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134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1.僧宝在当代佛教复兴和弘法中的作用和意义 (佛法传承)(教内传承) 佛教中的三宝 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具体而言佛教中的三宝是指 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本意是指僧侣团,现已经将概念进行了扩展, 泛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 僧宝是在俗世弘扬佛法的使者是佛教组织的核心和骨干,代表着佛教信徒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佛法的化身,在现代人的观点中很容易将僧人的行为同佛教的教义和形象相互联系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僧宝成为了当前弘扬佛法,传递教义,广大佛法的基础和重要

2、依托,对于当代佛教的复兴中能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本章的研究工作正是围绕僧宝在佛教复兴和弘扬佛法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分析,分别从僧宝的组织,僧宝的素质提升,僧宝在弘法事业的中作用发挥以及僧人行为自律和相关的培养和教育,同时分析现代人对僧人的认识特征和认识误区进行论述,避免在实际的弘法和复兴佛教的事业中走上邪路,滋生恶果。 1.1 寺院恢复和建设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伊始,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 文化现象 ,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随着中国门户大开,外来文化传入,佛教也经历着自身

3、的一个发展低潮期 , 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 僧界寺院颓废,宗风不振 , 加之近代 许多曾属佛教禁地的偏远地区不断对外开放,而且政府的各种政令的限制,特别是 国民党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和没收佛寺财产兴办学校的政策,把一些寺庙改为学校。 对中国近代的佛教寺院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僧侣团队数量也锐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僧宝的破坏达到了骇人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 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期,对于刚刚在新的宗教政策下恢复发展的佛教寺院和僧侣团队建设工作又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直到 改革开放 以 来 ,随着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我国的佛教文化和寺院建设才 取得了长足

4、的发展 , 汉传佛教的 寺院数量已达 3 万多所 ,许多寺院已经基本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 , 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 ,汉传佛教寺院亦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道场建设、组织制度建设、道风建设、佛学院教育、社会弘法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寺院的恢复与建设对于中国佛教的僧宝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寺院作为重要的佛教宗教事务开展的场所,对于僧宝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发挥体现在 四 个方面: ( 1) 寺院为僧侣弘扬佛法提供了场所 寺院作为专门性质的宗教场所,是僧人们向俗世宣扬佛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坛讲经的方

5、式广播福音,与善男信女们广结善缘。寺院不仅为僧人的清修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同时继承和发扬了历史的传统和经验,建立了完整的管理机制,为僧人自我的修行和觉悟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由于寺院中都有高僧先人的指点迷津,使得普通僧人通过自学修行或者是听经的方式 对佛法有更高的行为,而寺院是提供这些条件的基础场所,因此在对僧宝的传承和发展光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 寺院提供了僧侣生活起居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寺院不仅为僧侣们从事修行,参禅,早晚课的学习,以及僧众的设立法事等宗教活动提供了专门的场所。 同时还为僧侣提供了生活起居和饮食等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 这让僧人居有定所,每日有斋饭果腹,才能专心于佛

6、法的研修和个人的修行,如果没有寺院的庇护,很难保证一定规模的僧侣专门性人才,而这些僧众就是僧宝是弘扬佛法的中坚力量。 ( 3) 寺院为僧侣的个人修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资源 寺院都有严格的戒 律体系和管理系统,同时也为僧侣的个人在佛法层面上的个人发展的体系和制度保障。为僧侣的个人修行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寺院也集聚了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这些高僧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初入禅门的修行者提供了良好的表率和榜样,通过僧侣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乃至有关佛法心得的相互交流,使每位修行者都能够有所进步,而这正是由于寺院提供了这些完备的学习资源。 ( 4) 寺院为佛教发展壮大集聚基础力量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对寺

7、院进行自主的经济活动,当前寺院的 物业管理和经济管理呈现复杂多元的态势 。经济是寺院为僧众提供 生活物质保障的基础也 是寺院自我建设与设施维护,扩建与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物质条件,才能更好地应对佛教事业发展中的所涉及的人力,财力的开销,而寺院是开展相应经济活动的基础场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发展与壮大所需的力量必须依赖于佛教寺院的经济活动和物质管理。 1.2 佛教教育的开展及僧尼的培养 作为宗教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宗教文化得以顺利传播的保障,宗教教育可视为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有宗教即有宗教教育,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宗教教育,也不能设想没有宗教教育的宗教。自从佛教应世

