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研究 贵州省罗甸县 新 时期人口素质 情况 调研报告 进一步提高贫困 地区 人口综合素质,加强对贫困 地区 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增强贫困 地区 人口自 我 发展能力, 是 国家 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 2010 年) 明确指出: 必须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 。 多年来的扶贫培训实践表明:通过开展各类有效的培训,对于帮助贫困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加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进一步拓展扶贫培训的领域和空间, 更加有 力地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更好地为新
2、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人才储备,根据省州工作部署,近日, 罗甸 县扶贫办 积极组织人员与县职 校 一起深入各相关部门、各乡镇 及部分村组 开展 调研 ,基本 摸清了制约贫困人口素质提升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并据此提出了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对策 与建议 。 一、当前 罗甸县人口素质 现状 (一 )罗甸 基本县情 罗甸县位于贵州南部,北连惠水、长顺县 ,西邻紫云、望谟县,东北与平塘县接壤,南以红水河为界,与广西天峨、乐业两县隔河相望。全县 国土 面积 3013 平方公里 , 耕地总面积 25.73 万亩,其中田 10.71 万 亩,土 15.01 万亩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 0.89 亩。 县城距省会
3、贵阳 168 公里,距州府都匀 187 公里。辖 26个乡(镇) 272个村(居 委会 ),总人口 34 万,其中农业人口 31万人,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 贫2 困地区 人口占总人口的 69%。 1986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1994 年被列为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点扶持贫困县, 2001 年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 (二)贫困人口 分布 现状 2001 年全县有 19 个贫困乡、 159 个贫困村被列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分别占全县总乡村数的 73.07和58.67。其中一 类乡 1个,二类乡 12 个,三类乡 6 个;一类村 56 个,二类村 92 个,三类村
4、11 个。需实施整村推进的 159个村,分布在全县 26 个乡镇,总户数 3.56万户,总人口 16.16 万人,其中,年收入 625 元以下的贫困人口 4.2万人,年收入在 625-865 元的低收入人口 11.8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8亩。虽经多年的扶贫开发,但由于罗甸县经济基础薄弱,立地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渠道窄,贫困面很大,按照调整后的扶贫标准(人均 纯 收入低于1500元 以下的 ),目前 罗甸县 仍有贫困人口 3.05万户 13.13万人, 占全县农户的 42.3%,占农村人口 42.4%,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 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十分落后的 深山区、石山区,
5、自然 条件差, 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超过扶贫的压力。要使这些贫困人口稳定摆脱贫困, 扶贫 开发的 任务 仍然 十分艰巨。 (三)贫困人口结构 及素质 现状 1、从贫困人口年龄分布及文化程度上看,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贫困人口中 16岁以下 22758人, 16-40 岁 26971人, 40-50 岁 33486 人, 50-600 岁 30419 人 , 60 岁以上 17666人; 其中:文盲半文盲 24650人,小学 65011 人,初中 302843 人,高中以上 11355人,小学及以下贫困人口占 68.3%,初中文化贫困人口占
6、23.06%,高中以上文化贫困人口仅占 8.6%。 2、 从贫困家庭劳动力情况看,贫困人口家庭无劳动能力 5124 户,占 16.8%,有劳动能力 25376 户,占 83.2%。 3、从贫困人口的从业情况看,传统农业 占大多数,务农兼打零工维持家庭经济的有 17268 户,占贫困户 56.6%。 4、从贫困家庭的收入情况看,结构分布呈递减态势,收入在 1500-1200元的贫困户有 3507 户, 1200-1000元的 贫困户有 7124 户, 1000-800 元的贫困户有 15271 户, 800 元以下的贫困户有 4598 户, 收入越低的农户比例越小。 5、从致贫的原因看,有劳动能
7、力无增收门路致贫的10295 户,占贫困户 33.8%,位列致贫首位,因病因残致贫的 3214 户,占贫困户 10.6%,因灾致贫的 7025 户,占贫困户 23%,无劳动能力致贫的 5124户,占贫困户 16.8%, 因其它原因致贫的 4842 户,占 15.8%。 二、制约 罗甸 人口素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客观历史原因造成, 形成了对 罗甸县 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多方面的制约 。 (一)生存环 境较差,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素质较弱。 贫困地区多为农村 少数民族 居住区,大多居住在边远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许多村寨交通不便 ,有的 甚至 至今还未通公路,有的村寨是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还有部分村
8、寨的交通也是“晴通雨阻”,处于人背马驮的落后运输方式。人畜饮水设施落后,生产力比较低,土地贫瘠,农民经济收入微薄。因为受生存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身体素质较弱。近年来虽得到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4 了,但医疗设备、人员等服务水平,还远远跟不上,农民就医难还普遍存在;“两基”教育,虽然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因 为居住在弱势区位,经济落后,教学资源欠缺,接受教育条件困难,农民 受 教育程度 较 低, 35岁以上的群众 相当 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很多仅仅只是简单的进过扫盲班。 (二)生产力低下,传统观念强,经济相对落后 。 由于交通不便,山区环境的分散性、封闭性,与经济发达地
9、区经贸不足,对新生事物和先进科技的接受意识差,形成了浓厚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养成了安居故土、墨守陈规、得过且过的习性。 耕种主要以 坡耕地为主,还有相当部分的石旮旯地,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瘦瘠。长期以来沿袭的简单粗放传统生产方式,广种薄收,粮食产 量极低, 有些 仅仅只能勉强满足生存自用。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性生产的现代农业理念仍属真空。 (三)生活习俗有待改进 。 因为所处环境偏远封闭,其生活、习俗及其婚丧嫁娶社交等都是在相对封闭区域环境中进行,一些传统习俗对提高人口素质造成了较大影响。尤其早期存在的近亲结婚,对人的身体素质影响严重。因为本地域本族人口有限、交通不便,只在本地或临
