多学生得出鲁庄公的特征: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于是我启发学生:鲁庄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说出了他不少优点:不畏强暴;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从谏如流等等。在这样的理解下,同学们对鲁庄公的形象进行了修正,得出了一个令
9、人心服口服却与原来的结论相距甚远的创造。这个结论不是哗众取宠,它是探究中的创造,是同学们智慧的结晶。 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 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用什么对策去解决。有思考就会有办法,有进行就会有收获。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一定能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09.2) 2009-11-05 11:29:08| 分类: 2009 年度崇文教 | 标签: 无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 徐玲 【摘 要】 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
10、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逐一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而又前沿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在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曾记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倡导学习 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而现如今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合作学习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虽然我们经历了若干年不同时代、不同内涵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仍然是我们教育者如今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
11、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国内外众多专家众说纷纭。我国山东省教科所王坦同志在合作学习 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应该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
12、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 践中,教师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大多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对合作学习本质的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这一本质的把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结合鲸这一课的教学谈谈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一 小组合作学习之任务确定 现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过于简单、琐碎,没有合作的必要。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确定 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要贴近学生实际、有一定难度、具有思考价值。 在 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一次完整的小组合作学习至少需要 15-20 分钟的时间,因此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为了合作而合作,否 则会造成耗时、费工而低效的局面。学习任务
13、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依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在学生通过合作能够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同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适宜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使问题成为学生自己想努力解决的。 在鲸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学会的说明方法,依据搜集的课外资料,用一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鲸的一个特点。”这一目标在达成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在 40 分钟的一节课上,要使40 多名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而且在课堂上能够及时评价、反馈,有很大的困难。为此, 我设计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任务确定为“认真阅读你搜集的关于鲸的课外资料,依据这些资料,用上一种说明方法说明鲸的一个特点
14、,写出一段话。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用上一种说明方法;其二,要说明鲸的一个特点;其三,语句要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没有错别字。”此外,还要求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在小组内进行评价,每达到一个标准,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最多。”(评价表见右栏)这样一来,优等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小组内,优等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同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认识到一个人写得好或写不好都会影响到小 组的荣誉,无形中小组内的凝聚力增强了,激发了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学习目标 1要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2要说明鲸的一个特点; 3语句要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没有错别字。 项目 姓名 目标
15、1 目标 2 目标 3 学生甲 学生乙 学生丙 学生丁 小组总星数 颗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合作模式,其核心特征是积极的目标依赖性,即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团队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其成员对目标的达成,而成员个体对目标的达成又依赖于团队中其他成员目标的达成状况。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只有自己成功,小组才能成功。 二、问题二 小组合作学习之小组划分 现象:分组过于随意,教师不能够从学科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座位就近成组或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组。 对策:传统意义上的小组 (如
16、兴趣小组 )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则主要是以异质为主 。加拿大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库埃豪认为,在小组形成上,异质小组的运用最为有效。她建议小组形成时要注意四个标准:一是学业成绩的水平;二是教学语言方面的水平;三是种族和伦理背景;四是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和学习风格。这样,成员之间存着一定的互补性。此外,她认为 4 人小组最为灵活,因为可以随时调整为配对形式进行活动。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小组的划分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因为每个学生在各学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分组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小 组活动
17、中取长补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根据这一思想,我根据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分为了若干个小组,每组 4 人。其中,优等生 1 名,中等生 2 名,学困生 1 名。这样,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各小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三、问题三 小组合作学习之组内分工 现象:小组内没有组织者,学生的讨论过于随意,爱说的学生就多说,不爱说的学生就少说,甚至有的学生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言不发。 对策:在小组内,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18、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例如每个小组均应设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这样不仅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此外,每个学生的角色应该定期轮换,这样可是使每一个学生感到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是同等的重要,因而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能够使每个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记录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得到同等的锻炼机会。 在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每个小 组设置了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设置了一名记录员,负责将评价的结果填写在评价表中;设置了一名汇报员,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班级的交流和回报。这样,基本上每个学生
19、在每次小组学习活动中都有很重要的角色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投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之中。 四、问题四 小组合作学习之独立自学 现象:教师不留给学生自我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布置了合作任务后即刻让学生开始讨论。 对策:独立自学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当教师布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每个学生都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很重要, 因此必须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看, 每个学生只有具备了个人学习能力,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只有个体的充分独立思考完成后,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 在鲸的教学
20、中,当布置了小组学习的任务后,我并不忙于让学生开始分组活动,而是给了学生 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自学,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为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评价做好准备, 有效地将竞争、个人学习与合作融为一体,共同纳入了教学过程之中,使 三者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五、问题五 小组合作学习之教师角色 现象: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无目的地进行行间巡视。 对策:合作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担当好以下几种角色:“设计者” 教师要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合作方式。 “参与者” 教师要抓住机会以学习者的身份在小组学习中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