8、以来,教育始终是佛教领域的一个最 重要的工作,释迦牟尼本人就被视为伟大的导师、教育者。佛教的哲学思想、信仰理念、行为方式等等,无一例外都要通过教职人员传播与弘扬。 佛教教育具有两种涵义 ,一是广义而言 ,凡是能增进人们佛教知识、技能 ,引导人们信奉佛教思想的一切佛教活动 ;二是从狭义上说 ,主要指在佛寺中进行的佛教教育活动。它是佛教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佛教徒的身心施加影响 ,使之成为佛教所需人才的活动 ,也就是成为合格优良的僧宝。 佛教教育的原则和手段归纳为五点 :其一 ,区别对象 ,因材施教 ;其二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其三 ,利用教具 ,直观形象 ;其 四 ,启发思维 ,

9、由近及远 ;其五 ,形式多样 ,喜闻乐见。 以上五点也是开展佛教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对僧尼的教育中也有所体现。然而佛教中不同的宗派,其具体实施教育方式也有所区别。 ( 1) 汉传佛教 中 的教育活动的开展 及对僧侣的培养 汉传佛教传统的僧教育大体分为三支:宗门(禅)主要是坐禅参话头,加以机锋训练,禅师指点。参禅者得悟呈谒,由高明的禅师加以印证认可。教门(天台、华严、法相)则主要通过听经与阅藏。宗门与教门都属专宗教育。此外,僧尼还必须接受戒律教育,受戒合格后才能获戒牒,这属于普及教育范畴。三支的共同点就是师徒 式的传授 。 但近代以来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以上传统的僧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和

10、质疑,原因一是明清以来纯粹宗门高僧已不多见,对参禅得悟者的鉴定认可乏人;二是讲经法师整体佛学水平下降;三是可供僧众阅藏的寺院少之又少;四是受具足戒时的考核问答流于形式。更致命的弱点在于,寺院职事的提升与住持的继承跟佛学水平并无必然联系,反而与年资辈分、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导致僧尼多不求学上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后,一些寺院恢复了活动,出家人也日渐增多,有条件的寺院恢复了丛林制度,与之相伴而生的丛林教育也逐步恢复。 (2)南传上座部佛教 中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对僧侣的培养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侣并无严格的晋升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但其僧侣制度中的僧侣世俗化和僧侣还俗制,却具有显著

11、的地方民族特色,也是区别于佛教其他派系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这一独特的僧教育体制与当地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息息相关,促使其最早开始探索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适应时代变迁而获 得新生。在我国西南省份的一些地区,例如西双版纳 一些地区,由于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范围,当地的 学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同时照顾其入寺为僧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和尚生现 象 ,因此佛教教育的社会受众性质更高 ,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相类似,几乎所有的适龄的男童都有一段时间接受正统的佛教教育,佛教教育更倾向于公民化教育。 ( 3)藏传佛教中的教育活动的形式及僧尼受教的主要形式 藏传佛教 的僧侣 基本上都是要去

12、各自的宗主寺院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学位 。其中 噶举派的僧人一般首先开始普通的文字及经典学习,在寺院中经过数年的学习之后,可以担任学生助教,协助教授对学生进行指导。又经过若干年之后,如果学问有进展,则可成为一名教授对学生施教。至此,便算是达到了显宗方面的最高成就 级别 。 由于 噶举派 僧宝对密宗的 重视,当一位僧侣的学习程度达到了教授级别,其实际受到的礼遇并不十分高, 仍不能获得很高的威望和地位。因此,僧人在取得了教授头衔以后,往往还要在静室中经过三年的隐居生活,从事密宗方面的修习。在静室中完成了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训练之后,他便可以成为一名“喇嘛”(上师)了。 此后随着高深程度的发展而被称为“

13、自完喇嘛”、“教人喇嘛”和“教人完善喇嘛” 达到不同的头衔而受人尊称。 噶举派 对僧侣的培养具有比较完备的系统,其流程一般从 儿童入寺成为一名“班着”(小僧)后,在寺内经过二三年的学习和服役,便要到其宗主寺院受戒成为一名“格隆 ”,若有能力继续学习,则可留在宗主寺院深造,经过 10 年以上的学习,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后,取得了教授头衔,便回到原寺在静室中闭关修炼,经过三年三个月零三天又三刻的密宗修炼之后,便可以在本寺成为一名“格西”(格威喜联,意为“善知识”或“良师”)了。 完成整个系统化的学习和修为需要将近 20 年的时间。 宁玛派的僧人照例要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噶托寺或西藏的敏珠林寺