10、近的村寨内进行婚配,三代内血缘关系结婚的现象时有发生。据在 董王乡油捞 村调查,由于交通不便, 许多 青年由于难以在外择偶,本村青年女子文化又低且未接受很好教育,结果一到十六、十七岁,就相继 在本村结婚,因为近姻亲婚配,人口体质存在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同时,由于传统耕作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传宗接代等因素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仍然存在,在经5 济不足以支撑生活的情况下,形成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四)公益性设施较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 对于中国,最大贫困面在农村。农村富裕了,国家就强了。而在我国仍存在城市经济导向理念,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 60%财力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农村仅投入 8%
11、比例。 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受城市经济辐射小,财政的公共性没有有效发挥。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交通、医疗、文化等 严重欠缺,对 贫困 地区人民素质提高形成巨大障碍 ,群众普遍存在着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二是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不高。三是农村 贫困地区 容易满足现状,缺乏对改善身体、文化、心理等素质方面的自我投入,人口的营养状况、卫生状况、陈规陋习等的改变进展缓慢。四是在改善偏远地区人口生产生活水平方面,还存在着地方财力投入不足和投入效益不高等情况。 三、 新阶段 罗甸 县通过扶贫开发提升人口素质所取得的成效 (一)坚定不移 走开发式扶贫道路 ,夯实贫
12、困地区经济基础。 认真按照中国农村扶贫规划纲要( 2001-2010年)和省、州的工作部署,把一类乡董王乡等 19个贫困乡和 15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二、三类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 ,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认真落实“扶贫到村,项目到户”的方针, 坚定不移走开发式扶贫道路,不断加大扶贫开6 发力度,强化扶贫开发措施,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 二 ) 通过项目实施,改善 农村贫困状况。 2001-2010年共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1099 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540.85万元。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 农业产业结构
13、调整,农民收入渠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2010年全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3.5亿元,财政总收入 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687 元。已实施整村推进的 101 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 3138 元,比 2002 年增加 2461 元,人均占有粮达到 446 公斤,比 2002 年增加 92 公斤。全县累计有 6.48万贫困人口脱贫, 12.83 万个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同时努力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抑制返贫,积极推进小康村建设,全县共有 19 个村达标。 ( 三 ) 落实基础设施,改善 生存环境。 到 2010 年,全县共完成通乡油路 12 条 239 公里,基 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县公路
14、通车里程达 2792 公里。完成全县电网改造 ,通电实现全覆盖。建成 1 万余口沼气池和上隆引灌、兴交引灌等骨干水利工程、边阳农发项目排灌工程,完成了边阳、洛央、洞甲等 6 个病险水库治理, 建成中暮、红屯 2 座水库,整修山塘 80个, 建成小水池(窖) 2.34 万口, 新建边阳、罗悃、沫阳、逢亭、木引等 11 个乡镇自来水厂,解决 13.16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完成农房改造 6250 户,改善了部分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 ( 四 )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在巩固“普六”成果的7 基础上,积极推进“两基”攻坚, 2005年“两基”攻坚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 2009年通过国家复查验收;医
15、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乡乡有卫生院, 90%的村有卫生室,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药品及卫生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参合率达 97.88%,提高了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村级电视覆盖率达到 100%,有5 个乡镇数字电视与县城联网。 (五)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扶贫先扶智,依托县职校, 通过开展多形式的 文化技能 培训,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加快农 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2010 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 6.4万人(新增输出 1.1万人),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 7.68
