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摘 要: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我国的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基于此,结合中央会议精神和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从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0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64-02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是西部地
2、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2010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可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3、等是下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向,而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后,正逐步成为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破解“三农”问题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
4、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问题。而西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以及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等原因,农业发展并未改变以往的小农生产的特征,缺乏市场支撑以及零散的、组织化程度低的小农经济很难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产加销严重脱节,特色农产品难以实现深加工或提高附加值,农业产业链难以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农业自身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由于缺乏产业基础而仅凭传统的种养殖业难以发家致富,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整个农村面貌由于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而日益萧条,随着农村人才的外流,
5、农村市场需求规模也在逐渐萎缩,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的外流,加剧了产业发展的难度,由此出现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萧条缺乏产业支撑”的恶性循环。因此,要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就必须打破以上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互动促发展,促进产供销的有序对接,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有效结合,对破解“三农”问题具有关键作用。一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倒逼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组
6、织化、专业化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二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大项目的引进和整合力度,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减少了因农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纽带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一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其中城镇化是载体、信息化是手段、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为城镇化和信息化提供了产业基础和要素供给来源,城镇化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
7、了载体和产品需求来源,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部分原料来源和为城镇化提供食物。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可以通过发挥其产业关联效应和要素集聚效应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下可以通过其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就必须逐步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基础。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同步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纽带。一是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吸纳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
8、动力进城务工,依托当地亲缘、地缘等文化优势逐步促进当地农民工的市民化,以中小型城镇为载体逐步推进区域的城镇化。二是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引领下,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科技化发展(如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基地化和信息化等发展,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新型农民,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发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促进相关的包装、加工设备制造业、研发、生物制药、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着力点 2010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
9、议,提出“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战略举措。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贸工农、农科教和农产品的产加销等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激活三次产业内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放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带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要素集聚、产业互动、经济辐射等效应,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民生。一是构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产业前
10、端与包装、物流、营销等服务业紧密联系,产业中端与食品研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研发等产业紧密联系,产业后端与农业科研、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不断增强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农业的基础支撑能力和服务业的加速推进能力。二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业的生产、加工为产业载体,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引导当地农民或种养殖大户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引导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并以项目为基础整合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性特色优
11、势产业发展。 四、促进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以高积累、低消费为特征的、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城镇体系的构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这种在短缺经济时代实施的重工业化战略是建立在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基础上,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实现了生产要素单向的从农村流入城市,客观上造成了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萧条、工业的高速发展的农业的停滞不前、产业工人的富余和农民的贫穷等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 。因此,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转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打破城市和农村二元化发展的僵局,
12、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搭建起工业与农业、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城市居民联系和转化的产业载体。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让要素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实现双向流动,让农业和工业之间实现产业对接,从农业与工业分化发展向一体化发展转变,由城市和农村各自为中心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一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合作组织的建立、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在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效衔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构建起了以农产
13、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一元化产业体系。二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对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要素的流动,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科研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产业载体促进要素的集聚并推进小城镇建设,以要素向农村和农业的流动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引导农村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以各类特色种养殖业项目为基础推进生产、生活等农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四是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促进前向的食品、生物制药业、现代物流业,侧向的加工装备制造业、印刷包装业,后向的种养殖业及其相关的饲料加工、饲料科研、品种科研、种养殖技术服务等产业
14、的发展,实现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五、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西部地区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是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积累率、要素报酬率等明显低于非农产业,加上农产品需求弹性低于非农产品,使得农业比较收益相对甚至绝对低于其他非农产业,由此导致农业中资金、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甚至基本要素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之间的差距。因此,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预期收入,以此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要素进入并改造传统农业,而特
15、色农产品加工业因其资源优势突出、产出效益大、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正好成为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中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之后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实现以往反哺农业的单一的“财政支农”向“财政支农”和“产业富农”并举转变,切实增强西部地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搭建要素回流途径。二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引导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势能,为先进要素流入农业创造收入条件。三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延伸其加工销售的环节,由此建立城乡产业的垂直一体化,从而使农业在产业链上接受非农产业的反哺”1。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长三角地区实践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7, (8):18.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