14、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学位。噶托寺设有教学学院和训练学院 ,初入寺的小童需要跟着师傅学习,到 20 岁左右,受 36 戒之后, 便可进入教学学院作旁听生,被称作 “格吹”,直至受了比丘 253 戒即成了一名正式僧人之后,才算正式入学成为教学学院的学生。经过显密二教至少 5 年的学习毕业之后,便可进入训练学院。再经过训练学院的六年学习毕业,就有资格到各个寺院担任长老一职。僧侣的整个培养过程也需要将近 20 多年的时间。 佛教不同的宗派都十分重视对僧尼的教育,相比而言藏传佛教的培养 和选拔的机制最为完善,既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也有比较清楚的考核办法。当然,随着寺院的恢复和建设的日臻完善,汉传佛教中的 丛

15、林制度 的传承和发展,其对僧侣的考评和培养制度也会得到切实的发展。 1.3 佛教弘法 事业的开展(讲经说法、著书立说) 佛教的弘法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弘法利生是佛教的宗旨之一,也是佛教作为宗教 事业的核心事务,对于当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佛教的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形式,有些形式是对传统弘法形式的继承有些是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催生出的新鲜事物。 ( 1) 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社会意义 佛教寺院的弘法利生 至少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功能 : 1 传法教育的功能 , 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 ,一方面为解决人们精神上的贫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 导

16、致一部分人的贪、 嗔 、痴的 无限膨胀 , 道德沦丧等种种罪恶现象在社会中不断滋长蔓延。寺院作为修行弘法的地方 ,僧伽以身教和言教 ,将 善恶有报的因果律的教义向大众弘扬 ,教人 一心向善 ,净化身心 ,完善自我。 2庄严国土、美化环境的功能 ,当前世界环自然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 寺院素有育林护林、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寺院所在 ,大多林木葱茏 ,净无尘 ,景色奇秀 ,幽静宜人。一座座寺院恰似 一个个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公园,不仅美化了环境了还可陶冶人的情操; 3 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 佛教寺院本着佛陀慈悲的本怀 ,不但宣传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 ,而且劝导人们对异类生灵 的友爱, 救助 ,通过

17、组织信徒进行放生护生活动 ,来保证生态平衡。 4 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的功能 , 寺院不但是僧人修行用功的道场而且是接引成千上万佛教信徒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的场所 ,由四海信众 实践着佛陀的教诲 ,使佛法常新 ,代代相承 ,千古流传 。 5 具有 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 , 佛教连绵发展了两千多年,那些古 老的经典 ,典雅的建筑 ,精美的雕塑 ,传世的书画、碑刻 ,警世文字 等在寺院中被完善的保存,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民俗研究的价值。 6 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 ,现代社会,竞争残酷,人的生存压力大, 遭受心灵创伤的人们 ,当他们进入寺院 ,置身于清净环境 ,化的 人性被唤醒 ,凡尘俗气洗净 ,身心

18、清凉 ,意境开朗。 ( 2) 佛教弘法利生的主要形式 佛教弘扬佛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弘法形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总的说来目前佛教弘法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 4 种形式: 1 开坛布道 讲经论经 由高僧长老主持的讲经说法可以看 作 是佛教弘法最为传统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视频电话会议,电视直播等技术的应用赋予了开坛布道这种弘法形式新的生命力,使得受众的范围更广,弘法的效果也更深刻。 2 著书立说 广结善缘 著书立 说或者是将经文印刷成册向大众发放广结善缘也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途径, 当前除了传播纸质的印刷品

19、,一些音像资料也成为了 传播佛音的良好媒介,更在文化层次不高的人群中更受青睐。 3 慈善布施 举善弘法 社会制度允许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佛教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有着良好的政策背景。 当代佛教弘法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组织慈善活动,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帮扶,将社会的善心和好心人聚集在一起,同时以此为契机广播佛音,不仅讲经布道,还身体力行行善乐施, 慈善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参与社会服务,为社会成员的福利服务是佛教慈善实践 的重要方式。 4 借助网络平台 广播佛音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当代科技发展最为典型的一种技术手段,深刻地改变了 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同时也对佛教的弘法利生的开展