16、亿元,净收入 3.06 亿元。 四、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素质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庞大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重点是加快 贫困 地区经济发展,转变落后的传统习俗观念,通过抓好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增强 自我 发展能力。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提高 贫困地区 人 口素质工作的领导和统筹。提高 贫困地区 人口素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 贫困 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 贫困 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 也是 党的民族政策和和谐8 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求, 切 实把进一步提高 贫困地区人口 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7、,把提 升贫困地区 人 口素质作为推进生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要把提高 贫困地区 人口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争取财政在预算 安排中要确保对 贫困地区 经费投入的逐年增长。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涉及 贫困 地区经济发展和 贫困地区 人口素质提高的项目和资金安排。掌握 贫困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素质提高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工作动态,并根据形势变化提出提高 贫困地区 人口素质的建议措施供党委、政府决策。建立和完善提高 贫困地区 人
18、口素质相关的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机制,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是提高 贫困地区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本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重大系统工程抓好抓实。 一 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防止今后出现新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在进一步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补充农村教师数量,合理配置师生比例,制定激励政策,提高边远民族地区教师待遇,让教师“稳得住,安心教”,营造稳定和谐的教学环境。二是要加强对 贫困地区 贫困学生的补助。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对义务教9 育阶
19、段贫困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设立“农村贫困学生助学金”,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确保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三是要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办好罗甸 职业教育 , 依托 职业教育 大力 开展 各种 实用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罗甸职业教育在罗甸县新阶段扶贫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 四是 加强对涉农部门科技下乡力度,大力培养 贫困地区 乡土人才,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围绕“市场需要、农民紧缺、对农民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展开培训,通过远程教育、绿证培训、阳光工程、普法宣传等多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地毯式科技培训。精心挑选农业技术专家组成专家团,开通“专家热线”,随时为农民
20、解疑释惑。大力建设科普示范基地,结合本地实际,围绕主体产业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把科技成果和先进 的实用技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形象直观的生产方式和成果,让广大农民接受,形成科技示范户带 头 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五 是要推行农民技术资格认证制度,对获得技术资格的农民,可优先承包适度规模经营的集体产业,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三)加强 贫困 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 贫困地区 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乡村干部和涉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 贫困 地区开展工作,通过办实事、办好事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取得农户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增强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和意识,增强农
21、户自我发展造血功能,在实际 工作中真正形成以农民为主体、政府部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加快 贫困10 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和 贫困地区 人口素质提高的新局面。二是加强对 贫困 地区农民和 贫困地区 干部的教育培训。要认真制定培训方案,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多采用项目培训、现场培训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培训的跟踪管理,争取培训内容和培训成效挂钩,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要把 贫困地区 干部培训工作纳入 县级 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 贫困地区 干部到高等院校、党校和发达地区培训锻炼。三是进一步加大对 贫困地区 的人才输入力度。除 了实施好“一村一名大
22、学生”等工程外,组织、人事部门要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县机关干部中安排一批人员到 贫困 地区挂职任职,其中对贫困落后的 贫困地区 乡村要优先保证,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培养和选拔任用机制,确保工作实绩突出、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干部能享受到足够的培养锻炼机会,并实现到期提拔重用。四是加快村级组织建设步伐。协调财政要适度增加财力用于提高 贫困地区 村干部报酬,在此基础上,鼓励 贫困地区 大力推行村干部兼职、交叉任职和发展集体经济,同时探索建立对村的考核奖惩办法,力争村干部能脱产抓工作,增强村级 发展带动能力。五是出台鼓励性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到 贫困地区 投资创业,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带动 贫困地区 特色产品基地的建设发展。六是加大 贫困地区 乡土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乡土人才发展基金、成立乡土人才互助会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对乡土人才的扶助机制 ;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