21、法,学生对自己的意见提出质疑和批评时,只要合理,都应该虚心接受,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意见很重要,从而产生自豪感,就会更加畅所欲言,就会更加积极 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激励者” 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调控者” 教师要调控整个小组学习的过程。 在鲸的教学中,笔者对教师是“调控者”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笔者认为教师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组间调控和组内调控两个方面。 组间调控是指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要积极地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发进行调控。 在鲸的课堂
22、教学中,我发现 有的小组讨论时声音过大,便及时给予提醒;有的小组进度过慢,就要及时给予帮助;有的小组活动开展得较好,进度较快,学习成效好,就根据情况给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鼓励他们在用词、句式等方面提高水准,并且随时调整评价标准,提出如果能够在此有所创新,可以给小组加上一颗星。这样,尊重了组间的差异 ,在同样的时间内使不同小组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组内调控是指教师深入到小组内部,发现不同学习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进行个别调控。在鲸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一个小组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时查找了原因,原来是组长的组织协调能 力不是很强,组员都在等待着组长组织安排,而组长迟迟不说话,使得时间没有充
23、分的利用。于是,我及时充当组长的角色,帮助组长组织协调,营造学习氛围,使组员积极地参与讨论,并且在课后对组长进行了个别的辅导和帮助。还有一个小组组员间意见不一致,争执的声音较大,发现后我及时了解情况,原来是因为有个别学生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争执中产生了矛盾。我就提醒那个学生先认真倾听,然后找到人家的谈话中与自己相同的意见,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这样,既调整了学生的情绪,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别人 发言。还有的小组内个别学生思维敏捷,善于表达,讨论起来滔滔不绝,变成了组内的主角,而有的学生反映迟缓,不敢开口,成了组内的听众,我也及时调控,提醒爱发言的学生
24、注意给别人发言的机会,同时鼓励不敢开口的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六、问题六 小组合作学习之合作评价 现象: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而通常为每组的优等生,并且所汇报的内容往往是其自己的学习成果。 对策:根据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笔者认识到,在合作目标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在传统教学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就意 味着其他学生的失败。而相比之下,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学习,学习活动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以健康的身心、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25、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它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小组的成功,每一个组员才能成功,反之,某一个组员的成功并不代表着小组的成功。因此,要达到组员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同心协力,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王坦同志在合作学习的定义中也曾指出, 小组学习应“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根据这一思想,在鲸的教学设计中,评价充分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价不以某一个学生的得星数定输赢,而是要评价小组的总得星数。这样一来,大多数的学习小组呈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够得满 12 颗星,甚至得到加星。对于优等生来说,得到三颗星轻而易举,但是他们认识到只
26、是自己写好了还不行,还要主动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一起讨论、修改、补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不能掉队,否则会影响到小组的荣誉,于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认真修改;中等生 也会认为自己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把学习任务完成到最好,否则就会被学困生赶超过去,无形中产生了一种追求更好的压力小组合作学习呈现出了一派“真热闹”的场面,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实践证明,科学地推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提高成就动机,增强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身最优的发展。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同学们共同学习和交往,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
27、与协作精神,进而合作学习在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形成对他人、对集体积极、健康的态 度,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社会交往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情感交融与审美的过程。教育者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践 研究 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心小学 杜志群 一、课题的提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江泽民 “创造力开发是通向 21 世纪的保证。” 日本政府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
28、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 多少的例子证明,创新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质。不会创新就意味着不仅不能适应这个时代,还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到了关乎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然而现实如何,不妨看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老人搞了一次测试,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请被测试者回答是什么。 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目光看着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 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初中生时,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
29、一位后进生喊到:“是英文字母 O”他遭到了教师的批评。 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句号”、“月亮”、“乒乓球”、“教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 人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那么人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呢?老人认为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思维能力也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因此, 21 世纪的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思维放在第一位。要教会学生创新,教会学生思考,语文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就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在语文能力中,无论听说读写中的哪一种能力,归根结底
30、都是思维能力。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绽放出创新的美丽花朵。现代思维科学方式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 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的,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始于问题,纵观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什么是“问题教学”?创始人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米依马赫穆托夫说:“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
31、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 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的结合起来。” 他同时指出:“问题情境并非一般地被看作是与思想进程遇到意外障碍相关的那种智力紧张状况,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在客观上不能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意外的困窘总是使人感到惊异、困惑,并促使人进行智力探索。” 由此可见,问题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提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问题都是它们呈现的方式,都是实现各自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然而支撑它们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不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也大不同。传统的教学 提问,教师在课堂启发和引导的全部问题,都是让学生的
32、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四大特点:第一教师主宰课堂提问,学生没有自主提问权。第二教学问题线性相连,问题环环相扣。第三问题答案明确唯一,评价的主体是教师。第四教学成功的标志,是问题的最终消灭。 基于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教学,教师是在课堂学生真实问题动态生成和活动过程中,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并以问题教学的方式,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它也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 提问的权利师生共同拥有,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观自信 的心理品质 。 第二解问的义务由学生承担,让课堂 展现思维过程,领悟学习方法,训练表达能力。 第三问题答案多元开放,让学生享受创造性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快乐,获得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