20、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一些有远见者,就充分把握了网络平台的机遇,通过开设网站的形式来广播佛音,其中在华人地区比较有影响的佛教网站就有佛音网,学佛网,佛门网等多种网站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 1.4 僧人 自身素养 的提升 和 戒律的严持及修行的带头作用 僧人只有重视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严格持守戒律方可被誉为“僧宝”。僧人在自我修行中 以培养自己的僧格为核心, 所谓僧格就是僧人被誉为僧宝应当拥有的品格和德行,其中既有僧人作为人的人格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求友善待人,爱护自然环境,救死扶伤等优良品行,这与俗世的人品美德是想通,当然僧格中也有僧人特有的品格要求,例如严持戒律,清苦修行,

21、 舍弃种种名闻利养 亲友俗情 志存菩提 一心向道 等对佛法的坚守,这些要求是超越俗世凡人。自古至今,诸多具备的高尚僧格的前辈先贤皆为当下之人做足了楷模,吾辈之中也有严持戒律虔诚修行的典范。 (1) 六渡重洋 弘法扶桑 终成 “ 天平之甍 ” 唐朝僧人 鉴真大师, 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 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 ,在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期间, 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 。在 天宝元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 12 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

22、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 14 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 了日本九州 。 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 “ 大僧都 ” 的职务,成为 “ 传戒律之始祖 ” 。 “ 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 ” 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错漏较多。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鉴真使

23、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 真正让佛教成为了日本的国教,对于佛法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这种于困难中坚忍不拔一心向佛的决心不仅成为了后世僧侣 瞻仰的榜样,也成为了俗世 中被公认 的精神楷模。 日本人民称鉴真为 “天平之甍 “,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 。 ( 2)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弘一法师高尚的僧格 弘一法师是 我国近代高僧 文艺先驱 教育家 律学宗师 ,他的 大志高行 善言法语依然启发和教导着众多正信佛子 。 大师的高贵 不仅在于他超世绝伦的精湛才艺 更在于其巍峨皎洁的精神品格 ,弘一法师高尚的品德被当时的文化名流丰子恺誉 为“十分像人的人”即使在俗世之中, 为环境

24、 习惯 物欲 妄念等所阻碍 ,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 , 古往今来 , 实在少有 , 所以 受其 十分崇仰 。 大师的伟大 , 不仅体现在其自身品格的严明清净 , 更体现在他对佛教事业不遗余力地奉献与发扬上 。 他戮力纾解 , 使强占寺院的庙产兴学运动化为无殃 , 他创办佛教养正院 , 培育法门幼子 , 他深愿大行 , 重树南山律幢 , 使南山律学重兴于末法时代 奠定了中国佛教复兴的坚固基石 。 从 弘一法师 身上 , 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出家人的高贵僧格 的“ 志至刚 , 气至柔 ” 便是这种高贵僧格的生动写照 :他 精严毗尼大义 阐扬古圣微旨 , 将复兴 戒律 , 绍隆佛种作为毕生心血灌注之

25、处 , 是其志刚也 ; 专求己过 , 不责人非 , 深念四恩 , 育人辅世 , 随缘普化 , 德馨后来 , 是其气柔也 。这一高贵的僧格值得后世吾辈之徒仰止而向学。 ( 3) 以苦修醒世 以身行弘法 辽宁海城地区的 大悲寺,在中国大陆不设立功德箱的佛寺院之一,全体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中一食。 被誉为“一支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僧团”一时间被世人所赞扬。 僧人每天早上 2 点钟起床, 10 遍楞严咒,下午 2 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休息时间 4 个小时。保持佛陀制度,每年 8 月 15 开始行脚。行脚途中托钵乞食。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 。 佛陀戒律在此得 以充分体现 。 大悲寺提出了八条常住的规定

26、,这在当世十分难得, 1.不捉金钱戒 , 2、日中一食 , 3、行脚 、4、乞食 (度化众生 )、 5、不接客僧礼 、 6、一切供养归常住 、 7、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 8、不化缘、不求人 (有求皆苦,无求苦才逐渐息减 , 心不攀援方能人心死道心生 )。更有许多轶事被世人称道传颂, 一位僧人从五台山行脚回辽宁, 2 个多月时间。为遵守戒律不住旅店,(他们也没有钱,都是持金钱戒律)在乡下柴草垛、树林、桥洞过夜。中午托钵乞食。路过繁华之处,目不斜视,低头观自在 ; 在大悲寺看不到盆子里面有动物的图案,问 原因,师答: “ 一切众生我之父母,怎能够不尊重 ” 。大悲寺用的鼓,僧人把原先动

27、物的皮,拿掉埋入土中。在点点滴滴中,都能体验戒律、慈悲心的存在。 大悲寺的僧众正是以苦修来 坚持的就是佛陀戒律 ,实当代修行僧人的楷模。 (事例、戒律的坚守严持)、 ( 1.5 现代 人 对 僧人的认识与误区 (帮助 结论 增加 说服力)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然而俗世之中的普通人对佛教和僧人的认识却存在着许多误区。当前普通人对佛教和僧人的理解和认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很 少有普通人会去翻阅佛经参拜寺院并且 与僧侣面对面的交流。由于影视作品中的僧人形象多需艺术性的加工了突出人物特点,即使是有历史人物对应素材也都进行了夸张或者是加工,这就对

28、广大民众对僧人形象的认识产生了误导。 分析现代人对僧人认识和误区,同时研究其产生的根源,为本文分析和研究僧宝在当代佛法的弘传中作用和途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1)现代人对僧人认识误区的现状分析 具体来说,现代人受到 小说,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对佛教和僧人的误解是广泛存在得,这些认识误区体现在以下的 3 个方面: 1.认为所有僧人都应该吃斋念佛不得吃荤而且要不近女色。这点认识虽然符合 佛教对僧侣戒律的一般要求,但是不能以偏概全, 细说起来,目前有 8 个主要宗派,其中有三支是允许僧人结婚生子、喝酒吃肉的,正常过性生活的,迄今如此。一支是密宗,一支是 禅宗 ,一支是净土宗 ,密宗是藏传佛教的

29、一支,甚至讲究男女双修, 禅宗,讲究静坐,修心见性,信教者可以选择在家修行,有妻室才叫家,在家修行者现在通称为 “ 居士 ” 。净土宗,信奉 阿弥陀经 ,该宗教义大概在三世纪时传入中国,同样允许僧人结婚,且无须过寺院生活。 但是现代人往往不会具备这么专业的佛教知识,对看到的一些现象,因自己的无知,却反而添油加醋的渲染,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误区传播开来。 2.认为僧人应该有武艺在身且均为武林高手 这种误区主要是受到了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的形象,金庸武侠中对各类少林高僧的艺术形 象塑造的影响,当然也受到了少林寺以及相关的武术影视剧的影响。但是如果稍微对佛教和僧人的戒律有些认识的人便知道,当年达

30、摩祖师在少林寺建立禅宗目的跟尚武没有什么关系,佛教中有杀戒,也就是戒杀 生连普通的动物甚至是蝼蚁都不曾伤害,更不会以孔武之力来替天行道了。当年少林寺的武学的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更好的来研习经文和潜心修行,而非是为了习武而出家,当然这些认识误区也与近年来少林寺在媒体中多次出镜有关联, 原本佛门禁地却多次招惹凡尘是非,其中曲直自有明鉴。 3 认为苦行才是僧人修行的正道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 “ 神的使者 ” 。 在普通人的观念中,认为苦修的僧人需要极高 的自

31、控能力和忘我的境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苦行僧更能激起世俗之人的怜悯和敬仰之心,所以苦修在佛教中的概念和意义被人为的放大,但是从弘法利生的角度来看,苦修僧人对佛法的弘扬和传承作用发挥毕竟有限, 但是现代人甚至把苦修当作了僧人修行的不二法门,这也形成了当前一个比较显著的认识误区。 ( 2) 现代人对僧人认识误区的产生根源分析 现代人对佛教和僧人的认识错误是多方面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国家开放的宗教政策 ,使得虽然在中国发展了近 2000 多年的佛教并没有占据绝对的思想或者是宗教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人的思想更开化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就更

32、为理性,淡然这种伴随着这种理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信仰的真空,同时也有些好事之徒喜欢制造话题,对大众舆论产生误导,这是造成现代人对佛教认识偏差和对僧人认识产生误区的根本原因。第二点原因是当前佛教的宗派分支较多,不同的宗派别支其具体的修行和持戒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俗世普通民众对某些僧侣行为的误解甚至把这些归咎为僧众的行为失当,因此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对 僧侣的行为进行约束。第三点在于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寺院的世俗化情况严重。佛教寺院本 为僧人清修之地,以清静避世为其特点,但当前特别是越来越开放的寺院经济建设政策,造成了一些寺院不但成为了旅游胜地,同时整日络绎不绝的旅客将寺院原本清静的生

33、活状态打乱,寺院的开放程度越高,僧人的行为就越容易会被更多的社会舆论所监控,同时也会起到对不良现象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一点,也不能排除当前僧侣队伍中的人员素质的鱼龙混杂, 这是造成了僧众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因此寺院应该加强对丛林制度和戒律制度的把控,及时将害群之马清理门户,从根本上维护僧众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2、僧宝在当代佛法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对社会) 僧 宝作为佛法传承的中流砥柱,自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要得,我国近代佛教的衰微,既有外部因素例如“庙产兴学”等思潮政策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僧侣团队的损失,造成了佛法的后继无人,这更说明了僧宝对 佛法继承和弘传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

34、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越来越理想,对宗教的需求已经由原先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转变成为了对精神世界的满足。 这种从认识层面的转变对当地僧宝弘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引导意义,僧宝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广泛性,才能确保弘法事业的顺利进行。本章以当前社会的变化的为分析的切入点, 分别从面向知识阶层需求的僧宝转型,僧宝如何应对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发达的环境,以及如何通过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弘法利生,最后总结分析在当代特殊宗教环境之下,僧人弘法的重要意义。 2.1 面对知识阶层的需求僧宝的转型 ( 1)中国知识阶层的兴起对宗教需求的变化 中国的知识阶层是随着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产生得,特别是

35、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知识阶层掌握着国家的物质发展条件和相应的技术和知识,因此是当代社会构成的精英阶层和中流砥柱,如果能够将佛法在知识阶层中进行有效的弘传那么对于我国佛教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我国历史时期上的人群和阶层相比,知识阶层对于宗教的需求看似更为纯洁和彻底。这点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金字塔模型可以得到结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 1 生理的需求, 2 安全的需求, 3 社交的需求, 4 尊重的需求, 5 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今社会中知识阶层从 1-4 层次的需求都被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因此他们对于宗教需求的主要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而宗教的作用本来就是为人们

36、的精神世界点燃一盏明灯,其社会意义就是为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人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所以在这点上,知识阶层对于宗教的需求显得更为纯粹。 ( 2)知识阶层皈依佛教的原因剖析 中国当代的知识阶层皈依佛教的原因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暂时性的精神空虚需要对生活价值的重新定位 中国的知识阶层虽然在人前显贵,但是却饱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情绪高度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秩序,容易产生生理或心理的健康问题, 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一时陷入了对人生价值迷茫,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慰藉,需要宗教的力量来加以引导,佛教由于其包容性和哲理性,还有历史原因等对知识阶层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皈依或者

37、是需求是暂时性或者是阶段性得。 2 更高层次的精神信仰 的寄托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知识阶层处于一个信仰真空的状态,信仰的缺少并不利于其自身的精神健康,所以一些知识阶层对宗教产生了兴趣,并且有长期乃至终身皈依的要求。例如,中国当代许多的文艺公众人物都选择皈依了佛教来作为自己更高层次的精神信仰层面的寄托。 3 处于对佛学知识兴趣的皈依 知识阶层内的一部分人受佛学知识博大精深的吸引, 特别是对佛学,佛理相关的经典中的科学性和哲理性的兴趣, 或者说是具备“慧根”又有佛缘而 选择遁入空门或作俗家弟子来潜心修行。当然这种行为可 能并不为社会主流,但是随着知识时 代的发展,这种对佛学知识感兴趣而驱使的皈依可能会越来越多。 ( 3)僧宝面对知识阶层需求的转型研究 为应对知识阶层的需求,僧宝需要加强自身学习来成功地实现转型,应对在知识阶层内弘扬佛法的要求。具体来说需要以下 5 个方面进行提升进而实现成功转型。 1.系统的佛理知识 僧宝首先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刻苦研修佛学经典和相关的佛理,培养自己的僧格,同时形成比较系统的佛理知识。因为知识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只有具备了系统的佛理知识,才能为知识阶层的信众指点迷津,如果自己的佛理知识捉襟见肘,那么将无法满足知识阶层 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